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讀者,角落星現在要為自己做一件事,就是把我自己的文章給介紹出去,主動尋找讀者!
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主動提出自己的文章或作品,有哪些值得讓讀者追蹤,就像在找工作時,在面試官面前說著,有哪些理由,是他們必須錄取我的。
雖然,這不是在面試,但角落星在這裡很真誠而坦白地說:
文章「被看見」及「受到共鳴」,是我最大的寫作動力!
如果,你是以下我說的這些人,或關注這些議題的人,那麼我要大方地對你說:
請追蹤角落星成為我的讀者吧!
一、正走在身心困境的同伴,渴望有個人理解你:
這一點,就得回去談談,「是什麼」讓我開始想要寫作,寫出一篇又一篇分享自我生命分享的文章。
「為什麼我會想書寫心理相關議題呢?」
我正式在「方格子」這個寫作平台的第一篇文章是:
長期受到憂鬱症症狀干擾,常感身體無緣由的疲憊與嗜睡,生活上也受到了影響,常常洗完衣服,卻沒力氣再拿上頂樓曬,就擺了一、二天再重洗;有時下了班就沒力氣丟垃圾,因此冰箱堆滿吃完的便當盒,這些具體對生活功能的影響。
因著生活品質低落,我也漸漸對自己產生許多負面的感受與認知,覺得身體、精神、生活都相當失序,似乎漸漸有好多東西是我無法掌握的…
雖然身處憂鬱森林,但同時我也持續地透過各種方式,來練習自我接納及自我肯定;因此,我好像愈來愈能去「看見」自己每一個細微但又令我驚奇、喜悅的小小改變。
而這些改變,值得由自己寫下來「見證」,誠如我那篇文章提及:
這些小事,對一個鬱者來說,永遠值得雀躍並好好的仔細寫下來,因為可能不過多久我們又忘記了自己曾經如此有活力。
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就此誕生。
為的是,紀念自己的看見,也肯定自己的改變;也為了,讓其他人知道,其實有許多一般人習以為常的小事,卻是我們鬱者,逐漸癒合的軌跡與明證。
如果,你也是走在這與身心困境共處上的人,歡迎與角落星分享你那些小小的,卻又讓你覺得進步的事,與我分享你對自己的「看見」;又或者,我的文字能讓你覺得有人理解、有人陪伴。
二、你關注心理健康議題,也想從社會新聞以外的「視角」理解自殺相關事件
在寫了第一篇由自我真實經驗敘說的憂鬱症經驗後,我有了更多的想法。
這樣的想法,起自於我每次看見有關憂鬱症、自殺等心理健康相關的社會新聞底下的留言以及後續心理專業人士的探討,大致有二部分:
(一)新聞底下的留言,我感覺有好多身處情緒困擾的人,被誤解成脆弱或自私的人
其實,在人們選擇結束生命前,他們已經努力了千千萬萬的夜晚,在前進與停止、求生與求死之間掙扎;
也許,他們是各位生活中,那些看起來「沒怎麼樣的人」,但「看起來好好的,需要極大的力氣。」
「心疼他在離開之前,不知歷經了幾百萬次掙扎;不知捱過了多少旁人無法理解的疼痛、不知多少次在快要跳下生命斷崖前,又默默吞下鎮定劑,讓自已就此睡去;不知在多少次用力吶喊發出求救後,無人回應而一再失望…」
這些人,不是抗壓性不足,也不是逃避現實或不想努力,但卻因著某一天他們的不小心跌墜,被否定了他們的一切。
而有誰能說:自已能永遠處於平順或不落於低谷,而不需要被人理解與陪伴呢?
