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及利亞即將開第一間麥當勞!薯條霸主在非洲面臨的困境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擁有270億美元營收,每日顧客流量超過6000萬人,34000家店面分布於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全球員工共76萬人之多,稱麥當勞為現今速食業的霸主,一點也不為過。不過,儘管麥當勞在規模或市場表現都令人印象深刻,但在佈局世界的版圖上,卻仍留了一塊空白之地,那就是未來的潛力之星:非洲。

 

raw-image

麥當勞在世界的分布與成立的時間。Photo Credit: wikipedia

 

今年2月,麥當勞前任全球執行長Don Thompson在接受訪談時提到,麥當勞未來有望於非洲設點,最有可能的地區,是奈及利亞的首都阿布札(Abuja),但當時並未訂出給確切日期。從投資人的視角來看,選擇奈及利亞顯得合情合理。根據非洲發展銀行的資料顯示,2014奈及利亞GDP為6.3%,2015成長至7%,去年10月擠下了南非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奈及利亞更是非洲人口第一大國,總人口數達1.7億。充滿潛在能量的前景,可謂投資者眼中不可缺少一塊肥肉。

 

 

不是要不要,而是早或晚的問題

 

這是麥當勞佈局東南亞市場20年以來,「再度」於非洲版圖上開拓經營。為什麼說是再度呢?事實上,早在1992年,麥當勞就在北非摩洛哥開第一間店,之後分別於1994年在埃及、1995年在南非與2001年在模里西斯開疆闢土。目前為止,非洲大陸上已有近300間麥當勞,讓「征服非洲」看起來,好像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一件事。但不論在上述哪個國家,麥當勞仍沒把觸角往非洲內部延伸。

 

南非麥當勞執行長 Greg Solomon表示,小市場的供給鏈容易拿下,但「有錢力」的市場卻在上方(指奈及利亞)「我們不會有大張旗鼓的舉動讓對手得知(肯德基及subway也有前往東非發展的舉動),而會步步為營,並且會以供給需求為導向做決定。」他強調,此時正是麥當勞進入奈及利亞的時機,南非與奈及利亞的合作關係也會取決於有沒有健全的供應機制,比如說良好的馬鈴薯產品。

 

關於進軍奈及利亞,Solomon自信滿滿地說道:「這不是要不要,而是早或晚的問題。進入一個新開發市場/國家時,你不是要當最早的,就得要成為最好的。雖然今年剛好是麥當勞在南非滿20周年,但Solomon強調,「創新思考」仍是企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保持獲利的原因。「就像住在西開普省(Western Cape)與垮祖魯省(KwaZulu-Natal )的客人類型是完全不一樣的,你必須先了解你的客戶想要什麼,才能從中建立自己的品牌精神。」

 

根據南非《Mail& Guardian》(郵報與衛報)的記者Mikolaj Railicki指出,除了經濟與政治穩定度會影響向麥當勞這樣的國際連鎖餐飲是否能生存之外(大多數的非洲國家在這兩項都表現的不好),他另外舉出幾點可能影響麥當勞營運的條件,或許我們能從下列幾點的問題,來看為什麼麥當勞要在非洲發展會困難重重。

 

1.每日卡路里的攝取不同及食物供應的問題

 

大部分的非洲國家一天食物的攝取量都不足2250卡路里,中部的非洲國家更是少於1800(只比一個大麥克高一點)。而北美、歐洲、澳洲國家的攝取量平均約3700卡路里,而目前非洲有麥當勞的國家中,摩洛哥、南非及埃及較接近西方國家,達3000-3500卡路里左右。

 


另外,確保食物是否能規律的供應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餐廳無法確保食物來源、食材安全,那一旦食物發生問題,將會使整個品牌形象蒙羞、讓人質疑食品的安全性。

 

舉個例子來說,麥當勞在奈及利亞就可能遇到經常停電的問題。奈國只能供應40%的電給當地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食材如何保持新鮮、不受停電的問題干擾,就需花更多的金錢與精力克服,而能源的不穩定性也成為麥當勞進軍非洲的阻礙之一。對麥當勞這麼大的品牌來說,這樣的損失除了會讓它花上好幾百萬打官司的費用之外,更要花數倍的力氣將品牌形象搶救回來。


