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其實是一本市面上關於中國新著的書名,我借來用作本文的標題,是因為我認為「失控」一詞,精準點出了中國問題的所在,而過去不太常被提起,故此想推薦讀者朋友多加思考。
《中國,失控中》由臺北大是文化有限公司2015年10月出版,作者是一位日本人山田順,他本人曾是日本前光文社的總編輯,現在是自由撰稿人。因為女兒在上海唸書,山田順經常去中國進行大量的觀察和資料分析,才有這部作品問世。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不是一部學術著作,書中大量的評論完全是從一個記者和新聞人的角度出發所做出的觀察,沒有什麼宏大的理論模型作為基礎。其次,本文作者是日本人,書中內容毫不隱諱對中國發展的批評,書名就直白的表達,但這不能說是一本刻意反中、帶有反華情緒的著作。不僅是因為作者在書中列舉的中國問題有扎實的數據基礎,也因為作者身為日本人,對日本的批判更加不遺餘力。從他作品列表就可以看出,包括:《日本人為何逐漸失去在世界上的存在感》,《人口銳減,教育水準下降,失去工作機會的日本》等等。
我們都知道,「正確評估中國的發展」在國際上是一門顯學,對各國,包括臺灣本身,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這樣的評估中,主流的意見之一,就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共產黨仍穩固地控制中國的局勢發展,中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秩序還能得到基本的維持,出現動亂的可能性並不很大。事實真是如此嗎?山田順深入中國,從日常生活的角度進行細緻的觀察,得出的結論正好相反:中國,其實是在失控中發展的。
這個結論大膽而犀利,獨樹一幟。那麼,他的主要判斷依據是什麼呢?我這裡大致整理了一些他的書中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的一些觀點,算是我的讀書筆記,拿來跟大家分享:
這個觀察非常深刻。一個充滿了不信任的社會,是不能長期有效控制的社會。因為控制本身是一種權威,被控制的對象需要對控制者有基本的信任,否則,控制的方式只能是暴力。而我們都知道,暴力的控制並不是最佳的治理模式。因此,缺乏信任的社會,通常會是一個比較可能「失控」的社會。
中國人民幣。Photo Credit: pixabay
我認為這是本書最值得推薦的地方之一。通常我們觀察中國,比較喜歡從結構性的角度進行宏觀的分析,去討論什麼樣的問題可能造成什麼樣的社會危機,去關心中共高層的權力鬥爭。但實際上,在中國的當前階段,最令人民不滿的,不是專制和人權打壓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得到西方國家的重視,但是中國的普通人的心態是,只要不威脅到我和我的家人的生活,我就假裝看不到。這是中國幾十年來沒有民主運動發生的重要原因。
但是人民的不滿還是明顯存在而且愈演愈烈,這些不滿來自於具體的民生問題。在中國很多地方都發生過反對PX項目上馬的群體事件,表現的就是這樣的不滿。所以結論就是,我們不要以為中國人已經習慣了專制,所以不會有抗爭,抗爭往往最早來自於民生問題。而這些民生問題,例如環保和食安,在中國非常嚴重,甚至嚴重到了「失控」的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穩定有可能長久嗎?
這個原理是:「在以能力取勝的階級社會中,有能力的人會被擢升至超出他極限的職位。這樣一來,儘管身為一般員工時他是有用的人,之後卻會變成無能的中階管理者。到最後,整個組織都是無能者。」作者引用這個原理要說明的是:在中國,因為腐敗的盛行,導致管理人員的提升,很多是靠錢來買通的。例如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即使是專業性極強的解放軍系統,也能用錢可以買到很高的軍階。這樣的後果,就是無能者一直往上爬升。
這個分析非常值得深思,因為我們過去討論腐敗的代價,很少觸及到這個部分。腐敗使得社會的菁英選拔機制扭曲,當局試圖用「腐敗通行證」吸納菁英進入統治階層,但在獲取金錢的管道已經越來越廣泛的前提下,願意通過這樣的管道進入統治階層的人會越來越少,最後,只有那些無能而有錢的人進入管理階層,這就是中國的「彼得原理」,同時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何中共有那麼多基本素質極為低下的官員。這樣的官員治理國家,他們的「控制」能力當然值得懷疑。
山田順的《中國,失控中》精彩的觀點當然不止這些,其他類似關於農民工的處境與心態,關於經濟發展缺乏科技創新的批評,也都平實但中肯。作者完全不從艱深的理論入手,而是從個人的經驗和扎實的數據展開對中國社會的分析,更使得本書既易讀又易懂。
當然,書中也不是沒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有些數據沒有給官方發佈的出處,這是嚴重的問題。因為中國很多問題過於荒謬,如果能引自官方來源,才能更有說服力,否則很多人會覺得匪夷所思而不敢貿然相信。但是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本對於希望了解中國的人不應錯過的觀察手記。
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