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理解台灣新聞媒體提供線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二次大戰結束後,經歷40多年(1945〜1987)政治高壓管制,與30多年(1987〜2020)的自由市場競逐,台灣的新聞媒體生態之所以發展成當前樣貌,跟這個社會的許多其他面向一樣,都具有歷史獨特性。如今,當新聞媒體在政治、社會,甚至文化議題立場上各自選邊,並以「藍媒」、「綠媒」、「統媒」相互指稱,彼此壁壘分明,因而經常被指為製造對立的「社會亂源」時,「商業媒體基於市場考量」的簡單論斷,似乎並不足以解釋這些現象。由於新聞媒體本身就是各類社會論述的集散、加工與產製中心,其議題設定必然相當程度反映該社會明顯的或潛在的關切,尤其是那些歷久不衰的議題。

1998年台灣解除報禁,過去公開壓制或扶植媒體的政治力逐漸後退,既有或新興的新聞媒體,透過事業資本與市場的互動,容納了更廣大的社會光譜。消費者取向的市場法則,在幾乎所有的新聞媒體中,都造就了大量五光十色的名人八卦、商品消費訊息等內容,顯示出在資本主義市場中一致的「去政治性」傾向。

但每逢選舉,或遇台海兩岸互動等重大政治事件,台灣的新聞媒體就又都顯現出高度的政治性,但這個「政治性」並非對應於前述「去政治性」的一般政治性,而是經過立場選擇的政治性。這些在政治立場上的異質性,無法完全歸因於市場計算,亦無法簡單的用各自服務於政治鬥爭來解釋。觀察其與各式社會動員間的相互呼應,可以看到這些異質性原本即深植於台灣社會各個層面。

如果我們假設,台灣錯綜複雜的近世歷史軌跡,是造就這些異質性的歷史淵源,那麼作為整體社會的一部分,繼承了不同歷史遺產的報人(新聞工作者),在擔負社會論述再生產工作時,會各自出現政治立場的偏好,似乎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究竟是哪些異質性?何以異質?本書透過對個別報人生命史的掌握,嘗試以「原生結構主義」式的「類型」,對戰後台灣社會中幾個不同屬性的報人群體做類型建構。從個體出發,類推至特定報人群體,再以此報人群體映照一個更廣大的社會群體。

以「原生結構主義」式的「類型」,作為從理解個體生命史推向理解社會群體歷史的中介樞紐:透過對四種不同類型代表性報人之個人生命史的考察,及其彼此間的交光互影,我們將勾勒其所代表的某種「感知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並進行比較,再進一步追索此些不同「感知結構」的轉進與發展,以探究這些異質性的根源與演變,希望能為理解當時與後來的台灣新聞媒體,甚或整體台灣社會,提供有意義的線索。

戰後台灣三種地緣背景的四類報人

1945年,當內部仍處於分裂狀態的中國從戰敗的日本手中接收台灣,經歷半個世紀分治,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報人,開始在歷史洪流中匯聚於台灣。

相較於對日治晚期「皇民化」運動的抗拒,台灣本地知識階層對於回歸中國,一開始是全心擁抱的。然而,在分治的五十年間,中國已從清季進入民國,並經歷軍閥混戰、國共鬥爭與一場幾乎耗盡國力的對日戰爭;台灣則在經過明治維新現代化過程的殖民主日本的統治下,透過大權在握的總督,建立了包括基礎教育、戶政、警政、道路運輸等軟、硬體基礎建設,以及偏重農業及農產初級加工的殖民地經濟體系。

由於長達半個世紀的歷史經驗殊異,戰後的台灣社會,對這個雖為同文同種,但歷經改朝換代,撤而復返的政治宗主,事實上相當陌生。但如同殖民地台灣社會的民間漢文教育並未中斷,台灣對中國這個「文化祖國」的理想與想像依然存在,然而這些理想與想像,在面對真實的回歸後,卻不可避免的面臨了考驗。

除了台灣本地的知識階層,對部分在日治時期因認同中國為「文化祖國」,而從台灣前往中國求學或工作的人來說,台灣重回中國領土,則提供了衣錦還鄉的機會。不少具有這種「半山」背景的台灣人,因為之前為國民政府工作,或與中國大陸各方面勢力有過合作經驗,也因為語言、人脈,及對中國大陸的瞭解,而於戰後初期,開始在台灣社會的各個領域嶄露頭角。

