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三次大斷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江上小堂
當一個國家處於巨大的外部壓力和內部衝突時,它的政治與社會結構必然會出現重大的調整以消除內部矛盾和應對外部壓力,重新建立一個穩定的結構。這個調整期或長或短,主要取決於國家的規模與組織結構的複雜度及對外部世界的態度。
中國的近現代歷史,從「鴉片戰爭」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就是一個長達100多年的調整期。歷經多次內外部衝突,才最終建立起的一個穩定的政治與社會結構。
單從內部衝突來看,有三次比較顯著的「大斷裂」。一次是「辛亥革命」,繼之以「北伐戰爭」,歸結于「國共大決戰」。愈往後,社會的斷裂面一次比一次大,政治動員一次比一次下移,民眾對政治的捲入一次比一次廣泛, 矛盾衝突越來越劇烈與殘酷。
為何如此?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經歷過內部衝突後,是否達到了預設的政治目標;其次在於整個社會最薄弱的層面位於何處。
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根本命題是如何成為「強國」,這成為當時國民的共同訴求與社會共識,無論政治領袖、社會精英或者一些普通民眾都有這種強烈的願望。雖然他們可能在如何「強國」上有重大分歧,但要「強國」卻是共同。無論是「戊戌變法」也好,「洋務運動」也好,還是「辛亥革命」也好,「五四新文化運動」也好,「愛國」也好,「賣國」也好,都是為了「強國」這一最終的政治目標。
但是,所謂的「強國」是個什麼內容呢?在當時的中國人,甚至現在的許多中國人看來,所謂「強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政府說了算,不容許其它國家干涉,也不受外部世界價值的影響。就是要獨立於世界體系與西方國家建立的規則之外。所以,「強國」實際是就是要恢復與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政權,摒棄清政權那樣對外軟弱的政權。
所以,我們來看,第一次重大分裂,「辛亥革命」發生在統治集團內部,是不奇怪的。因為清政權是「家天下」加「族天下」,在統治集團內部有著重大的利益衝突。在整個金字塔結構中,塔尖的某一橫斷面是最薄弱處,就是漢人官僚與滿清皇族之間的銜接處。原因在於滿清是少數民族統治,漢人官僚與底層的聯繫比與清廷的聯繫更強。
但是推翻清廷之後,北洋政府對外仍然非常軟弱,沒有滿足大部分人的政治期望。北洋政權是一非常脆弱政治平衡,是一個非穩定平衡系統,小的擾動就會讓它失去平衡,不可能長時間保持平衡。它的內耗非常大,比清廷更難整合國家的政治力量,對外形成合力。北洋時期雖然可以是走向憲政民主的起點,但因為缺乏堅實的憲政政治基礎,又缺乏外部力量強有力的規制,更主要的是建立強大的政權是中國預期的政治目標,所以,會更容易滑入集中與加強政權權力的軌道。袁世凱想稱帝,孫中山要建黨國,都是為了要集中和加強權力。
那麼,第二次大分裂「北伐戰爭」,就發生在社會的中層,發生在以「革命黨」為核心的國民政府與以舊官僚為核心的「北洋政府」之間,發生在兩個事實上不相隸屬的政權之間。衝突層面下移,更多的中下層民眾捲入進來,衝突也主要集中在城鎮。但國民黨奪取全國政權後,還是對外軟弱。它同樣對外要依賴美國、在它統治期間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還進一步擴張。還是無法滿足大部分人的政治期望。所以,社會結構就還需要調整。
相比而言,國民黨政權比北洋政權和清廷對外要強硬些,收回了不少的主權。但因為它仍然沒有完全滿足人們的政治預期,所以,它仍然是一個非穩定平衡,只是穩定性要比北洋政權和清廷高一些。那麼,第三次分裂就發生在社會底層,發生在統治集團與被統治者之間。廣大的底層民眾,主要是農民捲入進來了。共產黨通過「發行群眾鬧革命」將衝突由城鎮擴大到了農村。這一次衝突更接近於中國過去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但也有許多重大的區別,在此不論。
最終,通過這次天翻地覆的衝突,中國社會進行了自下而上,全方位的整合,消除了分散的權力,重新建立起一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強大的國家政權。借助於外部世界的組織與技術手段,中國終於又實現了獨立於世界與世界規則之外的願望,以一種自虐的方式,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將外部勢力從中國徹底趕了出去,將外部世界在國家政權軟弱時對中國施加的影響也徹底清除了出去。這才完全實際了先前預設的政治目標,而收斂於一個穩定平衡狀態。它具有相當高的抗擾動能力,至少在一定階段是如此。
殷鑒不遠,我們可以問一問,當今中國是否具有比較一致的政治目標,如果有,是什麼?對不對?以及當今中國社會最薄弱的橫斷面位於哪個層面?