 


2.各國飲食文化的多元性

 

能源供應不穩定是風險之一,而依循當地人飲食文化又是個挑戰。舉例來說,如果麥當勞想在衣索比亞開店,就得考慮菜單的問題。衣索比亞的兩大宗教:衣索比亞東正教佔43.5%,伊斯蘭教約佔34%。其中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東正教徒每逢禮拜三、五不吃肉(包括蛋、奶製品),其他時間如復活節前55天、聖誕節前一個月、夏季中的16天都會進行齋戒。

 

raw-image

Photo Credit: McDonald's CBO @Flickr CC BY-NC-ND 2.0

 

不吃豬肉或許能以牛羊雞或火腿培根肉代替,但齋戒日期將近一年的1/3,許多商家為此苦不堪言,另外,穆斯林飲食時須符合halal的飲食禁忌法規,烹調器具、食物來源、處理食材上都有一定的限制,而這也是麥當勞要前往衣索比亞時會遇到的問題。


 


3. 政局與法規的限制

 

除了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需考量外,當地的政局也是重要的判斷標準之一。原本麥當勞於1997前就表明在辛巴威開第一間店的意願,但1999年辛巴威發生政局發生動盪,總統穆加比強制沒收白人土地,讓農產品產量大幅降低,供給不足導致日後的通貨膨脹,逼著速食業巨頭只能快速撤退。

 

另外,有些國家對於外資制定了嚴格的法規,也大大減低企業願意投資的意願。世界銀行於2014年做的「經商環境報告」顯示,在189個國家中,阿爾及利亞排第153。其幾乎墊底的原因,主要是對外資多重的檢查及限制,如要在阿爾及利亞開創事業,需經過14道程序;要進行財產登記,需再花2個月、經過10道手續才行,種種關卡甚至被形容是「全世界對投資者最具敵意的環境」,對投資者來說都非常耗時耗力,而這也是麥當勞進軍其市場的考量點之一。

 

除了上述三點因素之外,仍然有許多變因需要考量進去,就像Solomon說的,如麥當勞想真的將觸角伸到非洲內部的話,就須將每個地方發展的差異與需求區分出來。不可否認地,在「全球化」的風潮中,麥當勞的出現的確改變了現在人的飲食習慣,甚至導致肥胖或健康的問題產生;但另一方面,在分秒必爭的社會上,它也讓我們體會到快速便捷好處,甚至成為許多人平日飲食的選項之一。

 

許多人可能會擔心在全球化的同時,就失去了「在地化」的精神。比如麥當勞飲食開始強盛之後,當地傳統的飲食文化是否會漸漸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推波助瀾下,是否也能保留在地的精神?麥當勞思考著如何讓企業因應環境,於異地發展出一片天的同時,對當地人來說「第一間開在奈及利亞的麥當勞」的點子或許聽起來很新穎、很吸引人,但同時他們也將面臨著在跨國連鎖產業的強勢進軍之下,如何保有自身的飲食文化,也是他們即將面對的挑戰之一。


 

 




 

參考資料:

Nigeria Economic Outlook
McDonald’s signals Kenya entry with franchise call


McDonald’s in Nigeria: ‘It’s not about if, it’s about when’

Possible problems faced by McDonalds when opening a new business
No McLove for Africa: Why the whole continent has fewer McDonalds than New York City alone


 

封面圖片來源:Thomas Hawk @Flickr CC BY NC 2.0

 


 

