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

含有「通識教育」共 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付費限定
你好,讀者朋友 看到你提出的問題,我感到非常高興,因為這是一個既實際又相當重要的話題。 在大學裡,我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專業選擇課程,但有些課程其實無論你學的是什麼專業,都應該考慮修讀,這些課程不僅能幫助你在學術上更全面,還能在未來的職場和生活中大有裨益。 接下來,我會一一介紹這些課程,並說明它
Thumbnail
十六歲的時候,你在幹嘛?十六歲,大約是高一、高二,對我而言,是僅次於大學及研究所求學階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十六歲,即將是成年人了,那幾乎是每個人從小的夢想:想快點長大變成大人,因為大人可以自己做決定,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
Thumbnail
5/516歲的戲劇課
回頭看這些通識課程,帶給我的收穫除了增廣見聞,更多的那該是不同課程和學術領域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同教授和助教對於知識與教育的熱忱、風格和傳遞方式。現在的我,很感謝當年的自己,初生無畏的把一大堆課塞上課表任憑命運擺佈,選到什麼就去上,才有機會碰觸到那麼多新鮮的人事物。
Thumbnail
為了拓展學生的跨領域思維和視野,或許是希望學生不要太早劃地自限,也或許是基於更傳統的理性/感性、科學/人文二分的概念,期望藉由通識教育補足主修科系以外的「另一半」,通識教育因而導入。但終究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性格、學習方式、以及思維結構,因此在這個議題上有對立的見解並不意外。
Thumbnail
「通識課」對於學生的軟實力與求知慾養成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通識課在台灣的大學中卻長期被忽略,甚至淪為學生衝分數用的營養學分。事實上, 一堂好的通識課,不但能讓學生獲得知識,甚至可以開啟學生的興趣與未來方向。本文除了探討對通識課的常見迷思之外,也補充筆者本人經驗,以及通識課帶給筆者的收穫。
Thumbnail
2020年8月26日 02:02 剛剛在面書睇到一則分享出來的明報文摘,有一位資深傳媒人摘文,標題係“不論去留 保存香港”。文中有就10點建議香港人可以做嘅事。離不開要保存香港固有文化,如廣東話係香港人既母語;香港制造就是香港制造…等等。難道筆者覺得香港文化會漸漸消失?
Thumbnail
難怪專權政府都視 General Education 為洪水猛獸,畢竟開了天眼的人們回不去乖巧盲從的一套。當代的批判思考,實在如古時的吃人禮教一樣可怖,分別只是前者批的是政權,後者吃的是平民。
Thumbnail
付費限定
<p>對於一所大學來說,專業領域的教育和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是,真正的基礎,應當是給予學生關於知識全面性的訓練,這中間,通識課程的教育是關鍵中的關鍵。在這方面,我的母校哈佛大學的具體經驗,值得推薦參考。</p>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