因此,我期盼透過我的書寫,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多一些一點點的彼此理解;取代那些容易讓人誤解、也對受身心困擾所苦的人們不公平的言論。
(二)憂鬱症或自殺的敘寫,多以社會新聞或專業心理人士的角度來談
我很感謝,時至今日,台灣已有相當資源在關注心理健康,也有更多的人願意求助於精神科或心理治療。
因此,我很樂見在相關新聞之後,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發表相關文章談及如何照顧自身心理健康或關懷身旁之人。
但我覺得,似乎很少有敘寫是以「當事人的視角」出發。
「我想以一個憂鬱症當事者,或曾受困於某些情緒的『當事人視角』,去描述與分享自已內心的歷程轉換及當中的掙扎。」
這份心情,便成了我日後書寫最大的動力。
再看見社會上發生自殺事件時,我願意分享我自已走在痛苦那些掙扎的歷程,說著也許也是當事人曾走過的歷程;更期望在悲劇發生後,人們因著討論而更了解如何陪伴身邊那些正痛苦的家人、伴侶或朋友,或者你的個案。
我用以下幾篇我寫過的文章說說我想表達的,以及想讓人們知道的:
由新聞上簡化的報導來看,的確會讓人產生「本來還好好的」這樣的錯覺。
她確實在被確認死訊的那一刻都「活得好好的」,直到這個結果出來,都少有人會看見受苦者所受盡情緒反覆的痛苦,以及一遍又一遍把自己從黑暗深淵拉出來的努力與掙扎。
(2)自殺究竟是一時的衝動?還是長期的累積呢?
人們會走上這條路,原因錯縱複雜,可能是過去積累的種種壓力、不被理解、不受認可、不能言說的童年經驗;也可能是在這一路走來之後,短暫遇到一個當下身心狀態難以負荷的事件或挫折,在某一天萬念俱灰時,便做出自殺的行為。
(3)當你讀出有人在求救,請肯認痛苦真的存在
其實,在「求生」與「求死」間,一路都有跡可循。
研究也指出,自殺者其實會在生前透露相關的訊息,像是「我好累」、「這樣的日子沒有意義」、「想消失在這個世界上」,甚至是「我想死」,既然是有跡可尋,那旁人就有拉住他們的機會。
為何你我眼中,以及新聞裡所說的「人生勝利組」會選擇結束生命呢?
在這篇文中,我先提出:
(1)人生勝利組不是絕對的概念,它是比較出來的:
每個人都活在自已的泡泡裡,當你羨慕著他人所住的泡泡又大又多彩,或許那個泡泡裡的人,也望著你所住的泡泡是那麼的合身、溫馨,就算它的顏色單一且渺小。
(2)真正的勝利,是由你真正渴望什麼來定義:
如果你和我這樣的平凡人,能夠知道自己真正在乎且渴求的是什麼,或許也是一種勝利,就算稱不上勝利;只要快樂或滿足於自己這樣的狀態就好。
而不論是所謂的勝利、快樂或滿足,都是由每個人所定義、所賦予的。
而我最想傳達給社會大眾的,其實是:
面對自己以外的人所遇到的痛苦、傷痛、困境,基於「身而為人」本身內在與外在條件的限制,我們固然無法真正去感同深受另一個人的痛苦。
我們能做的是,停止對「痛苦程序或大小」的比較,以及對於一個人是否有「資格」感到痛苦的評論。
就在2020年的11月,接連發生多起高中及大專院校學生主動結束生命的悲劇,而當中有很多是明星學校或頂尖大學的學生。
人們不明白的是,為何那些有明星學校光環的學生會走到自殺呢?他們不是很優秀了嗎?