撰文:葉菀菱

核稿編輯:蔡宜蒨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重讀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為什麼人數較多的中國「剩男」,所得的關注遠遠少於「剩女」,甚至是直接忽略、無視他們的存在?剩女的問題比剩男會比還嚴重,其實就是出自社會中根深柢固的性別偏見。社會對男生的期待是擁有成功的事業,對女生的標準則是有沒有扶持好家庭。因為社會評斷性別的標準不同,事業有成的男性就算年紀大、未婚也沒關係,而女性只要年齡到了沒有找到對象,就算在職場上風光,卻還是落入了「剩女」的框架裡。</p>
<p>10月一連串的LGBTQI研討會、酷兒影展、大遊行才剛結束,我們確實能從這些活動中聽到了許多同志族群的心聲,而且,國家法律的保障上也看似領先亞洲各國。但從生活的例子來看,顯然很多角色還是隱晦的,仍然屬於「從不會被提及、默默隱去的一群」。</p>
<p>2008金融海嘯爆發的後幾年,是二戰後畢業的年輕人首度面臨薪水最低、失業率最高、無法存錢的問題,被媒體封為「失落的一代」。但即使經濟再蕭條,許多人依然擁有大學學歷,只是在風暴的威力被迫另謀生路。但是,如果是整個世代都無法接受到教育,那他們的未來會變得怎麼樣?</p>
<p>「你到底從哪裡來」的問題,其實將亞裔美國人過於簡化成單一族群。這問題假設他們只能來自一個地方,而不管他們家人是否有遷移過、是否家鄉有被別國破壞過、是否有祖先來自個別不同族群,或家庭背景來自不同地方。</p>
<p>卡麥隆為了商業利益決定與中國共創「黃金時代」,但在公共場合卻對人權問題不聞不問,簡直是大開民主倒車。諷刺的是,卡麥隆2010年前往北京時曾說:「我們提出人權的議題是因為知道其重要性,英國人民期待我們這樣做,而不只是嘩眾取寵而已。」</p>
<p>新移民在台灣的人數越來越多,近30年來卻少有他們為自身權益發聲的窗口。他們大多是台灣「隱形的勞動力軍團」,在我們身邊多年卻被視而不見;直到選舉的熱潮一來、政治人物提出政見時,才又變成候選人端出彼此較勁的牛肉,60萬的新移民此時突然有了意義。</p>
<p>為什麼人數較多的中國「剩男」,所得的關注遠遠少於「剩女」,甚至是直接忽略、無視他們的存在?剩女的問題比剩男會比還嚴重,其實就是出自社會中根深柢固的性別偏見。社會對男生的期待是擁有成功的事業,對女生的標準則是有沒有扶持好家庭。因為社會評斷性別的標準不同,事業有成的男性就算年紀大、未婚也沒關係,而女性只要年齡到了沒有找到對象,就算在職場上風光,卻還是落入了「剩女」的框架裡。</p>
<p>10月一連串的LGBTQI研討會、酷兒影展、大遊行才剛結束,我們確實能從這些活動中聽到了許多同志族群的心聲,而且,國家法律的保障上也看似領先亞洲各國。但從生活的例子來看,顯然很多角色還是隱晦的,仍然屬於「從不會被提及、默默隱去的一群」。</p>
<p>2008金融海嘯爆發的後幾年,是二戰後畢業的年輕人首度面臨薪水最低、失業率最高、無法存錢的問題,被媒體封為「失落的一代」。但即使經濟再蕭條,許多人依然擁有大學學歷,只是在風暴的威力被迫另謀生路。但是,如果是整個世代都無法接受到教育,那他們的未來會變得怎麼樣?</p>
<p>「你到底從哪裡來」的問題,其實將亞裔美國人過於簡化成單一族群。這問題假設他們只能來自一個地方,而不管他們家人是否有遷移過、是否家鄉有被別國破壞過、是否有祖先來自個別不同族群,或家庭背景來自不同地方。</p>
<p>卡麥隆為了商業利益決定與中國共創「黃金時代」,但在公共場合卻對人權問題不聞不問,簡直是大開民主倒車。諷刺的是,卡麥隆2010年前往北京時曾說:「我們提出人權的議題是因為知道其重要性,英國人民期待我們這樣做,而不只是嘩眾取寵而已。」</p>
