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納粹大屠殺倖存者:面對曾經歷過的苦痛,不要沉默也不應當沉默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魏瑟爾(Elie Wiesel)前不久去世,我曾經在《自由時報》的專欄撰文介紹如何他堅持歷史記憶,以及堅持什麼樣的歷史記憶。那一篇寫完後意猶未盡,因為我認為魏瑟爾的一生,還有一點是值得我們再三思索的,那就是他的見證。

 

見證,不單是記憶的一種,或呈現歷史記憶;更重要的是,作為苦難的當事人,做出見證,這是他的基本的道德和責任,是一種倫理。中國作家徐賁在談到魏瑟爾的見證時指出,魏瑟爾堅持認為,倖存者的寫作「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志業、一種義務」,魏瑟爾自己的寫作就是為了給這段黑暗歲月作見證。

 

 

 採取「積極干預」,不斷為受難者奔走發聲

 

他說:「如果說希臘人創造了悲劇,羅馬人創造了書信體,而文藝復興時期創造了十四行詩,那麼,我們這一代人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學,那就是見證(testimony)。我們都曾是見證者(witness),我們都覺得應該為未來作見證(bear testimony),這成為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

 

他為了實踐這樣的信念而寫出的回憶錄《夜》(Night),與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如果這是一個人》(If This Is a Man)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安妮的日記》(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齊名,並列為納粹大屠殺的經典作品。此書已是美國和其它國家的高中生與大學生的必讀教材,使得一代一代的青年人能夠瞭解過去發生的事情。

 

raw-image

不久前逝世的納粹大屠殺倖存者,魏瑟爾。Photo Credit:Veni@flickr CC BY 2.0

 