其實,往往正是因著他們這個「優秀」的「好東西」,使這些學生活得痛苦。
當維持優秀變成一種不得不,甚至是被看見、被認同的唯一途徑,這份原本能為自己帶來更多機會的優秀,便成了這個人本身。
當一個學生開始走進這樣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不是優秀,就是壞掉,那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便相當不穩定。當最極端痛苦的想法「如果我不能優秀,我就沒有價值了」出現時,這個人便可能陷入憂鬱,甚至會產生自殺的意念。
因此,我在文章的末段提出:「別讓任何好東西取代了你這個人」,這是告訴所有人,不論你是父母、學生,或者任何人。
三、你想學習如何「關照自己」及「自我成長」
如果,你對於自我照顧與成長有興趣,那麼我們就是同行者、同伴。
我一直在學習許多關照自己,讓自己回到當下的方法與態度。自我照顧,是許多現代人的課題,以下茲以我曾寫過的文章來分享:
(一)面對過多的外在訊息時,先「回到身體」裡:在
坐下來,傾聽:面對失速及爆量的外在訊息,先按下停止鍵吧這篇文章中,我先提出現代人是如何被迫過量「接收」外在的訊息,以及「給出」訊息而造成身心失調;而在文章的後半段,我分享了一些
「傾聽身體的訊息」、
「與身體建立信任關係」以及
「與身體對話」的自我照顧方法。
當我傾聽身體的訊息,而覺察到我有個「不夠好」的恐懼後,我就只是靜靜地待在它旁邊一回兒,不急著向它詢問更多的問題,也不急著去尋求所謂的解答。
這就是按下暫停鍵。
(二)當你連「戴面具」力氣也沒有,把那僅存的心力留給自己:
其實,自己好不好,自己最清楚:
就像有些時候,你不妨只塗素顏霜,或乾脆素顏出門,只為給自己一些多在床上休息的時間;否則,就算他人覺得你神采奕奕又美麗,你仍能在單獨走出洗手間對著鏡子時,望出自己疲備不堪的臉龐。
放過自己吧,多給自己一些溫柔,把唯一的光源拿來照亮自己!
(三)
與生命同步:只要如其所是,或晚或慢都沒關係
這篇我在談的,其實是一種
「慢活」的態度。
在起床後,如果是不用上班的放假日,不妨讓自己從床下起身時,給自己一些迎接這一天的
「儀式」,我最近是會先練「站立」,穩穩地先讓雙腳踩在地板上,感受一下自己與天地之間的聯結。
而平常,我們因為繁忙,很少機會能慢慢地「品嘗」一頓飯,像是
「正念飲食」的概念,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上述文章。
(四)接納生命中的任何狀態,敬生命一杯!
現代人的大腦都很發達,因此很容易陷入「反芻思考」:
思考著自己為何又沒做到?
思考著為何昨天才好好的,今天又掉進沮喪的河?
又或者,憂鬱症患者最常想著:為何我又全身軟趴趴失去動力了?
當你被這樣不斷襲來的思考給吞噬,不妨看看角落星這篇以自身經驗出發的
敬憂鬱一杯紅酒-給灰暗一個最溫柔的容許吧!
這個世界告訴我們太多的應該,這些
「缺少彈性的應該」都會引發人們的罪惡感或焦慮的感受。
當人們開始按著自己的狀態,負荷著能做的活動,並允許身心五線譜的任何起落或休止,漸漸地也形成了一個只屬於自已的樂章。
只要接納最真實的狀態,終有一天,中斷的樂譜會再接上,而且變得更溫柔而溫潤。
四、你對於透過「藝術媒材」與內心對話或表達有興趣
透過繪圖,我們好像在對內在說話,我們能夠自己陪伴自己;或藉著這繪圖向外面的世界表達些什麼或傳達某些信念。
角落星目前使用過,並發表在方格子上的媒材有:
壓克力、粉彩、色鉛筆等…
人們總有壓制在內心或者難以直接對外言明的心情,或者連你自己也沒發現的那些心結;而我的直覺式繪畫,也許能讓你籍由我的繪圖及文字搭配,引導你或啟發你一些未曾洞見的感受。
像是這篇
消融與整合你的內在衝突與陰影,我透過各種顏色水彩間跨黑色線條的流動,讓綠色裡,可能有黃色,也可能也藍色;紫色裡,可能有藍色。
期望我們內在所有的資源能夠整合, 我們內在積累的衝突也能夠消融,,化為一幅繽紛而多變的圖像。