<p>新移民在台灣的人數越來越多,近30年來卻少有他們為自身權益發聲的窗口。他們大多是台灣「隱形的勞動力軍團」,在我們身邊多年卻被視而不見;直到選舉的熱潮一來、政治人物提出政見時,才又變成候選人端出彼此較勁的牛肉,60萬的新移民此時突然有了意義。</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這場推特禁令大戰,至今一個多月,雙方仍僵持不下。推特公開說明會和奈國政府努力談判,以爭取使用者的權利,奈國禁用推特所導致的商業營運損失,持續擴大中。奈國要求推特與其他社群媒體,應完成商業註冊,獲得許可證。但國際社群媒體本就營運無國界,也非政府執政的輿論篩檢工具,爭執的兩造究竟應如何從中取得平衡?
Thumbnail
【非洲視角:為什麼我們從沒教養兒子要嚮往婚姻,卻自小教育女兒要了解婚姻的重要性?】 我認為,全球知名的奈及利亞作家阿迪契是極出色的演說家,一位非常會說故事的人。身為作家,阿迪契一直深信故事是有力量的。她以為,故事可以改變或形塑一個刻板印象,可以讓人自信自尊,不會妄自菲薄,更能使人深化對自我的認同。
Thumbnail
有天,深覺欽瓦.阿契貝之於奈及利亞,就如同西貝流士之於芬蘭,或葛利格之於挪威。 阿契貝打破了非洲人不能也不會寫小說的迷思。1950年代,就以忠於自己的寫作模式,將自身依博族的傳統文化與語言納入作品裡,使它們擁有和殖民地宗主國語言文化相同的地位。他的作品不只改變非洲現代文學,也改變了世界文學的樣貌。
Thumbnail
是否對反抗軍所最後的所在地 伊德利布(Idlib)停火 ? 敘利亞內戰的結束?
Thumbnail
「你們台灣人很多嗎?」吉利突然問我。 「台灣小小的大概跟荷蘭差不多,不過人蠻多的,大概有兩千三百萬左右。」 「恩,那你們那邊人還不算是太多。」吉利的反應有點出我預料,大部分的歐洲人其實都很訝異台灣竟然有這麼多人的。 「奈及利亞應該有兩億人了。」吉利說了一個整個把我嚇傻的數字。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這場推特禁令大戰,至今一個多月,雙方仍僵持不下。推特公開說明會和奈國政府努力談判,以爭取使用者的權利,奈國禁用推特所導致的商業營運損失,持續擴大中。奈國要求推特與其他社群媒體,應完成商業註冊,獲得許可證。但國際社群媒體本就營運無國界,也非政府執政的輿論篩檢工具,爭執的兩造究竟應如何從中取得平衡?
Thumbnail
【非洲視角:為什麼我們從沒教養兒子要嚮往婚姻,卻自小教育女兒要了解婚姻的重要性?】 我認為,全球知名的奈及利亞作家阿迪契是極出色的演說家,一位非常會說故事的人。身為作家,阿迪契一直深信故事是有力量的。她以為,故事可以改變或形塑一個刻板印象,可以讓人自信自尊,不會妄自菲薄,更能使人深化對自我的認同。
Thumbnail
有天,深覺欽瓦.阿契貝之於奈及利亞,就如同西貝流士之於芬蘭,或葛利格之於挪威。 阿契貝打破了非洲人不能也不會寫小說的迷思。1950年代,就以忠於自己的寫作模式,將自身依博族的傳統文化與語言納入作品裡,使它們擁有和殖民地宗主國語言文化相同的地位。他的作品不只改變非洲現代文學,也改變了世界文學的樣貌。
Thumbnail
是否對反抗軍所最後的所在地 伊德利布(Idlib)停火 ? 敘利亞內戰的結束?
Thumbnail
「你們台灣人很多嗎?」吉利突然問我。 「台灣小小的大概跟荷蘭差不多,不過人蠻多的,大概有兩千三百萬左右。」 「恩,那你們那邊人還不算是太多。」吉利的反應有點出我預料,大部分的歐洲人其實都很訝異台灣竟然有這麼多人的。 「奈及利亞應該有兩億人了。」吉利說了一個整個把我嚇傻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