徐賁進一步說明,「是見證」和「作見證」是不同的。「是見證」,是那些因為曾在災難現場、親身經歷災難而見識過或瞭解災難的人們;「作見證」則是用文字或行為來講述災難,並把災難保存的公共記憶的人們。第一種人只是災難的消極承受者,只有第二種人才是災難的積極干預者。「我們因此必須區分見證某個事件和為這個事件作見證,必須區分觀察某個現象和擔負起責任,說出這個現象的真情。」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59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丹隨筆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丹的沙龍
390會員
247內容數
作為一個寫作者,「王丹隨筆」這個空間,能夠讓我書寫的內容不被媒體的意識形態或流量給綁架,不需為了追求點擊而譁眾取寵,真正深入書寫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給每位讀者。除此之外,我希望在這裡不是單純的「我寫你看」,能有更多機會與讀者們互動,接受讀者的要求,批評。(當然,表揚也可以XD)
王丹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24
各位讀者朋友,尤其是各位付費訂閱的朋友:我要帶著萬分的歉意,跟各位說一聲「感謝,再見」,因為,我在方格子的專欄,到今天,就是最後一期了。
Thumbnail
2020/06/24
各位讀者朋友,尤其是各位付費訂閱的朋友:我要帶著萬分的歉意,跟各位說一聲「感謝,再見」,因為,我在方格子的專欄,到今天,就是最後一期了。
Thumbnail
2020/06/17
現在在美國,討論BLM運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支持方大聲疾呼,成為主流聲音。但是,另一股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的力量也在醞釀。
Thumbnail
2020/06/17
現在在美國,討論BLM運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支持方大聲疾呼,成為主流聲音。但是,另一股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的力量也在醞釀。
Thumbnail
2020/06/10
上一篇介紹了一本書:2015年在香港大風出版社出版的《傳說中的何維凌手稿》,提到書中觸及到了中國1989年「六四」鎮壓中的一件秘辛。作者何維凌之所以能夠有資格在當年那驚心動魄的政治局勢中,扮演在共產黨與學生之間的斡旋的角色,主要原因就是,他是中國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鄧小平的長子鄧樸方的同班同學。
Thumbnail
2020/06/10
上一篇介紹了一本書:2015年在香港大風出版社出版的《傳說中的何維凌手稿》,提到書中觸及到了中國1989年「六四」鎮壓中的一件秘辛。作者何維凌之所以能夠有資格在當年那驚心動魄的政治局勢中,扮演在共產黨與學生之間的斡旋的角色,主要原因就是,他是中國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鄧小平的長子鄧樸方的同班同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已經終結的毀滅,已經走到盡頭的人生,沒有人說過,因為從來沒有人回來訴說自己的思維故事。滅頂者就算有紙和筆,也無法做見證,因為他們的死亡早在軀體死亡之前就已開始。在死亡來臨前數週或數個月,他們已經失去了觀察、記憶、比較和表達的能力。我們是代替他們發言,代表他們發言。」
Thumbnail
「已經終結的毀滅,已經走到盡頭的人生,沒有人說過,因為從來沒有人回來訴說自己的思維故事。滅頂者就算有紙和筆,也無法做見證,因為他們的死亡早在軀體死亡之前就已開始。在死亡來臨前數週或數個月,他們已經失去了觀察、記憶、比較和表達的能力。我們是代替他們發言,代表他們發言。」
Thumbnail
集中營旨在讓一個人變成非人。透過食物的剝奪、高壓的勞動環境與日夜重複的壓迫和暴力,促使人在當下已經遺忘死亡就在眼前,只得專注在當下的存活。此一看似違反了人之本性的邏輯,瓦解了生而為人的存在意義,也消滅了一個人言說的能力。
Thumbnail
集中營旨在讓一個人變成非人。透過食物的剝奪、高壓的勞動環境與日夜重複的壓迫和暴力,促使人在當下已經遺忘死亡就在眼前,只得專注在當下的存活。此一看似違反了人之本性的邏輯,瓦解了生而為人的存在意義,也消滅了一個人言說的能力。
Thumbnail
加害者有份於受害者的聚會嗎? 在《流麻溝15號》的結尾,政治受難者在來世齊聚一堂,享受相聚的喜悅。經歷一連串的磨難後,靈魂終在此得自由。電影邀請我們一同記住這段歷史,並盼望一個受害者能洗刷冤屈、獲得正義的未來。在記憶中,我們為受害者平反;我們不能任憑遺忘而再殺死他們一次。 然而,在這樣的「天堂」,加
Thumbnail
加害者有份於受害者的聚會嗎? 在《流麻溝15號》的結尾,政治受難者在來世齊聚一堂,享受相聚的喜悅。經歷一連串的磨難後,靈魂終在此得自由。電影邀請我們一同記住這段歷史,並盼望一個受害者能洗刷冤屈、獲得正義的未來。在記憶中,我們為受害者平反;我們不能任憑遺忘而再殺死他們一次。 然而,在這樣的「天堂」,加
Thumbnail
近代世界上最黑暗的時期,莫過於二戰納粹主義的德國。然而在這無盡的殺戮深淵中,名為辛德勒的燭光,帶來了一絲光明。   《辛德勒的名單》是經由辛德勒從德國納粹主義迫害中救出的猶太人口耳相傳的真實故事,所翻拍的電影。在影中主角辛德勒所開出的工人名單,是那時候唯一能躲避納粹屠戮的免死名單。
Thumbnail
近代世界上最黑暗的時期,莫過於二戰納粹主義的德國。然而在這無盡的殺戮深淵中,名為辛德勒的燭光,帶來了一絲光明。   《辛德勒的名單》是經由辛德勒從德國納粹主義迫害中救出的猶太人口耳相傳的真實故事,所翻拍的電影。在影中主角辛德勒所開出的工人名單,是那時候唯一能躲避納粹屠戮的免死名單。
Thumbnail
*買書贈送3/18號的《時代革命》紀錄片電影票! https://forms.gle/ERpgtzxkTz3nFrWg9
Thumbnail
*買書贈送3/18號的《時代革命》紀錄片電影票! https://forms.gle/ERpgtzxkTz3nFrWg9
Thumbnail
集中營作為人類標誌性的重要事件,已在各式媒介中重複闡述過千萬次,卻沒有哪一次完美重現當中所有個體的實際感受,自然不可能,也沒必要,李維所做,僅是修補那些縫隙中或溢出或匱乏的經驗
Thumbnail
集中營作為人類標誌性的重要事件,已在各式媒介中重複闡述過千萬次,卻沒有哪一次完美重現當中所有個體的實際感受,自然不可能,也沒必要,李維所做,僅是修補那些縫隙中或溢出或匱乏的經驗
Thumbnail
「我們已了解人類真正的本質。人類發明了奧許維茲毒氣室,同時也抬頭挺胸、口中念著主禱文或猶太祈禱文步入毒氣室。」[1] 這是歷經二戰集中營浩劫的維也納心理醫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寫下的一段話,可謂濃縮了《向生命說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Thumbnail
「我們已了解人類真正的本質。人類發明了奧許維茲毒氣室,同時也抬頭挺胸、口中念著主禱文或猶太祈禱文步入毒氣室。」[1] 這是歷經二戰集中營浩劫的維也納心理醫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寫下的一段話,可謂濃縮了《向生命說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