五、你只需要疲憊時來一張「心靈牌卡」對你說話
生活中,有時其實只需要,來張不經意的心靈絮語,便能輕撫人們的心。
如果,你沒有時間看比較長或有結構性的文章,就讓我為你抽一張心靈牌卡,
輕輕地對你說,而你,也輕輕的聽,輕輕的感受。或許,有哪張小卡的文字,能陪伴到你,或者說出你的不安。
未來,角落星會把更多的「角落心靈卡」放上來分享,希望能讓你被這偶然的文字給偶然的療癒 : )
六、你對「親密關係」議題有興趣:
目前角落星發表的三篇有關議題為:
(一)先讓自已學會為自己「綻放」有許多年輕女子,渴求著被愛,同時也不夠了解自己或自己能怎麼愛。
如果你還沒進入一段愛情關係,也還在探索有關對自己的認知或自我形象,
那麼,你可以先讀讀這篇
30歲的我,終於懂得為自己綻放與盛開。
進入關係前,你得先懂得為自己而綻放,或你想怎麼綻放,想吸引到什麼樣的對象。
如同文章裡所寫:
至少,我知道自己想長成什麼樣貌與姿態;
至少,我知道我正在前往一條朦朧卻也明晰的方向;
至少,我有著一、二位與我相知的朋友,而不再四處伸手討愛;
至少,我已經長出了自己的力量,而不再害怕無所倚靠;
至少,我有了無條件被愛著的經歷,而學會了相信;
至少的至少,我愛這樣的自己,如那多肉植物開出的花朵般,能自足且自賞。
(二)愛,是可以練習的:讓你與伴侶成為彼此的「安全基地」:
在這篇
出走-重新走出愛與力量的神經迴路,我談到現代人對於愛情的不安,由於害怕受傷而不願進入關係的「逃避型依附」,及對於伴侶沒馬上回訊息或接電話的「焦慮型依附」。
知道自己及伴侶是哪一種類型的,有助於你們知道如何與彼此相處;而知道你們是哪一種類型,也不代表是無法改變的,
就像近年來腦神經科學所談的「神經可塑性」,愛與關係,也是可以「學習」的!
若你與他曾在愛中受傷,在靠近與逃離間擺盪;現在,是你們共同學習重新建立一條「全新的愛的迴路」的時刻了!
安全感是可以練習的,而安全感與信任感,都是關係中的基石!
(三)如何在一段關係中,分辨對方愛不愛你
談感情很容易迷失自己,最怕的是遇見所謂的「渣人」!
但有時候所謂「不對的人」卻常常對你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沒關係,我們在愛裡受傷,但也能在愛裡學習;學會再分辨出對方不愛你後,更懂得愛惜你自己。
前陣子一位前政府官員與女記者的事件,引起大家對於如何辨視「渣男」的討論,這篇
致命的吸引力:他愛的是妳?還是妳眼中那個具吸引力的他自己?便由此而生。
我在文章裡頭提出三個有跡可循的「看點」:
1、他愛的,是妳?還是那個在妳眼中有魅力的他自己?
當妳們跟一位迷人的男性交往時,眼前的對方談論的話題,是否幾乎都圍繞著他自己?是否,從來他都只在妳面前談論他的理想、他的事業、他的努力,而幾乎很少聆聽妳、了解妳?
當你們親密時,他是否只在乎自己的「表現」而較少關注妳的感受?
他看的,是「妳」或「你們」?或者,他只能看見自己,也缺少看見伴侶的能力。
2、當妳變得勇敢或成長,他是為妳喜悅,還是感到失控?
如果當妳努力想跟上他,他卻反而害怕你跟上,那就很明顯地對方沒有與妳「同行」的打算。
甚至當妳發展出自己的看法或愈來愈獨當一面時,對方反而開始認為「妳變了」。
他看見的不是妳的「成長」,而是妳可能不能受到他的「掌控」了。
3、他是否曾在關係中出現「剛好的失落」:
當人們進入了伴侶關係,內在那最脆弱的部分,往往會在某個妳和他相處的時刻,不自覺地跳了出來,往往當事人自已也會嚇到,心想「為何自己在愛情中變得如此脆弱?」
在妳和他的關係中,是否曾遇見彼此心裡這位失落的小孩呢?
或者,當妳跟他在一起,妳只不斷地感覺到不被真正在乎的失落?
★如果你是以上這六種人,歡迎成為角落星的讀者喔!
★讓我與你們分享我的生命、我的視角、我的創作與我在親密關係中的看見!如果你無法分類在以上六種人,也對角落星的文章有興趣,都歡迎追蹤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