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朋友在Facebook寫了一句「呻飢莫呻飽」,所以勾起天爸小時候經常聽到爸爸媽媽常說的傳統教誨家訓,也在Facebook問大家有甚麼家訓。天爸不知道這些教誨在台灣是不是都一樣!
「呻飢莫呻飽」:這一句家訓是從天爸很小很小的時候,爸爸一再提醒的話。「呻」就是埋怨,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只可以埋怨肚子餓,但千萬不要埋怨吃得太飽。在天爸的爸爸成長的年代,甚至更早幾代,都是在難以溫飽的日子中撐過來,很多長輩都是餓着肚子長大的。爸爸比較少接觸,媽媽就經常談及小時候如何五餅二魚,讓他們父母及八兄弟姐妹有一頓比較不餓的晚餐。
「挾餸唔好飛象過河」:「挾」就是夾東西;「餸」就是吃飯時的菜餚;「唔好」是不要;「飛象過河」是下象棋的時候的規舉,就是象只能留在河的這一邊,不能走到河的對面。整句話的意思是:吃飯的時候,如果要夾菜的話,只能夾靠近自己的一邊,不能夾盤子另一邊的菜。這是一種餐桌禮儀。
「唔好含一夾二想三望四」:這是天媽家裏的教誨,「唔好」是不要,「含一夾二想三望四」是指小孩在餐桌前的情況,簡單說就是專心用餐,要守餐桌禮儀的意思。
「人搖福薄,樹搖葉落」:這句話應該不用翻譯了吧,男生好像都愛搖腳,天爸就是其中一個,所以幾乎一坐下來,父母就會跟天爸說這一句話。好玩的是,樹搖葉落是非常具體的畫面,想想自己的福氣就像被搖下來的樹葉一樣落地,也真太可惜了。現在仔細咀嚼這一句話,大概是指不管是腳還是整個身體搖來晃去,觀感不好,所以會被人看不起,視為「沒家教」。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一句也是經常聽到的金石良言,華人很強調要能吃苦,不要怕吃虧,認為你只要能撐過種種的苦、吃過不少的虧之後,就能讓自己昇華成為人中之龍。天爸也認同能吃苦、不要怕吃虧。但上一代的苦跟這一代的苦,好像已經有點不同。上一代的「苦」來自物資的上貧乏,資源不足讓生活一點都不好過。所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所以吃眼前這一點苦是無所謂的。當上一代長大之後,就教誨孩子要像自己一樣能吃苦。但是今天的苦與上一代已經不同了,上一代吃過苦後是可以往上流動的,但今天的年輕人,即使再能吃苦,但也不一定能成為人上人。這一句話好像變成金主誘導奴隸努力工作,目的是替金主賺更多錢,而不一定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勤有功 戲無益」:這兩句比較常是老師對學生講的話,都是將「勤」視為學習的唯一方式,而「戲」是妨礙學習的事情。但到今天大量的學術研究都指出,愈小的小孩,愈適合以「戲」的方式來學習。而「勤」只是一種態度,但「勤」對年紀愈小的小孩愈不一定有效,過份的「勤」反而有機會讓小孩失去學習的動力。所以當年不可質疑的教誨,今天或許得重新審視囉!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這一句大家從小都會聽到,但讓天爸突然懂背後意義的,是天爸中學一年級的班主任。那時候每星期都要寫週記,有一次親戚來我們家玩,離開時我們忙着收拾,真的好累。天爸把這一件事情記下,班主任回我這一句「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天爸突然之間如雷貫頂,終於懂了這一句話的意義。從此這一句話身體力行做出來,以前很多難習慣都改過來⋯雖然天爸還是一個成績很爛的學生,但操行卻是不會太差。
「生時少睡 死後長眠」:這是天爸的媽媽(天嫲)經常掛在口邊的話,天爸念中學的時候,不知道那裏來的觀念,總覺得週六日應該要睡到八九點才正常,即使六點多已經起床,但也一直躲在床上不願起床。天嫲那時候就常說「生時少睡 死後長眠」,而這一句就成為天爸MSN的代號了!
在我們的成長之中,不少長輩都會循循善誘,給我們不同的教誨。小時候的教誨都很簡短,言簡意賅。但目前天一都已經九歲,大天二跟小三都分別五歲及三歲,我們又給過他們甚麼教誨呢?以上這些好像已經有一段日子沒有說過了,也都快忘記了。在小孩的心裏,會不會只有天爸的怒哮「快一點」「乖一點好不好」「安靜一下」⋯
以前長輩的教誨你又記得多少?有哪一些是受用終生的?有哪些是因為時移世易而不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