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學

含有「詮釋學」共 1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神話是「科學」之前的科學  
Thumbnail
印象中中國文學教的神話是指原始人對大自然的想像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有點忘了可能是指商業文明、廣告行銷取代了大自然
2023/07/15「為什麼看書要看作者的背景?——知人論世」 我以前看書或讀課文,有時候會先看作者的身份,只是因為好奇,或者是考試要考XD ​現在看書發現,知道作者的背景還蠻重要的,可以讓我們知道對方的用語源自何處及其含義。 比如我正在看的《被討厭的教育》作者是蘇鈺楠老師。他大學讀法律系
Thumbnail
本文為暖場臨床心理師節,並介紹「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與白話心理學推動運動邀請。
Thumbnail
溫柏格一邊批評書本為主的舊知識型態,一邊用作為媒介的書本娓娓道來網際網路的優勢,他這樣做豈不是自打嘴巴,甚至愈打愈腫嗎?
Thumbnail
每次穿梭不同網站時,我們總會不斷按著網站給出的連結,一個網頁接一個網頁地前進。在網路世界裡,似乎可以無止境探索,讓人有源源不絕想知道的事情。但是這些輸入總是過眼雲煙,轉過頭就忘記了,剩下的只有不斷想知的焦慮,彷彿少知一樣事情就會吃虧一樣,這便是現代人的通病——資訊焦慮。
Thumbnail
最近在讀達爾文的「物種原始」,很明顯的感受的他不停的在同意以及反駁中建立他的學說,包括上一版出版後遇到的責難,他也在下一個新版本補充說明(這本書一共出了6版),這和我們網路時代的意見大亂鬥沒什麼不同,只是範圍不一樣。 我喜歡自由的網路世界,但是有時候資訊實在太多太雜了,此時我找到一個好方法來解決它:把這些資料整理成一篇文章,然後把它發表出來,這就是我開始寫方格子的緣由。
哲學探問的是人類的存在意義;神學則將此意義訴諸超越的「神」。人類存在並思想的痕跡形諸文本而得以代代相傳;神與人類交通的痕跡亦如是。然而,隨著文本在不同時間與地域的傳播,接收者的理解無可避免地由於前見所構成的視域而產生落差。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