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要向前看,卻要向後才能夠理解。 《袒露的心》這本書陪伴我上週的整個週末。很適合每個內在還沒完全長大、渴望被愛的大人(或其實還是小孩)的書。 七月底的某個午後,和平路老師約在一間啤酒餐廳見面。還記得當時我說的第一句話是:「老師,謝謝妳寫了這本書」。接著想再多說些什麼,卻又說不出口。 本應帶著已看完書的心得和老師見面,但卻不好意思開口跟老師說,在閱讀相關專訪文章時,就哭了好幾回,書買了好久,卻一直沒有勇氣認真翻閱。直到上週末,在一個準備好了的狀態下,用了一個下午和晚上,看完了書。(沒錯,看這本書需要讓自己在一個健康心靈的狀態下閱讀,就像到現在依然沒有勇氣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樣......) 在讀的過程中,好幾度因為書中真實的情節描寫得太細膩,被壓得喘不過氣,需要靠章節之間來調適自己的心情,或是起身離開座位,歇息一下。 . . 「陽台上,你追問一句,母親愣住半响。再開口時,她接著說:『你是我們家傭人生的。』世界從此縱裂開來。」這是《袒露的心》裡的內容。 小說的楔子寫的那段如果生命中有未竟之事,只記得「爸爸,對不起。」、「媽媽,對不起。」其他都不若那麼重要。深深打中我的心。由於看書之前,就大概知道書的內容,所以更能理解這些對不起的背後,更多是一種「如果時間重來,想要對爸爸媽媽更好」的感慨。若要說內心真的有些遺憾,大概是沒有早一點看清楚和拼湊事情的全貌,沒有早一點學會理解和體諒,每個人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都不容易。就像平路老師所說:「生命中所有的匱乏,都是最好的老師,讓自己有機會更了解別人的不容易。」 《袒露的心》的書名讓我思考很久。「袒露」是哪些內容?「袒露」又該到什麼程度,才不傷人也不傷己?如果內心世界赤裸裸的呈現,原本武裝在外面保護的皮,就像刺蝟沒有刺一樣,就沒有東西可以保護自己了。但另一方面,如果一直沒有去面對那些過去的恐懼,去處理它,那層皮(的距離),也確實是阻隔自己與外面世界連結的...唯一障礙。 一年多前,我曾接觸一些心理諮商(快樂教練),瞭解到一個新名詞,到現在都對我幫助很大。那個療癒內容,叫做"Hugging Your Inner Child"(擁抱內在小孩)。還記得當時面對的困境是發現同一個問題,一直重複困擾自己,一樣的情境,只是對象換了而已。快樂教練說:「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年幼的受傷小孩,所有人在童年都經歷過困難,甚至是創傷。為了保護自己以及防備將來再受苦,我們嘗試忘記從前的苦痛,每次觸及痛苦的經歷,我們會以為自己無法忍受,因而將感受與記憶深深地埋藏在潛意識內。幾十年來,我們可能因此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在小孩。」若要除去傷口,我們能做的是:用現在成熟、懂事又堅強(已長大)的自己,回去安慰那個內在的小孩(過去的自己)。當時快樂教練帶我用催眠的方式,讓我閉上眼睛,進入小時候每個年齡的世界,去回想印在腦海的畫面。回想過程中,若有哪個階段的記憶特別負面,就要去清理那個負性記憶,去安慰和擁抱那個小孩(過去的自己),和他重新建立親密關係。可以跟他說:「沒事的,有我在,你並不孤單,你不是一個人。」我後來滿相信這樣的作法,找到過去的根源(因),影響和改變現在的結果(果)。 那時候我感受到的是,生命會在我們一次又一次療癒內在的小孩中,感到一種深層的「和解」,也會在這個療癒過程,有種內心的平靜和安寧。一種「你知道你怎麼了、你知道你是誰,處於哪種狀態」的從容。這個狀態是飽滿而完整的心靈狀態。每一個人心中可能都有那麼一個黑洞(或者說是脆弱),而那個黑洞其實裡面藏著的是最深沈的愛與寬容。聽起來雖然會覺得黑洞怎麼會等於愛和寬容?但事實上往通幽的洞裡走,真的會發現是這樣。甚至會發現人生困惑的答案,可能就在那裡等著我們。而這本《袒露的心》某個意義來說,就像是一個療癒作者和讀者的過程吧......。好好的進行「和解」,和自己和解,也和所愛的人和解。 在和平路老師聊的最後,老師問了我一句:「妳是唸文學的嗎?」其實當下滿開心的。我唸的是商管和社工的雙主修,但我始終認為「人文」是每個人在繁忙生活和工作之餘,非常重要的一塊心靈避風港的學科。這也是為什麼我這麼愛SOSreader的原因吧!(笑) 最後想再次跟平路老師說,謝謝妳寫了這本書,那句:「生命要向前看,卻要向後才能夠理解。」深深印在我心裡。 全文轉載自 陳宜萍的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