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有救嗎?2015博客來年度報告觀察

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文 / SOS文學部總指揮 沈嘉悅 

甫踏入博客來年度大會現場,氣勢滂沱直讓人退後三步,更有種提前過年見親戚串門子的感覺。雖然難掩臉上疲憊神情,友人仍一派輕鬆的說,若有隕石砸進會場,台灣出版業應該就毀了。我用力擠出笑容,腦中傳出科幻片常見的警報聲:在和平的午後想像隕石降臨,桌上的巧克力蛋糕被塵土弄髒,然後大家一邊說做出版真辛苦,你看點心都浪費了的模樣。

 

2015年度貧富差距第一名:著色書

 

不必等到年度報告,出版業大概都知道今年最夯的話題非「著色書」莫屬。不管是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著色書都占了銷售排行榜前幾名。著色書所帶動的不只是銷售,也話題性十足地讓每一間出版社躍躍欲試,期待自己也能有一座《秘密花園》。許多出版社窮瘋了,日夜盼望明星商品降臨,而著色書儼然就是踩著七彩雲朵的救世主。

 

raw-image

Photo Credit:PRO Sandra StraitCC BY-NC-ND 2.0

 

令人好奇的是,除了特定著色書的銷售量有衝起來以外,其它著色書又賣得如何呢?根據筆者不負責的業界調查,著色書也很難賣好賣完;相較於最暢銷的著色書賣出10萬本,某些著色書上架一個月連100本都賣不掉,這種差距很難讓人相信它們是同一種類型 (當然,幾乎是每一種暢銷書都有這種狀況)。但著色書到底算什麼?比起文字書,它的屬性是否比較像文具或文創商品?關於這點,博客來也在報告中說了一句非常讓人在意的話:扣除著色相關書種,新書單書銷售冊數為138冊(註1)。

 

試想,為什麼要扣除「著色(註2)相關書種」?是因為著色賣太好了,簡直跟其它種類的書籍生活在平行時空,所以不算?還是著色根本跑錯場子,它應該回到商品排行榜去,和文具、雜貨一決勝負呢?有關著色書的銷售,再回到博客來看看每月TOP 100排行(參下方表格),不難發現著色書的銷售十分密集,只集中在7月和8月;若再稍微深入分析,就看得出來是哪幾本一直停在榜上。

 

raw-image

資料來源:博客來每月暢銷排行

 

與其說是「著色書」大賣,筆者認為還是將此現象當成個案討論較好。這有點像是中華隊好不容易在奧運奪牌,然後大家就說中華隊好強啊,台灣是體育大國一樣荒謬。我覺得不妨承認只有「特定」著色書能賣,還有更多等著被銷毀的著色書露宿倉庫,這輩子連曬太陽的機會都沒有呢。

 

2015進榜數最多:心理勵志

 

除了著色書,2015年最穩定、還有成長空間的書籍便是「心理(靈)勵志」類。其實不論是著色書、心靈或心理書籍,其背後都有一種隱性的需求──療癒或救贖。有些人覺得下班後喝一杯很爽、很紓壓,當然也可以慢跑、看電影、或聽老師指點迷津、認識自我。從銷售數字就發現大家依舊苦悶,「紓壓」也成為書籍製作或行銷的重點。(包括著色書也經常以『紓壓』為賣點)嚴格說起來,這種類型的書包括《被討厭的勇氣》、《請問侯文詠: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以及被出版圈敬稱「年輕人心靈導師」的Peter Su,光是這些作品就佔了前10名的其中4名。

 

相較於著色書幾乎像定點爆發的短期銷售,勵志類的書籍可以說是全年無休,光連續進榜日就穩居榜首。博客來TOP 100進榜數最多的也是心理勵志類,足足佔了21個名額。第2名的商業類只有13個,以博客來前100名的15種分類(商業、文學、人文社科、藝術、旅遊、童書、語言、宗教、漫畫、飲食、親子教養、醫療保健、心理勵志、生活風格、考試用書、親子教養)來說,心理勵志幾乎可以一個打10個。

 

其它也有潛力並穩定上升、後勢看好如人文社科、食譜書、童書等,都是今年的博客來報告的亮點。以上總總都說明書籍市場漸漸由表面實用(旅遊、語言等工具書) 轉為內在(撫慰人心、自我探索)的需求。畢竟書的工具性漸漸被3C用品取代,特別是資料搜尋、百科全書類的書籍,無線上網已經可以解決大部份需求。但文字具備的特性,包括引導思考、緩慢的閱讀節奏等樂趣,恐怕還是需要心靈導師們娓娓道來,不是徒有形式的科技能夠滿足。

