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書要看作者的背景?——知人論世

2023/07/1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23/07/15「為什麼看書要看作者的背景?——知人論世」

我以前看書或讀課文,有時候會先看作者的身份,只是因為好奇,或者是考試要考XD

​現在看書發現,知道作者的背景還蠻重要的,可以讓我們知道對方的用語源自何處及其含義。

比如我正在看的《被討厭的教育》作者是蘇鈺楠老師。他大學讀法律系,研究所才讀教育所。

他書本裡面的用詞跟法律有關,比如剛剛看到的「位階」。我查了一下才知道是法律用詞——法位階,意思是法規有位階性,對台灣來說,憲法的位階高於法律,而法律的位階高於命令,上級命令又高於下級命令。位階低的不得牴觸位階高的法規。

​這樣就知道老師在文中要表達的意思了。

​就像是去到作者的世界裡面,用他的視角來閱讀文本,達到詮釋學所說的「視野交融」。

以下​節錄一段蘇老師在《教育哲學》(二刷 2022 1月版)一書中裡面提到的一段話:

​「由前述的發展可發現,要進行好的理解與詮釋,不去理解文本的歷史性是不可能的,這種歷史性雖然是作者本身個殊的,但閱讀文本的我們是可以體會和同理的,因為這是生命經驗的共同特性,這種作者的歷史性就是我們了解先前結構時的視界,稱之為視野。

​在此嘉達美(H. Gadamer, 1900-2002)提出視野的概念,認為好的詮釋必須詮釋者能夠對於作者的觀點有所同理,也就是達成視野的交融。然而這裡並不是說詮釋者必須要完全能變成和作者一樣才能做好詮釋,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詮釋者盡全力去除自身的主觀性,達到視野交融,同時在詮釋時,自己也成了文本歷史性的一部分。

​這種歷史性的概念,來自於生命經驗的共同性,因此海德格爾(M. Heidegger,1889-1976)認為詮釋學是生命的開展,訴說自身的存在,詮釋學因此不只是一個方法,而是存在本身,精確地說,是人思及自己的存在,而一邊詮釋世界一邊活下去,是為在世存有。」

網路有一個人提到“知人論世”這個東西,還蠻有趣的。

網友:“因為知人論世。我們為了弄明白一件事,既要了解這個人,也要研究人物所處的時代。這是孟子所提出來的文學批評原則和方法。《孟子.萬章下》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現在我們看書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時代背景就是對“知人論世”繼承和沿襲。

人物生平和時代背景就是我們了解圖書的語境,就好像身處現代的我們,吃飽喝足的我們,對於饑荒時期的人們易子而食、吃觀音土等行為是及其不理解噠,因為我們沒有體會過那種餓極了,快要死了時什麽都不管不顧了的心情。所以通過當時時代背景和人物生平或許可以體會到作者心情的一二。 ”

20會員
4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