2011年12月20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33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洋務運動」為中國社會的專制升級創造了物質條件。同樣,我們也可以說,至今為止,西方世界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就是為中國社會的專制升級提供了外部輸入。近現代中國歷史本是中國文化的題中之義,至今為止,並沒有被西方文化改變方向,是中國「君權至上」的核心價值觀在新的外部條件下並借助於外來軀殼的繼續展開與升級。
這個時候,有個叫列恩馬的吸血鬼就尋思到,「NND,看來西歐是不能呆了,咱另外找個地兒吧」。就一路東竄,到了俄羅斯。後來聽說,在俄羅斯的南面還有一大塊地,叫中土。那裡的人可多了,與歐洲人的血質還不一樣。就又跑到中土來想嘗嘗鮮。也是十分湊巧,遇到中土人正在驅殺殭屍。這就發生了一段匪夷所思的故事。
「五四」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今天,僅將「五四」命名為青年的節日局限了。當然,官方對「五四」的歷史定位還是非常高的,稱之為「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並用之來劃分歷史時期,「
「分親疏,定貴賤」是中國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元價值。它是從「天人合一」觀中推演出來的。《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這一段話,則是「分親疏,定貴賤」出處。
「革命」可以看成是一項風險和收益無窮大的風險投資。「共和制」也可以看成是個風險項目。這樣,就可以將孫中山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的革命行動,看成是將一家私人性質的家族公司改造為具有公眾性質的股份公司的改制活動。以此來分析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和其歷史地位。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党国制。至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就是专制权力的不断集中与强化,这便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洋務運動」為中國社會的專制升級創造了物質條件。同樣,我們也可以說,至今為止,西方世界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就是為中國社會的專制升級提供了外部輸入。近現代中國歷史本是中國文化的題中之義,至今為止,並沒有被西方文化改變方向,是中國「君權至上」的核心價值觀在新的外部條件下並借助於外來軀殼的繼續展開與升級。
這個時候,有個叫列恩馬的吸血鬼就尋思到,「NND,看來西歐是不能呆了,咱另外找個地兒吧」。就一路東竄,到了俄羅斯。後來聽說,在俄羅斯的南面還有一大塊地,叫中土。那裡的人可多了,與歐洲人的血質還不一樣。就又跑到中土來想嘗嘗鮮。也是十分湊巧,遇到中土人正在驅殺殭屍。這就發生了一段匪夷所思的故事。
「五四」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今天,僅將「五四」命名為青年的節日局限了。當然,官方對「五四」的歷史定位還是非常高的,稱之為「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並用之來劃分歷史時期,「
「分親疏,定貴賤」是中國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元價值。它是從「天人合一」觀中推演出來的。《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這一段話,則是「分親疏,定貴賤」出處。
「革命」可以看成是一項風險和收益無窮大的風險投資。「共和制」也可以看成是個風險項目。這樣,就可以將孫中山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的革命行動,看成是將一家私人性質的家族公司改造為具有公眾性質的股份公司的改制活動。以此來分析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和其歷史地位。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党国制。至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就是专制权力的不断集中与强化,这便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經歷了從革命到共和的艱辛過程,面對著袁世凱的崛起與獨裁統治。隨後的國共內戰將國民政府迫至臺灣,開啟兩岸分治的歷史。經過數十年的威權治理和國際變遷,中華民國實現了臺灣化,並逐步走向民主化。這篇文章探討中華民國的歷史、挑戰以及其在臺灣的轉型過程。
Thumbnail
2024年光輝十月,中華民國慶祝113年國慶,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慶祝建政75週年。歷經七十五年的兩岸分治,「一個中國」的議題始終是國際社會的敏感話題。本文探討歷史、改革及兩岸局勢,並深入分析清朝的衰敗及中華民國的建立,進而尋求對未來「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思考。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Thumbnail