 

品項數跌幅最深:文學小說

 

筆者當時坐在台下,看到這頁簡報時竟然有種親切感;以前總自嘲文學是票房毒藥,現在還直接被點名(不愧是文學啊!最慘還是你!)。根據今年度的博客來報告,出版總品項自2012年至2015年逐年下滑,今年在博客來寄售的品項更一口氣減少1357種,可見出版業整體正面臨銷售上的轉型或挑戰。

 

raw-image

Photo Credit:Pixabay

 

這樣的轉變也讓許多以出版文學作品為主的出版社,不約而同地在2015年開始轉型。這也在博客來的統計獲得證實,光是文學小說就減少712種,佔總數1357本的5成以上。其次是漫畫(305種)、語言(251種)。除此之外,文學類的「進榜數」也同樣跌幅最深,雙冠王的陰影讓文學雪上加霜。久而久之,「文學類」在市場的能見度一定會越來越低,自然也會打擊經銷、書店端的合作意願。

 

如果說圖畫書是今年升上大聯盟的明日之星,那文學小說簡直是下放小聯盟二軍的過氣球員。但以我的角度來看,還不是最慘的狀況。至少文學類還有12種品項進入前100名,僅次於商業類排行老3。文學不只有進步空間,也有很多的退步空間。

 

說這麼多,文學還有救嗎?

 

對文學創作者或相關從業者而言,「文學」真是讓人又愛又恨。不管賣得多慘,我們依舊會發現許多熱情的讀者不離不棄,讓出版社與作者含淚努力、做好做滿。就算是被定位成「純」文學的作家臉書或粉絲頁文章都有上千人按讚的實力,可見願意支持的讀者還是不少,只是無法直接和銷售數字劃上等號。如果對這麼知名的作者來說,自己努力寫作、集結成書,還是無法靠「賣書」維生,就應該重新從行銷、製作等出版的環結考量。既然被認識並不困難,文學為什麼還賣不好?

 

以讀者的角度來說,他們可能從未注意到自己買的書被歸類成「文學」。撇開純文學或類型文學的嚴肅討論,我們用消費者的心態來模擬一下。

 

一個有購物習慣的人,漸漸會發現自己的喜好,然後花更多的時間去相關領域消費。以3C產品舉例,因為大家搶購某品牌的手機引發熱潮,並不只影響這個品牌,同時也會注意「智慧型手機」這類產品。接著相關的3C話題會慢慢延燒,產生消費相關產品如平板電腦、零配件的動力。

 

raw-image
2015博客來報告,出版人的中場休息。Photo Credit:沈嘉悅

 

但 「文學」做為出版品的其中一種分類,鮮少有類似的明星商品效應,讓消費者產生足夠的衝動購買。傳統的銷售方式也是問題,只依賴經銷商跟固定通路「上架」來等待讀者,被動的銷售策略很難改變每下愈況的銷售現實。尤其當每一個作者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讀者不必依賴書店等通路來取得資訊,傳統的行銷手段如書店特陳、書腰推薦、甚至是贈品放送都不夠有效。如果只依賴書店銷售,文學作品很可能連「被認識」都有困難。

 

對現在的讀者來說,到書店看書實在太慢了(更何況去書店的人越來越少)比起到書店翻一本書,不如作者在臉書的一篇留言或一張照片更容易討人歡心。這跟「作者已死」那種只信賴文本的時代完全不同,以暢銷書的角度來說,作者價值幾乎凌駕於作品之上。偏偏這些事都需要作者與出版團隊不斷的行銷,而且沒有人敢保證怎麼做、做多久才有效。

 

而隨著「文學」走勢疲軟、逐年衰退,幾乎沒有出版社願意花費額外的預算,行銷的成本早已轉移給作者本人(如用粉絲專頁的按讚數來回推基本銷售量),出版社就算勉強趕出新書,永遠還有下一本書在等待。大多數的新書在時間與金錢的雙重壓力之下,於行銷端往往只能草草了事。文學出版將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情況,缺乏後續行銷也等於放棄需要中長期經營、大器晚成型的作品。

