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是天生的詩人?(藏在文法內的詩意,小孩天生就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上一篇講到自由與自律,原本接下來的幾篇想寫我在兩個不同的教育現場所做的觀察與分析,不過,為了避免流水帳,加上我認為有些東西拉遠一點再回頭看,更能明白出一些什麼,所以也就不急著分析書寫。

今天這篇再回到寫作。最近發現一個我之前沒發現的東西,與其說沒發現,不如說我沒那麼想過。從以前到現在,什麼是「詩」、什麼是「詩意」的論述一直有著各種不同的分析與見解,我自己其實也沒有定論,就怕把詩說死了。但是某天,我在臉書上看到詩人潘柏霖的這段貼文:

「到現在都覺得詩意存在形式裡面,不在形式之外,也不是運用到的意象。是形式。最主要的就是文法。」

看到他這麼寫我突然就明白了,「明白」的意思不是指他那樣說是「對的」,而是我透過他的說法,突然明白了為什麼有人會說「小孩是天生的詩人」,突然明白了「小孩的詩意到底從哪裡來」。當然潘柏霖這段話沒有提到小孩,這完全是我自己的聯想,因為那段話恰巧回應了我曾經有的困惑,比如到底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小茜寫的「很努力長大的人『並』沒有辦法」比「很努力長大的人『還是』沒有辦法」要來得詩意?

「並沒有辦法」比「還是沒有辦法」有詩意,這我感覺得到,卻很難說出為什麼。但後來我發現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其實就是潘柏霖說的「形式」與「文法」。

raw-image

小茜第一次寫的是「並」沒有辦法,後來經討論後改成「還是」沒有辦法。

再舉一個曾經寫過的例子,小孩的集體創作

「手洗不掉
屁股洗不掉
嘴巴洗不掉
臉洗不掉」
raw-image

套用潘柏霖的「形式說」,這幾個句子之所以有詩意,就是因為它的文法。「手洗不掉」的意思是「顏料沾在手上洗不乾淨」,但當話說得明明白白,也就沒有聯想的空間。所以當有小孩叫著「手洗不掉」時,一勻發現了這句話的歧異性,於是說出「手本來就洗不掉呀!手怎麼可能洗得掉!」其他小孩也發現了這句話的趣味,於是接著說出「屁股洗不掉」、「嘴巴洗不掉」、「臉洗不掉」。

這樣對照起來,詩意確實存在文法內。但接下來我要說的是──詩意雖然存在於形式內,但小孩卻不是因為學會了形式(文法),才會寫詩。

幾年前我還在編毛毛蟲《兒童哲學》月刊時,有個媽媽記錄了一個兩歲半的小男孩所講的話──

小兒子兩歲五個月時,有一天我在洗澡, 他來開門。我問:你要做什麼? 他回答:「我要看。」他看到我的陰毛,問我:「那是什麼?」我說那是毛。

後來我開始穿衣服。穿上衣的時候,他說:「ㄋㄟ ㄋㄟ不見了。」穿內褲時,他說:「毛,毛不見了。」穿外褲時,他說:「腿不見了。」

──林桂如,〈不要倒好多滿〉,《兒童哲學03》

ㄋㄟ ㄋㄟ當然不是真的不見,ㄋㄟ ㄋㄟ是因為被衣服遮住了;毛不見了是因為被內褲遮住了;腿不見了是因為被褲子遮住了。但如果小男孩說的是「ㄋㄟ ㄋㄟ被衣服遮住了」、「毛被內褲遮住了」,我們大概就不會覺得他說的話有什麼詩意。

但小男孩絕對不是因為「這樣講很有詩意」,所以講出這樣詩意的話,而且兩歲半的他根本還不知道什麼是詩意。那麼,還不知道詩意是什麼的小孩,詩意是哪裡來的?小孩真的是天生的詩人?

我現在的想法是,這是因為小孩的觀察與思考還沒有受到既定印象的限制,他們的表達還沒有受到語言文字該如何使用的限制;而後面這一項,就表現在所謂的「文法」上。大人經常覺得小孩講的話很好玩或很奇怪,就是因為小孩講的話不符合文法。還有就是,小孩怎麼樣感覺,就怎麼樣說;怎麼感覺是「內容」,怎麼說是「形式」。

但讓我們假設一種情況,說出「ㄋㄟ ㄋㄟ 不見了」的小孩,假設他在學校老師交代的日記上這麼寫,那麼注重文法正確性的老師,可能就會把這句話圈起來,寫上「邏輯不正確,ㄋㄟ ㄋㄟ 怎麼會不見?是衣服把ㄋㄟ ㄋㄟ 遮住了。還有,日記不要寫什麼ㄋㄟ ㄋㄟ 什麼毛的……」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老師都會這樣改,我想表達的是「大人如果太注重文法的正確性(以及內容的正確性),很有可能會把小孩的詩意改掉了。」

「可是,這樣小孩寫其他文章的時候,會不會因為不了解文法的正確用法,而寫出讓人無法理解或誤會的句子?」有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擔心。

