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

含有「民意」共 6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天秤座總統:表面和諧,實則疏離 天秤座是風象、開創星座,其主題是關係、公平、形象管理、外交。 他們天生重視「人際平衡」與「他人看法」,但這種平衡其實不是來自情感,而是來自理智與計算。 因為他不願承擔情緒性或不合理的支持壓力。他衡量的是「整體形象」,不是誰對他好。 你以為他會感受台派焦慮,他其實在
去世家化邁步向前 秋家技術代表全面退出核心決策圈 為全面落實「去世家化、去特權化」政策,總統府與源境管理中心今(3)日聯合宣布,正式啟動技術部內部體系重整。  
本文探討當代民主的困境,從選舉舞弊、社會分裂到對五官知覺的反思,指出民主體制在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作者批判現今政治操作,並以夾心餅乾比喻社會階層間的隔閡與矛盾。文章更進一步延伸到對專家、心理醫生,以及社會普遍現象的質疑,最終點出民主的危機並非來自極權,而是體制內部的崩壞與社會普遍的迷惘。
Thumbnail
立法院法制局2025年8月發布的報告,主張憲法判決對立法機關「僅有尊重義務,尚無遵從之必要」,引發朝野激烈爭議。此報告由立法院長韓國瑜上任後任命的法制局長郭明政等人撰寫,試圖重新界定憲法判決對立法院的約束效力,挑戰台灣憲政體制的核心原則。
制度設計的本意,不該被操作成鬥爭的工具 民主制度是以人民為本,透過選舉產生民意代表,代替人民進行政策決策與監督政府。選舉的本質,是在不同理念與候選人中作出選擇;一旦結果產生,理應給予當選者一定任期,接受公正檢視與制度性監督。但近年來,我們是否在某些地方,漸漸偏離了民主的初衷? 一、選舉是人民授權
Thumbnail
0/5民主潮聲:#大罷免
本文探討臺灣司法與警政體系改革的可能性,分析民選司法與警政首長制度的國際經驗,並評估其在臺灣的可行性與潛在影響。文章比較民選制與任命制的優劣,並提出在現有框架下,透過混合模式、強化外部參與、完善淘汰機制、賦予地方更多權力及深化公民教育等具體改革建議,以提升司法與警政的公信力與問責性。
Thumbnail
當時我們以為,民意可以撼動體制,真相可以穿透謊言。那是一場逆風中的希望,卻也讓我們過早相信,這場遊戲還有公平的可能。 但接下來發生的一切,不只是荒腔走板,更像是一場赤裸裸的嘲弄。 大罷免失敗了。 那些風吹雨打、奔走街頭的公民團體,面對這個結果,無不哀傷——不是因為沒有改變一切,而是看見那麼
全台大罷免具有完整的正當性 即使時間重來,我仍支持全台大罷免。中國國民黨立委如投票機器,盲從黨意,推動爭議法案,背離民意。他們的不適任行為,理應接受公民審判。罷免是公民不依賴政黨的直接武器,展現民主監督的力量。雖然結果不如預期,但策略無錯,喚醒民眾對政治參與的熱情,挑戰藍營霸權,值得一試!
Thumbnail
投票
你喜歡這篇貼文嗎?
3 個選項 · 前往投票
罷團在2025年「大罷免」中展現了強大的公民組織力,但因缺乏政黨的全力支持而未能突破高門檻,最終未能成功。若政黨提供資源與基層動員,罷團有機會吸引更多選民支持並促成罷免成功。民進黨在此次罷免中角色有限,未能有效整合罷團與公民團體,導致動員不足,錯失削弱對手優勢的機會。選民則期待政黨能支持罷團,提
Thumbnail
投票
這篇文章你喜歡嗎?
3 個選項 · 前往投票
一場聲勢浩大的罷免案,最終以「大失敗」告終,無論對於發起者、被罷免者,乃至於整個台灣社會,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當罷免的喧囂歸於平靜,結果已然底定,正是我們停下腳步,進行深層次反思的時刻。這不僅是對單一事件的檢視,更是對台灣民主體制、政黨生態、公民力量以及媒體角色的全面審視,尤其是在民意未竟其功之後。
Thumbnail
飛雪丹紅-avatar-img
2025/08/01
不太對吧?你好像把國民黨、民進黨:誰執政,誰在野,誰發起,誰受挫弄反了?這場726 的大罷免的失敗,受挫的是民進黨(執政黨),受激勵的是國民黨(在野黨)。所謂「公民團體」要罷免的是監督執政黨的在野黨立委,不是要罷免執政黨立委啊。怎麼說「國民黨在罷免案大失敗後,必須進行深刻的反思」?
普普文創-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1
飛雪丹紅 這就是我痛心的地方,我覺得大家都要檢討,這次罷免的結果是大家都輸,而且輸得脫褲子。難道國民黨不需要檢討?誰要把台灣送出去?大家都很清楚,誰執政都好,但不能把執政權送出去,對吧。這場罷免的發起者是誰?就是有人做得太過分,才有罷團的出現,再加上有人的推波助瀾,造成現在的局勢。坦白說全體台灣人都是受害者,而發動這麼做的是立法院的百來位,我說的是全部,藍綠白。亂,現在誰檢討了?沒有人。台積電是護國神山,台灣人何嘗不是護國神山,若到時想護卻去護不了,到那時才知道後悔,是來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