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權

含有「賦權」共 2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妳可以試著每天寫下三個自己做得好的事情,或者三個自己喜歡自己的地方。這樣做可以幫助妳肯定自己的價值,建立更健康的自我形象。」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什麼是賦權與行動。賦權是指讓妳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行動是指採取具體的步驟,改變自己的現狀。」
Thumbnail
給自己標籤 我有時候也會記錄一下 因為每個時段的自己都是不同的
marsha小潤-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08
林燃(創作小說家) 這種字詞的轉換是很重要的。例如可以把『我應該』變成『我想要』。 「我應該」,通常暗示著一種外在的壓力、責任感、他人的期待或是基於某種規範或習慣而產生的義務。它背後可能隱藏著順從、恐懼、內疚或對他人評價的在意。 「我想要」則更貼近你內心的真實渴望、個人的需求、興趣和價值觀。它代表著你的自主選擇和對自我實現的追求。 「我應該」的感受: 「我覺得我應該要答應幫忙這個案子,因為我不想讓同事覺得我難相處。」 「我想要」的感受: 「但我其實更想要把這段時間留給自己,專注完成我的個人計畫,因為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整合表達: 「我覺得我應該要答應幫忙這個案子,以免讓同事覺得我難相處。然而,我內心真正想要的是把這段時間留給自己,專注完成我的個人計畫,因為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什麼是第二波女性主義?其內涵為何?我們將透過Farhall的疏理來看不同立場的女性主義運動。大致而言,女性主義運動可分成四波:19至20世紀初期的第一波、1960至1980年代末的第二波、1990至2010年代的第三波,以及2012年以來的第四波。
Thumbnail
  在這三層身體意義下,Pérez筆下的神力女超人分裂出兩種身份:來自天堂島的黛安娜公主,以及作為消費文化品牌的神力女超人。前者是女神,作為完美存在的第一層國家的身體,後者是鐵娘子,在資本主義侵染下被固化為第三層可被戀的身體。至於第二層,則是在兩者之間,使神聖世俗化、消費主義神聖化的能動身體。
Thumbnail
  「神力女超人」究竟是賦權女性?還是加劇對女性的物化?這個爭議也燒到了聯合國。2016年,「神力女超人」原被任命擔任聯合國女權大使,在內部員工抗議連署社會輿論下,最後聯合國撤銷了此一決定。
Thumbnail
  Lazard企圖透過演員Ashley Judd、歌手Taylor Swift在#MeToo運動中面對性騷擾的形象,討論擺脫二元框架如何可能。由此開闢一個接納不同經驗、不同受害者的空間,讓一切都得以被聆聽與承認。
Thumbnail
  第一,介紹「性騷擾」一詞在1970年代出現時的歷史背景與學術影響。第二,說明女性主義如何強調異性戀常規與性騷擾之間的關聯,如異性戀常規如何性別化主體, 撰寫「男主動-女被動」的互動腳本。第三,描述1990年代後女性主義與流行文化、新自由主義的結盟反撲。
Thumbnail
這是我,在2024年完成了一場只屬於我的密室逃脫,找到自我賦權,並展望2025年的自由。
Thumbnail
  一個鮮明卻沒有獲得重視的例子是關於「辦公室空調溫度」。荷蘭馬斯垂克大學醫學中心博士金瑪發表於「自然氣候變遷」期刊上的研究指出,目前大多數辦公室的空調系統,是根據一項1960年的生理學公式所設計。而這套公式是以40歲、體重70公斤的男性新陳代謝率為基數設計,這個數字比平均女性新陳代謝率快上三成多。
在抽血櫃台工作,累積了一些臨床經驗,想藉由理解、準備與預防,增進受檢者與採血者雙方的體驗與感受,改善醫病關係。 個人在臨床經驗斷斷續續的也超過5年以上,雖然不能保證每次採血都成功,也不能保證抽血每個人都不痛的離開櫃台,但我每次都會從各個方面試圖讓下一次的採檢更順利、更完整。 想要從以下幾個面向分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