我倒覺得這個不用擔心。回頭想一下說出「手本來就洗不掉呀!手怎麼可能洗得掉!」的一勻,他就是因為知道「文字的正確用法」,所以才會這麼敏感的發現「手不洗掉」這句話的趣味。

我覺得比較要擔心的反而是太快接受大人文法的小孩,當然文法不是不重要,而是不要僵化。我曾經在帶小孩玩文字遊戲時,有個小孩說「這個遊戲裡面的句子好奇怪,」他歪著頭看白板,「怎麼會有雞肉皮夾這種東西……」

看著那個歪著頭的小孩,我好像也突然明白了,有些說自己讀不懂或不會寫詩的大人,也可能是因為被文字限制住了。小孩擁有的「天生的」的詩意,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被抹煞掉,不會因為學會了用字,反而失去用字的能力,我覺得這是在寫作教育中,非常需要注意的事(啊結尾好像有點硬……)。

延伸閱讀:

寫作發生在下課後,是我最希望發生的事

「你可以亂寫」的意思是「你可以寫你想要寫的」

一陣戀愛你不聽(小孩剪貼詩)

更多「不想寫可以不要寫」的寫作課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廖瞇的沙龍
475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廖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7/15
他說他會用鏡頭,感覺有一種在「控制」別人的感覺。我問了他一個問題:「會用鏡頭」跟「會用文字」,差別在哪裡? 他說會用鏡頭像是控制別人看到的畫面,我就想,那麼會用文字呢?會用文字是不是也控制了別人讀到的畫面?想到的東西?
Thumbnail
2020/07/15
他說他會用鏡頭,感覺有一種在「控制」別人的感覺。我問了他一個問題:「會用鏡頭」跟「會用文字」,差別在哪裡? 他說會用鏡頭像是控制別人看到的畫面,我就想,那麼會用文字呢?會用文字是不是也控制了別人讀到的畫面?想到的東西?
Thumbnail
2020/06/18
長的東西就不是靠「想寫」與「時間上餘裕」就可以完成的。長的東西距離自己想寫的那個當下,已經有段時間,它幾乎都是被包起來的狀態。被包起來後就要這裡去戳那裡去戳,看戳哪裡會有東西流出來。當然,要戳什麼地方也不是亂戳,多半都是按著線索戳,像醫生看診。
Thumbnail
2020/06/18
長的東西就不是靠「想寫」與「時間上餘裕」就可以完成的。長的東西距離自己想寫的那個當下,已經有段時間,它幾乎都是被包起來的狀態。被包起來後就要這裡去戳那裡去戳,看戳哪裡會有東西流出來。當然,要戳什麼地方也不是亂戳,多半都是按著線索戳,像醫生看診。
Thumbnail
2020/04/26
前陣子想,「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好像太聚焦在小小的事,就是那幾個學生,我跟他們之間發生的事。雖然這些課程記錄對我來說很有用,但坦白說隨著訂閱人數下滑,我也在想,這些聚焦在小團體上的思考,對大家來說有用嗎? 想著想著,我發現自己竟然被數字綁架了。
Thumbnail
2020/04/26
前陣子想,「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好像太聚焦在小小的事,就是那幾個學生,我跟他們之間發生的事。雖然這些課程記錄對我來說很有用,但坦白說隨著訂閱人數下滑,我也在想,這些聚焦在小團體上的思考,對大家來說有用嗎? 想著想著,我發現自己竟然被數字綁架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孩子在創作童詩時,不用為了擠字數而擠到滿頭大汗,也不致於寫出長篇大論卻沒有重點的內容,可以更專注地面對腦海裡的題材。因此,掌握童詩創作訣竅的孩子,寫起作文來,主旨會拿捏得更明確、修辭會運用得更精準,對於寫作能力的提升大有幫助。
Thumbnail
孩子在創作童詩時,不用為了擠字數而擠到滿頭大汗,也不致於寫出長篇大論卻沒有重點的內容,可以更專注地面對腦海裡的題材。因此,掌握童詩創作訣竅的孩子,寫起作文來,主旨會拿捏得更明確、修辭會運用得更精準,對於寫作能力的提升大有幫助。
Thumbnail
有了想法,不一定會做出來,而「創作」就是一種將想法實踐的過程,僅僅有想法是不夠的。因此,在這次蒲公英深耕計畫中想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們將他們的點子生出來,將原本只存在於腦袋的想法,實際化為可見的作品;而這樣的過程若是正向經驗,或許有可能在未來的某天,成為將創作付諸實現的力量。
Thumbnail
有了想法,不一定會做出來,而「創作」就是一種將想法實踐的過程,僅僅有想法是不夠的。因此,在這次蒲公英深耕計畫中想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們將他們的點子生出來,將原本只存在於腦袋的想法,實際化為可見的作品;而這樣的過程若是正向經驗,或許有可能在未來的某天,成為將創作付諸實現的力量。
Thumbnail
有的人文字充滿畫面,有的人寫下誠實的心,有的人擅長添加想像,每一個人,握著筆的時候,都能寫出只有他能寫出的東西,表達心裡的想像與感受,以一首詩將自己安放。 一首詩的形狀,就是書寫者心的形狀。