 

文學可能的突圍方式

 

因為文學類型的作品應該是充滿故事、值得討論與互動的,但這種「互動」不如視覺為主的媒體快速,文學迷人的氣味往往需要沉澱及思想上的引導。作者跟出版社得花費時間,緩慢而有效的與讀者培養默契,不能只是期待讀者衝動購物。對作者來說,也需要理解市場及其創作內涵的編輯,從前置選文就開始「說故事」。恰巧在會場中博客來的朋友也提到,現在的行銷不只需要「預購」,最好是在「預購前兩週」就引起話題討論(雖然對台灣多數的出版社而言幾乎不可能,更何況是很難賣的文學作品)。

 

raw-image

Photo Credit:Shelby H@flickr CC BY-SA 2.0

在博客來報告也提到,這是「社群效應最強的年代」。我們發現其它類型的書籍或相關領域都有指標性的社群(如動漫有巴哈姆特、社會科學有許多共筆網站),若要讓更多人看見文學,某種程度上也得打破只對圈內人(俗稱文青)說話的模式,試著建立更開放、有影響力的文學社群。相關社群若搭配得宜,或許能延長文學類作品的討論深度,成為有效的行銷技巧。現今已有一些文學社群如readmoo電子書的閱讀最前線、臉書社群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或博客來的OKAPI閱讀生活誌等,都累積了不錯的成果。文學出版需要重新認識市場需求並重建文學出版品的商品價值,例如和社會議題搭配、與不同產業的合作都是「突圍」的方式之一。對文學「產業」來說,雖不至於要從頭開始(畢竟還有這麼多優秀的華文創作者與作品),但產業模式跟市場經營幾乎要從零開始。

 

雖然2015博客來報告說,整體銷售效益自2014年的124冊提升至2015年的146冊,但這增加的22冊猶如候選人頭上的亮點,除了讓大家恥笑以外幾乎不起作用。在這22本書裡,又有幾本是文學書呢?走出會場,與其它出版社的同仁步上捷運(聽說中型出版社減少最多)(註3),四目交接時感覺特別暈眩。 閉上雙眼稍作休息,車廂搖晃如隕石降臨。

 

 

(註1) 可參閱2015博客來報告,第11頁。

(註2)我其實很想叫它著色「書」,但報告寫的是著色「畫」。筆者也不清楚是筆誤,或博客來下意識的不想將它歸類成「書」。

(註3)可參考2015博客來報告,第7頁。中型出版社(31-200本)出版量減少最多,一共減少213家。

 

參考資料:

2015博客來年度報告圖書總體報告

2015博客來年度報告網路銷售解密

(因截稿前尚未獲得博客來的公開許可,恕不奉上相關報告。)


封面圖片來源:

tweeter


核稿編輯:葉菀菱

 

