作文圈中流行一段話:「閱卷老師只看文章的開頭與結尾,就打分數了。」正確與否很難驗證,身為考生的我們又該如何是好?本文將會告訴你閱卷老師評閱時的心理偏誤,並站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告訴你應對的技巧,幫助你在考場上輕鬆得分。
首因效應(Primary Effect):接收一系列資訊時,人們容易記住最早接收到的資訊,而忽略或遺忘後續接收到的資訊。例如記憶一串清單物品時,往往記得開頭的幾個,而忘記中間的。或者對於一個人的評價,往往受第一印象的影響。
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指的是人們容易記住或受到最後接收到的信息所影響,而不是中間或早期接收到的信息。例如近來飛機事故頻仍,就會讓人們誤以為搭飛機很危險,事實上飛機失事的機率比路上任何交通工具都來得小。
換言之,人們的記憶狀態呈現U型曲線,對於「開始」與「結束」兩個時間點特別有印象,就像學生永遠只記得老師一上課的笑話以及下課前的聊天,位在中間的正課內容,則毫無印象。
大家聽說過「乾坤大挪」嗎?這是《倚天屠龍記》主角張無忌最厲害的招式,特點為將他人的攻擊招式與內力轉回去發動者身上,也就是「借力使力」。
因此,無論閱卷老師是否只看開頭與結尾,很明顯的是,他們都會受到頭尾的影響。我們不妨利用這種偏誤,製造文章的首尾呼應,借力使力,好好經營文章,讓他們留下好印象!
以下五種是可以使用的方式:
此法最為簡單,最常使用,無論是記敘抒情類的文章,或是氣勢磅礡的議論類文章,均可適用。方法是將文章重點重新複述、換句話說,以期文章辭殊而義顯,達到「總-分-總」的文章架構。底下以高中現行選文教材,林文月〈記憶中的一爿書店〉為例:
情景法適合感性的情意題,讓文章呈現出景物依舊,情感不同的效果。方法是製造首尾兩段出現相類似的場景,但是場景隨著時空變化,產生心境與體悟上的改變。甚至還可以在開頭運用倒敘手法,造成懸疑效果,引領閱卷者的閱讀動機。
譬喻法是小學生就會的方法,以譬喻開頭,譬喻結尾,能化抽象的概念為具體,讓評卷者看出你的創新與巧思,出奇制勝,相當有亮點。以天才型作家簡媜在高中教材〈夏之絕句〉示範:
如果想讓評分老師看出你文章恢弘的氣勢,使用排比法開頭結尾,製造首尾圓合,前後照應就對了。像是喜歡論辯的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展現出滔滔不絕的雄渾之感。
倘若平日積學儲寶,腹有詩書,不妨運用名言佳句,前後呼應。利用名人的話語,增進文章的權威性與說服力,你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睥睨其他考生。以107年學測情意題〈季節的感思〉為例:
綜上五法,運用閱卷老師評閱時的「心理偏誤」,乾坤大挪移,在文章上製造首尾呼應,不只一開始就攫取閱卷老師的目光,留下好印象,還會在下筆打分數前,留意到你的用心。如此一來,記憶的U型線,就能轉換成分數的微笑曲線。
ps.有學生曾發問這種「前後呼應」的寫法,是否太匠氣?首先,「考試作文」與「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不同的東西,閱卷老師沒有那麼多「美國時間」慢慢「品嘗」你的作品,只要形式上「明顯」做出來就可以得分。其次,誰不是一步步經由模仿,而後開創出自己的寫作風格呢?學習書法,誰不去臨摹歐陽詢、柳公權的碑帖,而能成為大家?縱使天才如畢卡索,大家以為他只會畫如小學生風格的抽象畫嗎?錯了!他的古典寫實畫厲害得不得了!十幾歲就比藝術學院學生厲害了。最後,比起毫無章法的開頭與結尾,首尾呼應難道不會比較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