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學

含有「詮釋學」共 1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自我調適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關鍵能力——經驗詮釋力。它不僅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濾鏡,更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當我們能夠重新評估過去的經驗,賦予其新的意義,我們就能從過往事件中提取價值,建立新的見解,並將這些收穫應用於未來的目標設定和路徑規劃。 經驗詮釋的三種實用練習 升級心智模型:透過交
Thumbnail
李英華-avatar-img
2025/08/23
溫暖系作家愛瑞克在《內在成就》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 認同!
 喵爪跳跳堂-avatar-img
發文者
7 天前
李英華 他真的說的很好。
付費限定
胡塞爾提出「動態性的自我」,認為自我是隨著經驗而流動的。意識不斷地向世界發出意向,並在與世界的互動中重塑自我。因此,沒有一個靜止不變的「核心我」,而是連續生成的意識流。 他的弟子海德格對此提出批判:如果自我只是動態變化的流動,那麼我們如何解釋「我之所以為我」的不變特質?僅僅用變動來理解自我,會忽略
Thumbnail
《約翰啟示錄》對理解力構成了雙重謎團:一個是歷史、釋經和文獻學的謎團,因為其作者身份、寫作年代以及「異象」的意義至今仍未達成共識。另一個是哲學和心理學的謎團,因為「預言」經驗的深層本質仍然未知。 特雷斯蒙唐(Claude Tresmontant)的異議觀點與《啟示錄》的重新解讀
Thumbnail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神話是「科學」之前的科學  
Thumbnail
李四郎-avatar-img
2023/12/11
印象中中國文學教的神話是指原始人對大自然的想像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有點忘了可能是指商業文明、廣告行銷取代了大自然
2023/07/15「為什麼看書要看作者的背景?——知人論世」 我以前看書或讀課文,有時候會先看作者的身份,只是因為好奇,或者是考試要考XD ​現在看書發現,知道作者的背景還蠻重要的,可以讓我們知道對方的用語源自何處及其含義。 比如我正在看的《被討厭的教育》作者是蘇鈺楠老師。他大學讀法律系
Thumbnail
本文為暖場臨床心理師節,並介紹「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與白話心理學推動運動邀請。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