Thumbnail
有的人文字充滿畫面,有的人寫下誠實的心,有的人擅長添加想像,每一個人,握著筆的時候,都能寫出只有他能寫出的東西,表達心裡的想像與感受,以一首詩將自己安放。 一首詩的形狀,就是書寫者心的形狀。
Thumbnail
曾經在獨角獸粉專分享一本我自己很喜歡的書,大塊出版的《想像力的文法》。我們來看看書裡舉的例子。一位幼稚園老師要小朋友用「嗨」這個字編一個故事。(這不難懂,我們也可以試試) 以下是一位五歲男孩說的故事——
Thumbnail
曾經在獨角獸粉專分享一本我自己很喜歡的書,大塊出版的《想像力的文法》。我們來看看書裡舉的例子。一位幼稚園老師要小朋友用「嗨」這個字編一個故事。(這不難懂,我們也可以試試) 以下是一位五歲男孩說的故事——
Thumbnail
我發現小孩敢不敢寫,跟大人真的有很大的關係。這次我去台東的兩間小學,其中有一間學校的老師聽到小孩的詩裡有髒話也沒關係,坐在後面靜靜的聽然後偷笑。而另外一間學校的某個老師,他一直問小孩有沒有學到東西?「你們那麼吵怎麼有辦法學到東西?你們到底有沒有學會寫詩的方法?」
Thumbnail
我發現小孩敢不敢寫,跟大人真的有很大的關係。這次我去台東的兩間小學,其中有一間學校的老師聽到小孩的詩裡有髒話也沒關係,坐在後面靜靜的聽然後偷笑。而另外一間學校的某個老師,他一直問小孩有沒有學到東西?「你們那麼吵怎麼有辦法學到東西?你們到底有沒有學會寫詩的方法?」
Thumbnail
「你們覺得幾歲可以寫詩?」有人說十歲,有人說三歲。有個女孩大聲的說:「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說完後女孩偷偷的笑。我一邊想著她笑的意思,一邊接著說:「所以在座的同學都會寫詩囉?」女孩急著說:「我的意思是,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那個字啦!」我說我知道喔,「不過我覺得你說的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句詩耶」。
Thumbnail
「你們覺得幾歲可以寫詩?」有人說十歲,有人說三歲。有個女孩大聲的說:「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說完後女孩偷偷的笑。我一邊想著她笑的意思,一邊接著說:「所以在座的同學都會寫詩囉?」女孩急著說:「我的意思是,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那個字啦!」我說我知道喔,「不過我覺得你說的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句詩耶」。
Thumbnail
「不練習,真的能學會寫字嗎?」這其實是個假問題──寫字這件事,不練習當然不可能學會。學會寫字那麼不理所當然,那麼──如果我們不要求小孩練習,他們真的能學會寫字嗎?或者應該更精準的問──大人如果都不要求小孩練習寫字,小孩自己會去練習嗎?小孩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字?
Thumbnail
「不練習,真的能學會寫字嗎?」這其實是個假問題──寫字這件事,不練習當然不可能學會。學會寫字那麼不理所當然,那麼──如果我們不要求小孩練習,他們真的能學會寫字嗎?或者應該更精準的問──大人如果都不要求小孩練習寫字,小孩自己會去練習嗎?小孩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字?
Thumbnail
我發現給小孩「自由的」「大量的」閱讀,他們自己會從裡面找到特別有所感受的東西,他自然會從中去吸收他需要的養份,自然會去觀察那首詩是怎麼寫的、是怎麼用比喻的、或是節奏是怎麼樣的。他在「不知不覺」下(其實是有知有覺的)就被影響了,根本不用刻意「去學」。
Thumbnail
我發現給小孩「自由的」「大量的」閱讀,他們自己會從裡面找到特別有所感受的東西,他自然會從中去吸收他需要的養份,自然會去觀察那首詩是怎麼寫的、是怎麼用比喻的、或是節奏是怎麼樣的。他在「不知不覺」下(其實是有知有覺的)就被影響了,根本不用刻意「去學」。
Thumbnail
「洗澡完,請寫一份學習單。寫完功課,請寫一份學習單。寫完一份學習單,請再寫一份學習單。再寫完一份學習單,請再寫一份學習單。請問,要寫多少的學習單?看完這首詩,請寫一份學習單,寫完學習單再寫一份學習單……你有完沒完啊!」
Thumbnail
「洗澡完,請寫一份學習單。寫完功課,請寫一份學習單。寫完一份學習單,請再寫一份學習單。再寫完一份學習單,請再寫一份學習單。請問,要寫多少的學習單?看完這首詩,請寫一份學習單,寫完學習單再寫一份學習單……你有完沒完啊!」
Thumbnail
我期待沒有「寫作課」這樣的東西,寫作是因為「需要」而去寫。他因為需要而開始寫日記,因為需要開始寫卡片,因為需要開始編報紙,因為需要開始寫小說,因為需要開始寫詩……
Thumbnail
我期待沒有「寫作課」這樣的東西,寫作是因為「需要」而去寫。他因為需要而開始寫日記,因為需要開始寫卡片,因為需要開始編報紙,因為需要開始寫小說,因為需要開始寫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