另一方面,戰後初履斯土的中國大陸知識階層,對台灣風土民情普遍陌生。或者因公奉派來台,或者以考察、遊歷心情來台探尋發展契機,在1949年之前,多半抱著短期停留的心情;1949年之後,則面臨恐將長住的艱難心理調適。但在主觀情感上飽受離鄉漂泊痛苦的這群人士,在客觀情勢上,卻穩佔中央相對於地方、中心相對於邊陲的政治、文化優勢。

由於能夠從事新聞工作者(記者、主筆、編輯、社務推廣),必然具備一定閱讀、寫作能力,因此這種依成長背景與歷史經驗,對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知識階層的概括分類,應可類推到當時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

前面已經提到,戰後台灣社會的特殊歷史經驗,導源於原本處於不同歷史發展脈絡下、差異非常明顯的兩個社會的急遽接合。因此,曾經穿越過此一接合過程的個體生命經驗,正適合用來說明當時的台灣社會究竟發生了哪些事,並用以理解那同時存在於同一時空中的,不同的「感知結構」。

對台灣本地報人而言,政治宗主一夕轉換,除了國籍的頃刻改變(從日本人變成中華民國國民),文化上的自我認同也面臨了戲劇性的轉折—從原本抗拒皇民化,希望保留漢文化的殖民地進步知識階層,在戰後的一連串發展中,逐漸對新的統治者產生疏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養成階段幾乎全部接受日本教育的台灣知識階層全體,被迫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從最擅長的前殖民母國「國語」—日文(語)—環境中脫離,全面改用另一種國語—華文(語)。這個文化上的暴政,使整個世代的知識階層直接面臨表達工具不足的「失語」困境。即使華文能力足以因應的,大部分也在政治、文化上出現適應不良。

對於為數雖不多,但因與台灣有土親關係,而在國民政府接收初期角色關鍵的「半山」們來說,則是戰前心懷祖國,戰後回鄉發展,協助建設「三民主義模範省」。一方面深知台灣,一方面瞭解中國,「半山」原本是溝通睽隔半世紀的中國政府與台灣人民的最佳橋樑,但因為不具有權力核心的決策、發言權,雖也有致力於經營新聞媒體,希望能扮演下情上達之良善溝通者角色的,但對於國府治台的各種建言,卻難免於被邊緣化的命運。

戰後從中國大陸來台的報業從業人員,則多半具黨政軍背景,對國民政府的向心力與忠誠度很高,除以黨政軍報紙為根據地,也再自創新報,以過去在中國大陸辦報的經驗試用於台灣。但也有少數例外,這些例外中最為人知的包括:辦《自由中國》雜誌因而繫獄的雷震;創立標榜「無黨無派」之《自立晚報》的李玉階;以及到1988年報禁解除前,雖然極力爭取,但都被國民政府禁止辦報的成舍我。

由於一開始當局對辦報管制寬鬆,加上登記辦報可獲當時市面上缺乏的配紙等物質誘因,一度吸引不少外省來台人士投入報業。1949年國民政府中央撤退來台,政府與政黨機關報挾壓倒性優勢,在往後10年間,成為台灣新聞媒體主流。

根據上述,依照「原生結構主義」立場,若從造成歷史經驗分殊的地緣關係來分類,可以分出台灣本地報人、半山報人、中國大陸來台報人三個類型。而在中國大陸來台報人中,則可再分出依附國民政府政策,及批判國民政府政策兩類。其中,批判國民政府政策的,個案雖明顯少於依附國民政府政策的,但這類個案卻不只一次出現與本地報人聯手合作,打破原始地緣界線的情形,對後來台灣的發展產生顯著影響。基於增加洞察力與分析有效性,研究者應無須受限於單一分類原則,而以擴大分析的有效性為前提,兼採不同原則來進行分類。也就是在考慮原始地緣關係的第一層分類原則下,對中國大陸來台報人,再納入對國民政府政策依附與否,作為第二層分類原則。

經過以上考量,本書挑選了吳濁流、李萬居分別代表台灣本地報人及半山報人群體;在中國大陸來台報人方面,則以曾虛白、雷震分別作為依附國民政府政策與批判國民政府政策兩類的代表。

這樣的分類,也並非試圖完成四種互斥的類別,而是為了有利於觀察不同的報人群體,如何代表其背後不同的知識階層「感知結構」,在戰後台灣報業的舞台上各自、同時也是共同的展現意志。這個不同「感知結構」並陳、交匯的盛大場景,隱約敘述著你我家族故事的共同背景,也記錄了戰後台灣社會獨特的歷史經驗。這些不同的「感知結構」,透過新聞媒體場域中的報業從業者,在戰後初期的台灣島內,經歷交會與分歧,產生或劇烈、或和緩的激盪與磨合。取得擅場的,在往後數十年,持續發揮強大影響力。敗下陣來的,或湮沒於歷史洪流,或隱遁逃逸,轉進文學創作或文化教育場域;或一度潛入地下、負隅頑抗,等待機會,再次崛起。


