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來自探索、行動學習來自於「把手弄髒」

2020/06/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原報導於:2018-02-10
編採:鄭珮宸 責任編輯:黃家茹
社會影響力製造所,顧名思義,是一群追求改善社會、實現友善社群的朋友們,共同組成的團體。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的概念在近年逐步升溫,是一種衡量一個專案或團體實際紮根在社會中時,是否可能達成擾動社會、引起他人注意,並且落實社會改善的實質效果。
Impact Hub作為資源整合平台,在實體空間中提供虛擬連帶的連結,更強調活動、課程協助、影響力展策等服務,一方面透過互動和連結創造更多社創火花;另方面也接受企業社會責任、政府或基金會相關專案,以創新實驗室、企業孵化器和社會創新社群中心三重角色自許,打造友善的社創環境。

我們的發跡故事、正好反映社會創業在台灣面臨的處境

兩年前的台灣,社會創新、社會創業這樣的詞彙尚在萌芽;而因為實習接觸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張士庭注意到台灣創意創業資源四散,社創工作者礙於搜索創業資源和尋找合作對象的時間和資源,反而無法專心投入在社會創新的內容,這時張士庭接觸到Impact Hub這個國外組織:2005年在倫敦成立的創新空間網絡,並深受其理念吸引。
但申請到以後才是難題的開始。首先是場地,本欲沿襲國外以特色古蹟建築為優先考量,卻在向政府申請閒置空間活化、青年創業等等計畫時處處碰壁:「他們說,『你們還年輕,找個比較可以穩定下來的工作啦不要搞這些。』就給你軟釘子碰。」但是因緣際會下張士庭在科技大樓站附近挖掘一棟兩層樓、有庭院、六十年歷史的老公寓。憑著一腔熱血,不僅感染房東成為股東、保障了更穩定的租屋合作關係,更營造出舒適的共同工作空間。張士庭於是決定在台北一試,並展開十四個月的商標權利申請程序。Impact Hub是以城市為單位,因此兩人親訪台北各相關領域的工作者,確定這種社會創新資源實體平台在台北有存在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並向總部說明;接著面試、提出商業模式計畫等,一路過關斬將。
緊接而來的是普及率以及相應的語言問題。國外開會時,Impact Hub成員無論當地是否為英文母語使用,仍多以英文呈現。本想沿用的他們很快發現,英文文章的點擊率和傳播廣度極度受限。他們於是嘗試在英文後面加註中文翻譯,發現點擊和觸及人數開始上升;接著他們將中文放在前面、甚至拿掉英文部分,發現閱讀人數暴增。這個摸索的過程中,也經過多種權衡取捨;最終選擇了適合台灣的運作模式。
而另一個危機來自同行競爭。在台灣,共同工作空間不少,Impact Hub又相對晚進入市場;如何在市場中劃出獨特性成為營運成敗關鍵。張士庭帶點得意的口吻說,規模小也帶給他們不同於國外的機會。每個空間中的Host需要熟知夥伴(即每位共同空間使用者)的需求、困難以便協尋資源,台灣的小規模、親密支持以及資源訊息的分享,在夥伴與Host之間搭建起強烈歸屬感與羈絆,使這個地方不同於其他只有付費租用空間的冰冷感;這點直接反映在伙伴自發的活動和串聯之上。
社會影響力製造所的全球串聯與願景,簡明扼要地呈現在這張平信片上。(圖/鄭珮宸)

無法忘懷的初衷:做的過程就是創造影響力的本體

「做中學」是社會影響力製造所的故事核心,唯有「get your hands dirty」(把手弄髒),實際做過並且犯錯,才能理解問題點、進而實際對世界付諸。因此在雜學校的交流本身就是嘗試與在地社會創新團體連絡交流,建立網絡並且聯繫;而這樣的交流,正好是Impact Hub的初衷:在挫敗中增長、以整座城市為師。對於長期經營而言,張士庭也表示,空間需要規模才能創造足夠的經濟利潤,同時也才有機會實現多元。兩年多的努力目前只能做到打平或稍有薄利,但今年年底即將開放相鄰的另一棟空間。如此規模才有機會進一步達到另一目標:讓聯合國發展計畫署(UNDP)提出的十七個永續發展項目,至少每一項都有一個夥伴在Impact Hub耕耘台灣。
對於未來的發展,回應Impact Hub國際串聯的宗旨,張士庭也希望可以強化孵化與加速計畫,強力輔導台灣具潛力、有特色的社會創新事業,透過他們社群既有的國際人脈與資源,將台灣亮點推廣到國際舞台。這次參與雜學校的策展,就是希望透過展覽活動,擴大影響力,讓更多人加入推動台灣永續影響力的運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雜學校
雜學校
Learn To Be:打造交流與串連的舞台,讓各種學習想法能夠被看見,互相碰撞、激盪,讓學習者可以在這邊想像、學習,勇敢選擇自己想學。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