avatar-img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重讀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在此,台灣出版自由陣線呼籲台灣、中國、港澳所有追求民主的人士,在這個時刻,應該以捍衛自由權利為不變信仰,對中國或兩岸三地的民主發展有堅定主張:在追求國家現代與經濟發展時,中國模式不應該是民主與人權的唯一例外,異見是使得國家茁壯的助力而非絆腳石。中國近現代史不應該是被政黨持續綁架的歷史。更進一步看,過去殖民地與國共內戰所造成的歷史問題,在政治上不該只有封閉的答案,而中共當局更違反社會主義同情弱小、尋求人類解放的基本起源。</p>
<p>現在新科技對媒體衝擊這麼劇烈,兩岸三地媒體的形式也不斷在變化,我覺得未來還會不斷出現一些新的整合,這個整合不會只是科技問題而已,還牽涉到文化上、經濟上的,和國際政治也會有關係。更多有關兩岸三地媒體的差異比較,可以參考我的雙城記專案中的介紹專文「寫在【雙城記】的入口:一個主播對媒體的省思」。</p>
<p>中國人有錢是件很可怕的事。1990年代開始,坦尚尼亞的大象從1000多萬頭到現在200多萬當地人為了象牙獵殺大象,而象牙都到了兩大消費國去:泰國和中國。泰國為了做佛具,中國拿去做手串,其中又以象牙製手串最流行。國際野生動物組織統計,非洲象於10~20年就會瀕臨絕種。聽到這裡你只覺得中國變有錢了是魔鬼,但事情有另外一面。中國是最早在坦尚尼亞發展的國家,與當地人組成保護動物組織,自主到非洲保護大象,仍有這麼一批人存在。這就是中國複雜的地方。</p>
<p>在甘比亞,76%的女性都曾做過割禮儀式,其中56%的人是在14歲以下執行的。女性割禮手術施行於世界上29個國家,多分布於中東及非洲地區。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有1.3億的女性進行過割禮手術,且大部分的人仍承受著那「難以向人啟齒之痛」。究竟,割禮是什麼?對女性有什麼樣的影響?這項「儀式」真的說廢除就能廢除的嗎?它跟當地人的生活又有什麼樣的關聯?讓我們一塊來瞭解吧!</p>
<p>台灣的媒體在報導一件事情時,常常喜歡以「東方儒教傳統」、「由上對下」的方式來教訓年輕人、動不動就將「草莓族」的標籤貼在他們身上。在我看來,部分台灣媒體確實有些引導因素,讓台灣人覺得「你們不如人」,不能否認有這樣的傾向。甚至,有些政治人物也時常拿台灣與中國比較,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方式,好像在跟大家說「還不快過去對岸發展?」而這背後當然有許多的政治計算在裡面。</p>
<p>台灣未來的民主,應該是公民社會的參與,而不是三權分立或政黨政治。如果今天政府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經過公民社會的同意才能進行,不同意就做不了,才是民主的展現;以為政黨政治就叫民主的話,是對民主極為膚淺的理解。政黨政治是以「分配」為主的模式,它只是保護民主,但不是真的民主。年輕人一旦進入政黨,就會受到黨的限制,當然也不可能推翻那些體制,還不如留在公民社會天馬行空,為社會指出大膽的方向。</p>
<p>在此,台灣出版自由陣線呼籲台灣、中國、港澳所有追求民主的人士,在這個時刻,應該以捍衛自由權利為不變信仰,對中國或兩岸三地的民主發展有堅定主張:在追求國家現代與經濟發展時,中國模式不應該是民主與人權的唯一例外,異見是使得國家茁壯的助力而非絆腳石。中國近現代史不應該是被政黨持續綁架的歷史。更進一步看,過去殖民地與國共內戰所造成的歷史問題,在政治上不該只有封閉的答案,而中共當局更違反社會主義同情弱小、尋求人類解放的基本起源。</p>
<p>現在新科技對媒體衝擊這麼劇烈,兩岸三地媒體的形式也不斷在變化,我覺得未來還會不斷出現一些新的整合,這個整合不會只是科技問題而已,還牽涉到文化上、經濟上的,和國際政治也會有關係。更多有關兩岸三地媒體的差異比較,可以參考我的雙城記專案中的介紹專文「寫在【雙城記】的入口:一個主播對媒體的省思」。</p>
<p>中國人有錢是件很可怕的事。1990年代開始,坦尚尼亞的大象從1000多萬頭到現在200多萬當地人為了象牙獵殺大象,而象牙都到了兩大消費國去:泰國和中國。泰國為了做佛具,中國拿去做手串,其中又以象牙製手串最流行。國際野生動物組織統計,非洲象於10~20年就會瀕臨絕種。聽到這裡你只覺得中國變有錢了是魔鬼,但事情有另外一面。中國是最早在坦尚尼亞發展的國家,與當地人組成保護動物組織,自主到非洲保護大象,仍有這麼一批人存在。這就是中國複雜的地方。</p>
<p>在甘比亞,76%的女性都曾做過割禮儀式,其中56%的人是在14歲以下執行的。女性割禮手術施行於世界上29個國家,多分布於中東及非洲地區。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有1.3億的女性進行過割禮手術,且大部分的人仍承受著那「難以向人啟齒之痛」。究竟,割禮是什麼?對女性有什麼樣的影響?這項「儀式」真的說廢除就能廢除的嗎?它跟當地人的生活又有什麼樣的關聯?讓我們一塊來瞭解吧!</p>