新書講座:
時間:2020年8月6日(週四)晚上7:30至9:00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1號 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
主講:邱家宜(本書作者、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管仁健(文史工作者)

書名:戰後初期的台灣報人: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
作者:邱家宜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時間:2020年7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玉山社出版公司的沙龍
37會員
61內容數
文化部為培育國內文學創作新秀、提升臺灣文學創作能量,自106年推出獎助創作計畫,創作類型多元,充分展現創作者挑戰不同題材的活力。 期能以「創作成果發表會」展現多元的成果樣貌,除了讓讀者更加認識這些優異的青年創作者之外,也想藉機推廣「青年創作獎助計畫」,吸引更多有志寫作者展開創作計畫。
2022/06/28
《黃昏市場》書中以黃昏市場主軸,講述生活中你我平凡生活不平凡故事。作家姜泰宇撰寫推薦序中表示這本書充滿了奇趣。這段旅程像走進隧道,我伸出我的手邀請你們與我一同,一跨進去就無法自拔的故事。由本書作者凌雲杉與《洗車人家》的作者姜泰宇對談,與大家聊聊這本小說的創作構想,也談談對於創作意念與想法。
Thumbnail
2022/06/28
《黃昏市場》書中以黃昏市場主軸,講述生活中你我平凡生活不平凡故事。作家姜泰宇撰寫推薦序中表示這本書充滿了奇趣。這段旅程像走進隧道,我伸出我的手邀請你們與我一同,一跨進去就無法自拔的故事。由本書作者凌雲杉與《洗車人家》的作者姜泰宇對談,與大家聊聊這本小說的創作構想,也談談對於創作意念與想法。
Thumbnail
2022/06/27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故事從雪隧尚未開通的九○年代開始,刻劃宜蘭居民對於觀光開發的不適、困惑與矛盾,也以時代變遷下的瓦斯業生態映照出常民生活的轉變軌跡。本場次由本書作者郝妮爾與《餘地》的作者顧玉玲對談,與大家聊聊小說創作中的書寫脈絡、創作想法,以及創作者與虛構文學的距離。
Thumbnail
2022/06/27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故事從雪隧尚未開通的九○年代開始,刻劃宜蘭居民對於觀光開發的不適、困惑與矛盾,也以時代變遷下的瓦斯業生態映照出常民生活的轉變軌跡。本場次由本書作者郝妮爾與《餘地》的作者顧玉玲對談,與大家聊聊小說創作中的書寫脈絡、創作想法,以及創作者與虛構文學的距離。
Thumbnail
2022/06/24
張正表示《八尺門的辯護人》內容豐富複雜又有趣味,本書作者唐福睿把台灣的外籍勞工議題,放到法律故事裡,且把外籍勞工跟原住民的處境,互相扣在一起,故事中還有很多的笑話。本場次由本書作者唐福睿,與撰寫此書書評的張正對談,談小說創作中,主角塑造與族群、體制等議題。
Thumbnail
2022/06/24
張正表示《八尺門的辯護人》內容豐富複雜又有趣味,本書作者唐福睿把台灣的外籍勞工議題,放到法律故事裡,且把外籍勞工跟原住民的處境,互相扣在一起,故事中還有很多的笑話。本場次由本書作者唐福睿,與撰寫此書書評的張正對談,談小說創作中,主角塑造與族群、體制等議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當代台灣民族意識的興起肇因於任何中國政權企圖以專斷的方式宰制台灣本土的反彈,不論是中國國民黨或中國共產黨,透過獨裁統治的手段侵害台灣人之權力的過程中也只得自身被台灣人「敵對化」,進而在意識形態方面產生的「中國」與「台灣」兩個互不相容的鬥爭路徑。
Thumbnail
當代台灣民族意識的興起肇因於任何中國政權企圖以專斷的方式宰制台灣本土的反彈,不論是中國國民黨或中國共產黨,透過獨裁統治的手段侵害台灣人之權力的過程中也只得自身被台灣人「敵對化」,進而在意識形態方面產生的「中國」與「台灣」兩個互不相容的鬥爭路徑。
Thumbnail
台灣人走向獨立自主的理念緣起自二十世紀下半一系列政治風暴的結果,然而當這些結果隨著民主化、全球化與多元化陸續到來之後,它所能達到的政治效果還剩多少?還有多少政治動力足以完善這樣的理念?抑或者,在理念與現實之間比例關係如何?這些都是當代愛國者們在面臨新的時代變遷時需要自問的問題