中國的憲法修訂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歷史上的憲法修訂,可以看到中國政治體制的演變和改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篇文章從《欽定憲法大綱》談起,回顧了中國歷史上的憲法發展,探討了憲法修訂對社會和民主化進程的重要性。文章還涉及中華民國憲法和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修訂歷程,以及零八憲章等相關議題。
文革后大陸人渴求自由經濟(民生)、渴求民主政治(民權)、渴求驅逐馬列、恢復中華(民族)。三大渴求漸次醒覺,而共匪則繼續打壓此三大渴求。鄧、江、胡、習的四十多年就是三大渴求與共匪之間的繼續較量。共黨以其所謂的“國營”(實則“黨營”)企業來限制百姓對自由經濟的渴求,以其所謂的四項基本原則來踐踏百姓的民權
我曾在《中國大陸淪陷74年(2023)年告國際書》一文中說,國際社會必須知道,共黨的“改革開放”是假的。在共黨的曆史上,類似的“改革開放”至少有六次。共黨在1927年——1937年間,因血腥殺戮地主、掠奪私營業主、破壞中華文化而喪盡民心,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第五次圍剿之下步入死境。它為了自救,在抗戰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請看反右運動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系刊發表的《告全體同學書》,直接挑明共黨讓中華民族喪失了獨立性,這在當時的右派言論中是少見的,如今的民運人士有此見識的真是少之又少。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曆史系系刊發表了一份《告全體同學書》: “三大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是一母所生的難兄難弟,這個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經歷了從革命到共和的艱辛過程,面對著袁世凱的崛起與獨裁統治。隨後的國共內戰將國民政府迫至臺灣,開啟兩岸分治的歷史。經過數十年的威權治理和國際變遷,中華民國實現了臺灣化,並逐步走向民主化。這篇文章探討中華民國的歷史、挑戰以及其在臺灣的轉型過程。
Thumbnail
2024年光輝十月,中華民國慶祝113年國慶,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慶祝建政75週年。歷經七十五年的兩岸分治,「一個中國」的議題始終是國際社會的敏感話題。本文探討歷史、改革及兩岸局勢,並深入分析清朝的衰敗及中華民國的建立,進而尋求對未來「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思考。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Thumbnail
中國的憲法修訂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歷史上的憲法修訂,可以看到中國政治體制的演變和改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篇文章從《欽定憲法大綱》談起,回顧了中國歷史上的憲法發展,探討了憲法修訂對社會和民主化進程的重要性。文章還涉及中華民國憲法和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修訂歷程,以及零八憲章等相關議題。
文革后大陸人渴求自由經濟(民生)、渴求民主政治(民權)、渴求驅逐馬列、恢復中華(民族)。三大渴求漸次醒覺,而共匪則繼續打壓此三大渴求。鄧、江、胡、習的四十多年就是三大渴求與共匪之間的繼續較量。共黨以其所謂的“國營”(實則“黨營”)企業來限制百姓對自由經濟的渴求,以其所謂的四項基本原則來踐踏百姓的民權
我曾在《中國大陸淪陷74年(2023)年告國際書》一文中說,國際社會必須知道,共黨的“改革開放”是假的。在共黨的曆史上,類似的“改革開放”至少有六次。共黨在1927年——1937年間,因血腥殺戮地主、掠奪私營業主、破壞中華文化而喪盡民心,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第五次圍剿之下步入死境。它為了自救,在抗戰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請看反右運動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系刊發表的《告全體同學書》,直接挑明共黨讓中華民族喪失了獨立性,這在當時的右派言論中是少見的,如今的民運人士有此見識的真是少之又少。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曆史系系刊發表了一份《告全體同學書》: “三大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是一母所生的難兄難弟,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