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學

含有「生死學」共 5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那句超老派的人際金句大家肯定都聽過 ─── 人生像搭一台巴士,有些人會陪你一段時間,有些人會在某站下車。其中的寓意包含了珍惜當下的關係以及不要太執著必須放手的關係,而這本書就是更深入地談論這台巴士......
Thumbnail
我們都以為一生很長, 想做的事可以等到以後再做, 可是其實有時候, 人的一生真的比你我想像的要短.
Thumbnail
在教練工作的過程中,我發現人們在面對悲傷和死亡時,常常將彼此視為「角色」而非「人」,導致關係中的誤解和衝突。文章探討如何透過看見對方的個體性,而非其角色期待,來建立更真實、更平等的人際關係,並在面對生命困境時,以尊重和理解彼此。
Thumbnail
我個人覺得,因為我們是人,有情緒、有負擔、有道德觀,總之是非完全理性之動物,所以一定有自己的判斷與思考,所做出的決定。看別人很簡單,很有判斷力不帶價值;但面對自己至親之人,共活之人,就不是那麼可以一刀二分之簡易。
花路教練 筠晴-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15
曹滴掉~ 寬廣vs渺小 完全同意!! 當年父親因病住進加護病房時,我和家人也是在父親平日交待"不插管"的叮嚀和"一定有辦法救回"的糾結下,做出了和父親心願相反的選擇。 或許,在面對生命這件事上,沒人有標準答案,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續思考、探問和討論,期待在生命的關口上,做出相對合適的選擇。
本文探討在面對癌症末期母親的離世時,兒子努力的定義從抗拒死亡轉變為陪伴與成全的過程。文章以敘事醫學和關懷倫理的觀點,反思我們對「努力」的刻板印象,並提出關係合作而非對立的觀點。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生死關頭,活著的人如何看待死亡,以及如何重新定義「愛」與「努力」。透過兩個案例:一位母親失去孩子,另一位母親面臨病危,闡述人們常以「不放棄」、「努力」為名,忽略臨終者的自主選擇,強加自身價值觀。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作者對已逝父親的思念與追憶,表達了對父親的愛與感激,並期盼在夢中與父親重逢。文章情真意切,充滿溫情與感傷。
Thumbnail
——死亡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連死都不知道自己在活什麼。 【前言】 腦裡六個語系繞成的:科學、量子、靈魂、宗教、玄學、意識路線。 此文不是要縱接一切。而是想採用小幾點原理來幫你分析一件事: 為什麼有些人死了會讓我悲哀,不是因為他們死了,是因為他們還沒醒。 【第一段】「死亡是什麼?」 學理上
足球迷的告別式,就像是去看球賽, 大家都做球迷打扮,應援帽,圍巾一應俱全, 連骨灰罈都是足球造型!
Thumbnail
薇亦柔止-avatar-img
2025/05/19
在德國葬禮、墓地租金與花草維護費都超級貴,牙醫生留給妻兒的錢,真的是不多了。
時堂-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19
薇亦柔止 感謝解說,原來如此!我還在想,牙醫只有2年改當畫家,怎麼家產就縮水了?
去世親友早已不是瀕死時的痛苦狀態了, 他們受的苦已經過去了, 他們的生命全貌,遠比死前那幾天受的苦還要大上許多許多。 我想要案主們能夠明白, 他們和過世親友在過了那個可怕的時刻之後, 都還有未來。 人們會告訴我,他們的親友現在在天堂裡,和上帝在一起
Thumbnail
熟齡文青-avatar-img
2025/05/17
「走出哀慟的方法就是去幫助另外一個哀慟的人」,這句話讓我想到羅馬書的這句話:「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黃老師的書,其實一直以來都是真摯。罹癌放療想來不是什麼愉快舒服的事,大致也是「痛」然後期待「快」。32次的經歷,心情上的起起伏伏,作為一位病友,把一些面對未知、老病的體悟所下的註解,用平實的文字,記錄下來分享給讀者。 醫療的進步讓癌症的病程拉長,有許多的治療可以選擇,當然還是取決於經濟力。雖有全民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