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小堂
文化既在不斷地發展,又具有穩定性。人類社會存在著不許多不同的文化類型,如西方文化,中國文化等等。各類文化不斷發展或者滅絕,並相互影響。沒有一種文化能夠保持完全不變。比如當今的中國文化與傳統的中國文化就存在許多不同,當今中國文化中已沒有了「孝」的價值。那麼,當我們提及中國文化時,提及中國文化具有2000多年甚至5000多年的歷史時,也就意味著在中國文化中存在某種根本性的東西,它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保持穩定不變,從而使得我們認為今日中國文化與傳統中國文化是同一的,而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它的保有,標誌著此一文化的延續,而它的消亡,標誌著此一文化的滅絕或者成為亞文化。這一根本性的東西是什麼呢?我認為是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價值取向。
當然,從哲學的層面來看,價值取向仍然來自於人對於自身和自然關係的認識。中國人對於人與自然的認識是「天人合一」觀。認為是自然孕育了人,人以自然為本,自然既是人賴以生存的空間,也是人的精神源泉。人與自然是相互對應和感應的關係。這與西方文化的「上帝造人」觀不同。「上帝造人」觀認為,人和自然都是神創造的,自然是人棲身之地,而神是人的精神源泉。
而中國文化關於人與人的價值取向是什麼呢?就是「分親疏,定貴賤」。它是從「天人合一」觀中推演出來的。《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這一段話,就是「分親疏,定貴賤」出處。可以說,「分親疏,定貴賤」是中國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元價值。
在以前的傳統社會中,一直是以血緣關係來分親疏的。儒家的「仁愛」是推親及人的。江湖上的「義氣」也是分親疏的。是哥們朋友就講「義氣」,不是就「拳頭不認人」。而定貴賤就體現在皇權等級制度中,有官民之分,官僚體系中,也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固然,西方社會也有親疏貴賤之分,但他們有個底線,不會將親疏貴賤奉為最高原則,只是將親疏貴賤作為處理人與人關係的一個附加因素。至少,基督教稱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孩子,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這就是個底線。所以,西方人甚至可以尊重敵人的權利。但中國人就沒有這個底線。如果屬於自己圈子內的人,就可以視法律規則而不顧,極力維護。而如果不屬於自己圈子內的人,就漠不關心,有利害衝突時,就致之死地而後快。
為什麼中國人會很容易地接受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呢?就是因為「分親疏,定貴賤」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從而對階級鬥爭理論具有很好的接受性。階級鬥爭理論實際上是將過去以血緣來「分親疏」轉化為以階級成份來「分親疏」。是工農階級成份,加入了革命隊伍,就成了「革命大家庭」的一員,是革命同志,其生命和利益得到組織的保障,當然也要為組織做出犧牲。「革命大家庭」的說法是革命隊伍對過去血緣家庭的比擬化,顯示了兩者之間過渡的痕跡。而如果是地主資本家成分,就屬於被打擊的物件,其生命和利益就會遭到剝奪和侵害。黨的「統一戰線」理論,也表明了民族資本家、小知識份子、城市手工業者這些中間階級屬於被拉攏的物件,與工農階級相比,也是親疏有別。而在組織內部,事實上的等級制仍然非常分明,儘管黨宣揚在革命隊伍中人人平等。
而「分親疏,定貴賤」何者優先呢?在秦以前,是「分親疏」優先於「定貴賤」,而在秦以後,則是「定貴賤」優先於「分親疏」。這一點,在國人對待外國人的奇妙態度上反映得淋漓盡致。如果老外與本朝有隔閡,那許多國人則視之如仇敵,極盡辱駡之能事。這是「分親疏」在起作用;而一旦被本朝視為上賓,則又優待有加,在許多場合都高於國人一等。這就是「定貴賤」在起作用。總之,國人很難平等地對待他人,要麼踩在腳下,要麼頂在頭上。
我認為,中國人必須拋棄「分親疏,定貴賤」的價值,樹立起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念。所謂人人平等,並不是主張人民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平等的。如美國《獨立宣言》所言,它只是宣佈人民平等地享有某些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些權利是與生俱來的。不能因「親疏貴賤」而損害這些基本的權利。
2010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