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選什麼?人渣文本周偉航:你最後選的會是「人格」

文:周偉航(人渣文本)

 

選舉,到底選的是什麼?選賢與能?選團隊?選政見?選意識形態?選個人過去政績?

 

到了蓋下選票的那一刻,你蓋的其實多半是「人格」。但要選人格,看的就不只是上述那些單向度的資訊,而是要從一堆模糊的現象中慢慢釐清出相關訊息。

 

但我們「應該」考量人格來作出選擇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倫理學的流派之爭來切入。

 

a

這篇文章是「2016總統大選報導募資計畫」特約稿,這是一個由讀者資助、支持的計畫,一起加入成為一份子吧

 

倫理學有三大流派,看動機與結果的「目的論」,重手段的「義務論」,還有看人格的「德行論」。

 

目的論者教你看政治人物,會要你看他從政的發心,他的意識形態,他擬定的政見,還有過去的政績成果。

 

義務論者教你看政治人物,會要你看他的判斷能力與做事風格,還有與團隊的互動。

 

這前兩種理論,看的都是「事」,但做好事,不一定是好人,而好人呢,做的基本上都會是好事,就算做了壞事,他也會修正到好。在政治上,如果是要選一個人,交給他幾年的工作,那顯然就不能將重點落在「事」之上,而是「人」之上。因此這兩派的建議,可以參考,不能全押寶。

 

12345-1

攝影 / 蕭嘉慶

 

一個好人,可以用四年帶出許多好事。這就是德行論的主張,選舉是要選人格。但要觀察人格,不能從單一面向,你需要長期觀察他的行動舉止。只靠單一面向,會產生一連串問題。

 

常有人只依「賢」與「能」來選人,但人的賢智才能總有極限,他不足之處又該怎麼辦?所以還要看他的團隊是不是有全方位的人才。

 

若是依候選人列出執政團隊來投票,也怕這候選人不善與人互動,團隊當選後隨即分崩離析,一直換人呢。那可能就要看政見,以政見來確保當選後執政問政的穩定表現。

 

但就算你選了自己最喜歡的政見,若事過境遷,四年內時空條件有所變化,原有政見已不合時宜,那還要堅持這套東西嗎?不如就從對方的中心思想來下判斷吧,政治立場接近就好,實際作為可以有點彈性。

 

若是選最接近自己的意識形態而蓋下去,但這候選人的政治顏色卻不太穩定,甚至輕易轉變呢?這當然只能看過去表現囉,看他是否忠誠度夠高。

 

從過去表現選擇嘛,好像能抓出一種常態,但突然晚節不保,立場大轉彎的例子也很多。你總看過基金警語吧,過去表現不保證未來收益,投資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

 

 

那還能選什麼呢?直覺?

 

我不是說上面的這些條件不能參考,而是不能依賴單一條件來下判斷。我的建議是,你對於候選人的每一向度都應該有所涉獵,有點概念之後,再綁著他的人格來觀察。

 

看看他有沒有可信賴的人格,有沒有言行穩定的人格,有沒有善體人意的人格。這些正面的人格特質,就是所謂的德行(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個人品質)。你最後會選的,是那些有德行的人,而你會討厭的,是那些「惡行」(德行的相反)太多而德行太少的人?

 

b

攝影 / 蕭嘉慶

 

透過整體個觀察,你就可以掌握候選人「德行」與「惡行」,並由此推敲這人若是當政,會怎樣搞。

 

政治以外的表現,也可以拉進政治的思維之中。在實際政治裡,公領域與私領域的劃分沒有那麼分明,你可以藉一切資訊來判斷這個政治人物的存在,到底是能促成社群共享的「公共善」,還是可能消耗公共善來謀求已利。

 

 

怕看不穿政治人物的偽裝?

 

別瞧不起你自己。你平常也在看人,也能分出身邊的好人與賤人,你早有掌握人格優劣的功力。政治人物雖然經過包裝,但他也是人,總會露出馬腳的。只是這種破功場面,公關發的文字新聞稿中看不到,特意呈現的新聞影像片段也無法呈現。

 

c

攝影 / 蕭嘉慶

 

或許只有站在他們身旁仔細觀察,才能找到「破口」。但社會大眾沒這個時間,也沒這個機會黏在他們身邊,因此我們需要繞過公關稿的貼身採訪,需要不受大媒體高層指導的切入點,需要來自人類直覺的角度。

 

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看下去,才能看到真正能幫助你的那些東西。

 

00

周偉航推薦SOS「2016總統大選報導募資計劃」。

 


 

本文照片來源:「2016總統大選報導募資計劃」攝影記者團隊

 

總統大選報導特派小組
總統大選報導特派小組
2016總統大選報導募計畫資是一個由讀者資助、支持的報導計畫。我們希望這個計畫能夠樹立良好的民主典範,透過群眾的力量,讓事實由群眾一起建構。我們需要更多的公民一起參與,一起加入我們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