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絢慧-avatar-img

蘇絢慧

4187 位追蹤者

蘇絢慧

4187 位追蹤者
諮商心理師,心理療癒叢書作家。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心理諮商所所長。曾任醫學中心安寧療護病房社工師、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書寫對我來說是悲欣情感的梳理與思緒安頓。喜歡在閱讀和書寫中,讓心沁沐在文字流動所帶來的洗滌和舒展。喜歡文字像一盞微亮溫暖的燈,伴人走進內心深處幽暗處,發覺真實自我,與心相遇。
avatar-img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4.3K會員
234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付費限定
有一回,一家公司來信提出拜訪我的請求,打算談一些合作的事。主管是一位身高頗高的女性,一看見我時,由於身高頗有差距,她必須低頭看我,此時她訝異的大聲說了一句:「蘇老師,你怎麼那麼小?」我聽後隨即大笑,回說:「那你把我想得有多大?」之後我們就在一片笑聲說:「想像和事實真的不同。」......
Thumbnail
人,要如何不消耗自己呢?要如何才能在凡塵俗事中安然度過呢? 答案即在,讓自己保持「平靜」。不那麼受外界刺激而反應,又無意識地付出許多的能量資本,讓自己受到侵擾而反覆內耗。 然而,這卻是活在現代非常困難的事。不論是現實生活環境或是網路虛擬世界,過多的訊息、繁多的影訊、過曝的生活,都讓人的心理一刻不
Thumbnail
細讀慢品-avatar-img
7 天前
喜歡這則分享^^ 看了這篇心得也提醒自己:「不要被外界刺激而過度反應,要理解事物本來就有其運行的面貌。」
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心理模式——例如反覆猶豫、對未來的不安、無法拒絕他人、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等等。這些心理模式多為負向的情緒,卻有著正向的功能:希望自己能趨吉避凶,避開不好的人事物,因此也是一種防衛機制,想要避免自己受傷、受創,避免遭受過大無法承受的後果。
Thumbnail
付費限定
人生的下半場,個人內在和諧與自我連結對自己的身心平衡與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當缺乏內部的連結,可能導致許多人生問題的迴避與自我內鬥而造成更多的內耗。 現代社會物質雖然富足,但人們仍可能困頓於內在心靈的匱乏及混亂感,也不停的活在焦慮不安中。焦慮是源於不斷回顧過去挫敗與憂慮未來失敗的一種擔憂,過度擔憂不確
Thumbnail
付費限定
如果你常活在內疚及罪咎感裡,那會讓你分辨不清楚,什麼是你的能力範圍、什麼不是你的能力範圍。如此會造成你更容易習慣地苛責自己、批判自己,又陷入無能為力的循環中。內在聲音經常在你遭遇挫折時跳出來說:「是你不夠好」、「是你做錯了 」、「如果你當初怎麼樣就不會變成這樣」這些語句其實是一種自我懲罰的儀式...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