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法制局2025年8月發布的報告,主張憲法判決對立法機關「僅有尊重義務,尚無遵從之必要」,引發朝野激烈爭議。此報告由立法院長韓國瑜上任後任命的法制局長郭明政等人撰寫,試圖重新界定憲法判決對立法院的約束效力,挑戰台灣憲政體制的核心原則。民進黨團批評此舉為「國會擴權2.0」鋪路,國民黨與民眾黨則持保留態度,顯示各方對憲法法庭與立法權關係的不同認知。本文將分析報告背景、黨團立場、三讀現況,並深入探討其對台灣民主社會未來的深遠影響。
報告背景與核心論述
立法院法制局報告依據憲法訴訟法第52至54條及司法權本質,認為憲法判決不具憲法位階,無法限制國會未來的立法自由,僅具「後法優於前法」的參考價值。報告引用學者廖元豪的觀點,強調憲法判決的拘束力來自論理說服力,而非對立法機關課以強制義務。此論述挑戰了大法官解釋作為憲法規範延伸的傳統認知,尤其在113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宣示國會職權修法部分違憲後,顯得敏感而具挑釁意味。
報告發布的時機與113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密切相關。該判決認定立法院在人事同意權、調查權等擴權修法中逾越憲法權限,例如無權對被提名人施以行政罰鍰。此判決不僅限制了國會擴權企圖,也引發民進黨團、行政院及總統聲請釋憲,創下憲政史首例。法制局報告在此背景下被解讀為對司法權的回應,試圖為未來立法鬆綁憲法約束,引發對三權分立與民主穩定的質疑。各黨團立場與爭議焦點
民進黨團對報告的批判最為強烈,認為其為「毀憲亂政」的理論基礎,意圖架空憲法法庭權威。民進黨立委指出,113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已確認國會擴權修法的違憲部分,若立法院無視憲法判決,恐動搖三權分立根基,為藍白主導的「國會擴權2.0」開路。在立法院長韓國瑜領導下,報告被視為國民黨試探性推展擴權議程的舉動,可能進一步加劇朝野對立。
國民黨採取較低調立場,強調尊重憲法判決,但支持報告中「立法自由」的觀點,認為國會作為民意機關,應有更大空間制定法律以回應社會需求。民眾黨則採中間路線,認同憲法判決的參考價值,但呼籲修法時謹慎考量憲政規範,避免重蹈違憲覆轍。兩黨態度反映了對立法權擴張的期待,同時顧及憲政穩定的壓力。
爭議焦點在於憲法判決的約束力是否應具強制性。傳統上,大法官解釋被視為憲法規範的延伸,對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均有拘束力。法制局報告質疑這一前提,主張國會可基於民意重新立法,甚至無視既有判決,引發對權力分立與制衡機制的質疑。司法院及法務部尚未公開回應,但學界警告,若立法機關任意漠視憲法判決,恐導致憲政秩序失衡,甚至威脅台灣民主的根基。
三讀結果與現狀
截至114年7月,立法院尚未針對報告提出具體修法,顯示各方仍在觀望與協商。113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已暫停部分國會職權修法的適用,若立法院推動「擴權2.0」,可能再次引發釋憲爭議。韓國瑜作為立法院長,其領導下的法制局報告被視為政治試探,未來修法動向將取決於朝野協商結果及民意反應。
對台灣民主社會的未來影響
法制局報告對台灣民主社會的影響深遠,可能從以下幾個面向重塑憲政格局與社會信任:
- 憲政秩序的穩定性:若立法院採納報告觀點,無視憲法判決的約束力,可能削弱司法權的制衡功能,導致權力向立法機關過度集中。台灣自1990年代民主化以來,憲法法庭在保障人權與權力分立上扮演關鍵角色,例如2017年釋字第748號推動婚姻平權。若國會可任意推翻判決,類似進步性改革的實現將面臨更大阻力,動搖民眾對法治的信心。
- 政治極化與社會分裂:報告加劇了朝野對憲政議題的對立,民進黨指責其為「毀憲」,藍白則強調立法自主,反映台灣政治極化的加深。X平台上的討論顯示,部分民眾擔憂國會擴權可能削弱民主制度,甚至間接有利於外部勢力干預(如中共)。若政治對立持續升溫,可能進一步撕裂社會共識,影響選民對民主機制的信任。
- 司法獨立性的挑戰:報告質疑憲法判決的約束力,可能間接削弱憲法法庭的獨立性。2024年底,國民黨與民眾黨主導的《憲法訴訟法》修法提高判決門檻(從簡單多數改為三分之二)並阻撓新任大法官提名,導致憲法法庭僅剩8名法官,無法滿足10人開庭的法定門檻,形同癱瘓。 若此趨勢持續,司法獨立性可能進一步受損,影響民眾對權利救濟的期待,特別是涉及個人基本權利的案件(98%以上為公民聲請)。
- 國際觀感與民主形象:台灣作為亞洲民主燈塔,其憲政穩定性備受國際關注。報告引發的爭議可能被解讀為民主倒退的訊號,尤其在中國加大對台壓力之際。2024年選舉後,台灣維持「維持現狀」的民意主流,但若國會與司法持續衝突,可能削弱國際社會對台灣民主韌性的信心,影響其在國際舞台的地位。
評論:憲政平衡與民主韌性的考驗
立法院法制局報告表面上是學理探討,實則牽動台灣憲政體制的核心問題。國會作為民意機關,確有立法自由的空間,但若無視憲法判決,可能削弱司法權的制衡功能,動搖三權分立的基礎。民進黨團的憂慮有其道理,國會擴權的歷史教訓顯示,過度追求立法權擴張可能導致權力失衡,甚至引發憲政危機。然而,報告也提出值得深思的問題:如何在民意與憲法規範間取得平衡?國會應有回應社會需求的彈性,但憲法判決作為法治底線,確保權力不被濫用。
未來,立法院應在尊重憲法判決的前提下,透過公開透明的討論,尋求符合民意與法治的修法路徑。行政院與司法院需積極捍衛憲政秩序,確保三權制衡不被侵蝕。公民社會也應發揮監督作用,透過選舉、輿論與抗議(如2024年反擴權修法的數萬人示威)表達對民主價值的堅持。 唯有在法治與民意間找到平衡,台灣才能在內外挑戰下,維持民主社會的穩定與進步,避免陷入權力紛爭的泥沼,確保其作為亞洲民主典範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