<p>台灣的媒體在報導一件事情時,常常喜歡以「東方儒教傳統」、「由上對下」的方式來教訓年輕人、動不動就將「草莓族」的標籤貼在他們身上。在我看來,部分台灣媒體確實有些引導因素,讓台灣人覺得「你們不如人」,不能否認有這樣的傾向。甚至,有些政治人物也時常拿台灣與中國比較,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方式,好像在跟大家說「還不快過去對岸發展?」而這背後當然有許多的政治計算在裡面。</p>
<p>台灣未來的民主,應該是公民社會的參與,而不是三權分立或政黨政治。如果今天政府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經過公民社會的同意才能進行,不同意就做不了,才是民主的展現;以為政黨政治就叫民主的話,是對民主極為膚淺的理解。政黨政治是以「分配」為主的模式,它只是保護民主,但不是真的民主。年輕人一旦進入政黨,就會受到黨的限制,當然也不可能推翻那些體制,還不如留在公民社會天馬行空,為社會指出大膽的方向。</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到底是什麼環節影響了公家機關和私人企業的設計成果?我自己還是覺得是目標的問題。究竟一個設計案完成之後指向的目標是什麼?當然可以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什麼復興傳統文化、傳達正確觀念、促進社會祥和什麼的,但是我們心知肚明,那才不是真正的目標。
Thumbnail
以前去台灣旅遊時,並沒有想過這問題,因為在香港上廁所後把衛生紙(廁紙)丟馬桶沖水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那時並不知道原來台灣其實不會把衛生紙丟馬桶。
Thumbnail
前面提過國軍現有成員缺乏集體目的性,少了某種共通的奮戰目標,人各異志,沒有啥共識,無法形成一個穩固的社群。過往的國軍還算是個穩固的社群,但那是建立在黨國威權的錯誤意識之上,而面對複雜多元的當代社會情境,我們當然不能再走回頭路。那該怎麼往前走呢?
Thumbnail
在多元社會中,要建構一套整合的意識形態並不容易,別說是強韌到足以做為「精神堡壘」。以下我會由前一篇提到的幾個重點談起,討論這一切要「如何可能」。
Thumbnail
本系列慢慢步入尾聲,也進入較哲學的階段,要來探該如何重建國軍的意識形態。國軍上下現在都有「不知為何而戰」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並不是現在才有,李登輝時代就有了,因為原本國軍是為蔣家效命的,但後來總統不姓蔣了,就要「調整一下」。
Thumbnail
<p>在台灣搞統一或搞台獨的人,是不是都覺得自己的「民族偉業」一直搞得很不順?為什麼會這樣呢?都是因為美軍一定會來救啊。</p>
Thumbnail
<p>我會用幾個故事串出想談的脈絡。雖然只是小小的個案,但其中所突顯的怪現象,可用來談本篇所企圖處理的主題,就是軍官來源的困境。</p>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到底是什麼環節影響了公家機關和私人企業的設計成果?我自己還是覺得是目標的問題。究竟一個設計案完成之後指向的目標是什麼?當然可以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什麼復興傳統文化、傳達正確觀念、促進社會祥和什麼的,但是我們心知肚明,那才不是真正的目標。
Thumbnail
以前去台灣旅遊時,並沒有想過這問題,因為在香港上廁所後把衛生紙(廁紙)丟馬桶沖水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那時並不知道原來台灣其實不會把衛生紙丟馬桶。
Thumbnail
前面提過國軍現有成員缺乏集體目的性,少了某種共通的奮戰目標,人各異志,沒有啥共識,無法形成一個穩固的社群。過往的國軍還算是個穩固的社群,但那是建立在黨國威權的錯誤意識之上,而面對複雜多元的當代社會情境,我們當然不能再走回頭路。那該怎麼往前走呢?
Thumbnail
在多元社會中,要建構一套整合的意識形態並不容易,別說是強韌到足以做為「精神堡壘」。以下我會由前一篇提到的幾個重點談起,討論這一切要「如何可能」。
Thumbnail
本系列慢慢步入尾聲,也進入較哲學的階段,要來探該如何重建國軍的意識形態。國軍上下現在都有「不知為何而戰」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並不是現在才有,李登輝時代就有了,因為原本國軍是為蔣家效命的,但後來總統不姓蔣了,就要「調整一下」。
Thumbnail
<p>在台灣搞統一或搞台獨的人,是不是都覺得自己的「民族偉業」一直搞得很不順?為什麼會這樣呢?都是因為美軍一定會來救啊。</p>
Thumbnail
<p>我會用幾個故事串出想談的脈絡。雖然只是小小的個案,但其中所突顯的怪現象,可用來談本篇所企圖處理的主題,就是軍官來源的困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