Thumbnail
台灣人走向獨立自主的理念緣起自二十世紀下半一系列政治風暴的結果,然而當這些結果隨著民主化、全球化與多元化陸續到來之後,它所能達到的政治效果還剩多少?還有多少政治動力足以完善這樣的理念?抑或者,在理念與現實之間比例關係如何?這些都是當代愛國者們在面臨新的時代變遷時需要自問的問題
Thumbnail
美智庫親中派連續對台灣讀者發表專文,包括中國學者開始參與其中令人注目,「台灣」不是「台灣共和國」,防衛台灣不是世界的責任。「台灣的真相」美國人知道、中國人知道,只有台灣人不知道。
Thumbnail
美智庫親中派連續對台灣讀者發表專文,包括中國學者開始參與其中令人注目,「台灣」不是「台灣共和國」,防衛台灣不是世界的責任。「台灣的真相」美國人知道、中國人知道,只有台灣人不知道。
Thumbnail
每個民族或是政治共同體都能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之下去發掘出他們本身的特性,這樣的特性或許也可以被稱之為「民族性」。
Thumbnail
每個民族或是政治共同體都能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之下去發掘出他們本身的特性,這樣的特性或許也可以被稱之為「民族性」。
Thumbnail
本系列講座的最後一講,我們要來談談有關民族發明學的一些概念。 「民族」( nation)這一詞彙產生於十八世紀晚期的歐洲,意指人類基於歷史、語言、政治意志或文化而集合在一起的共同體,在同一時期的政治運動上也相當流行將民族與國家( state)等同視為人類群體在政治上獲得最大幸福的最佳途徑。
Thumbnail
本系列講座的最後一講,我們要來談談有關民族發明學的一些概念。 「民族」( nation)這一詞彙產生於十八世紀晚期的歐洲,意指人類基於歷史、語言、政治意志或文化而集合在一起的共同體,在同一時期的政治運動上也相當流行將民族與國家( state)等同視為人類群體在政治上獲得最大幸福的最佳途徑。
Thumbnail
今天我們所碰到的大多國家或國際上的重大議題,其實都是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所累積形成造成的結果。
Thumbnail
今天我們所碰到的大多國家或國際上的重大議題,其實都是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所累積形成造成的結果。
Thumbnail
政治共同體的生成並不如同啟蒙時代的哲學家的說的必須建立在社會契約或文化共同體的基礎之上,歷史上多半的政治共同體往往來自征戰、征服的結果。
Thumbnail
政治共同體的生成並不如同啟蒙時代的哲學家的說的必須建立在社會契約或文化共同體的基礎之上,歷史上多半的政治共同體往往來自征戰、征服的結果。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即係《被出賣的台灣》的George Kerr,而因為第一版本據知有翻譯上的些許偏誤,故而遲未閱讀,反先就本書先予閱畢。本書是完成於1985年的小書,因篇幅小雖內容不能盡善盡美,但我認為這反而是個優點,因為這將會是個入門了解台灣歷史的優選,尤其這是在解嚴前夕的外國人的手中完成的,這更加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即係《被出賣的台灣》的George Kerr,而因為第一版本據知有翻譯上的些許偏誤,故而遲未閱讀,反先就本書先予閱畢。本書是完成於1985年的小書,因篇幅小雖內容不能盡善盡美,但我認為這反而是個優點,因為這將會是個入門了解台灣歷史的優選,尤其這是在解嚴前夕的外國人的手中完成的,這更加
Thumbnail
在中國轉型過程中,邊疆各族意欲脫離中國,而漢族企圖繼承大清帝國疆域、界定其領土邊界與取得邊疆戰略領土的野心,反對邊疆民族獨立與自治運動。依循此歷史脈絡,並結合戰後美中合作的國際框架背景,即能理解國府為何以血腥手段對待「邊疆」臺灣,及臺灣人反殖民、受民族自決浪潮形成的民族主義、其尋求民主自治的行動。
Thumbnail
在中國轉型過程中,邊疆各族意欲脫離中國,而漢族企圖繼承大清帝國疆域、界定其領土邊界與取得邊疆戰略領土的野心,反對邊疆民族獨立與自治運動。依循此歷史脈絡,並結合戰後美中合作的國際框架背景,即能理解國府為何以血腥手段對待「邊疆」臺灣,及臺灣人反殖民、受民族自決浪潮形成的民族主義、其尋求民主自治的行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