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若以明~《莊子.齊物論》之二

更新於 2018/07/1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透過「成見」濾鏡,以為眼前的景象就是世界的原貌,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是一個誤會,誤會帶來的就是認知的差異與是非的產生, 自然會有負面情緒為產物。把成見先放一邊、先控制自己的主觀判斷、多多聆聽、觀察,才能避免被情緒操控,才能冷靜看見出路。
風吹來,造成各種聲音的是受風的物體他們自己的形狀所致,所以一個物體若這麼湊巧有七個深淺不一的洞,說不準剛好可以發出 Do Re Mi Fa So La Si 的音~吹得好聽也許有首小蜜蜂可以聽,吹不好聽就變成噪音一場,負面情緒也由此而來。
物體的形狀對比到人身上,並非是人的身高體重,也不是五官顏值,是另一種可變卻不容易變動的變數,這變數不是實體,而是內化於腦袋裡的「成見」。因為有成見,聽到人家說的話,就會有我們主觀意識的詮釋,大腦這瞬間詮釋得漂亮不漂亮,就決定了接下來是要點頭還是出拳頭。
成見這兩個字倒是有點被污名化了,成見不過就是已經形成的一種見解,可好可壞、套用在不同情境也有不同的好壞程度之差,所以也許我們可以稍微不要那麼負面地去看待這個詞?


以某個程度與方面來說,成見就是心中有是非、有對錯,有自己認為的真理。但,世上有真正正確的真理存在嗎?如果沒有,那我們堅持的己見,就不可能是正確的!因為沒有正確的真理存在。
那為了能宣稱自己才是對的,我想大家應該就能秉持著「不爭是非」的和平態度、達到最高票共識,一致同意世上有正確的真理存在。 (笑
但如果真有一個正確的道理存在,為何大家依然在不斷你爭我辯?無論古今中外,大至宗教、政治,小至家庭生活中一個小習慣,總都可以產生出無限的爭議,沒有誰能說服誰。更甚者,不看現代,古代也有黨爭,甚至連兩千多年前的儒家墨家也有意見不合,也許未來幾千年也一樣,這是一個無解題?
哈佛大學 Michael Sandel 教授的正義講堂,探討的也是類似的概念,不同的考量出發點帶來的往往是不同的結局。
或者說,真正的道理還是存在的,只是消失了沒被發現。但為什麼消失?又或者問,為什麼沒被發現?也是因為成見。人一旦有了一點小成就,就容易開始以為自己是對的,成見益發堅持,更聽不進去不順耳的意見,當眼界逐漸狹窄,當然慢慢看不清四周的局勢,甚至他人的處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成日與他人爭是非對錯,也就成天不斷產生負面情緒。
君不見現代社會有些人在某方面有了一點小成就,就開始批評起跟自己沒有關係、甚至不是自己專業的事情。其實針對時事發表意見是個人自由,但若是拿捏不當、變成批評,嚴重一點,就在網路上、媒體上與人起了爭鋒交辯。

或者也常見在職場上有了一點小成就的人,開始剛愎自用、聽不下其他意見,自以為吃的鹽比人家吃的米多,就變成另一個不受歡迎者,把自己當源頭,幫自己也幫別人製造更多負面情緒。
要怎麼能脫離這樣的情況,看到真正的道?莊子說:「莫若以明」。「明」就是日月。我們不如先擺脫自身的成見,把自己的眼睛想像成攝影機,然後不斷拉高、畫面不斷zoom-out,直到自己變成天上的星辰日月,猶如一個第三者,數十億年來冷眼照看著世間一切,清楚俯瞰著完整的空間格局、掌握著時間的脈絡,才能脫離當事者的你是我非、你非我是,取得超脫的角度,觀察到那被隱沒的真實,也才能擺脫那不斷接踵而來的負面情緒。
道家的觀念裡,這世界是有平衡的。有光明的地方就會有黑暗。是與非就跟陰陽一樣是相生相伴的。你認為你得到了某好處,其實在某個層面,你開始失去了一些東西。相反地,當你認為自己失去了什麼,其實在某個角落開始有東西回到了自己的身上。我們所認為的正確,就真的永遠是正確?或者在某個情況下變成是一種錯誤?一件事情的正確與否,隨著年代、文化、風俗民情而變化,因此正確不一定是正確、錯誤不一定是錯誤。那麼正確可以是錯誤、錯誤也可能是正確,彼此相生循環,就像是太極兩儀圖。
 
在這個循環裡, 要能拿掉成見、保持客觀,就得與是非黑白都保持著一定距離、沒有偏袒,就像在圓心的樞紐上,與圓周的每一點距離都相同,莊子稱之為「道樞」。你我都非星辰,也非上帝或佛陀,很難做到莫若以明,但若能處於道樞這樣的客觀立場、在中間以應無窮的輪轉,就可以像是莫若以明一般。
還是莫若以明厲害些,因為變成樞紐跟著輪轉,大概會暈吧...
如果不跟著轉,看著四周圍轉來轉去,好像也比變成星辰看戲來得容易暈...

得證:客觀的人容易吐 (笑


成見也時常讓人陷入平白消耗自己的境地。我們都聽過朝三暮四的故事,一群猴子為了到底主人是要白天還是晚上哪一餐給多一點的食物而喜怒萌生,但卻沒讓自己跳脫出這個事件,看清楚原來無論是選擇哪一餐多一點食物,整天拿到的食物總量其實都沒變,無來由平白動盪了情緒。人生也是如此,有時候糾結在一個小地方的得失出不來,卻可能失去了更多。
除了造成對立的爭執,成見也容易被當成一種自卑與優越拔河的工具。就如同《逍遙遊》提到,大與小都是依附於世界上的一份子,都是相互合作共生的同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若是想要強調自己的優越成就,而強加任何成見在他人身上、或者故意炫耀本身的特別之處,就會慢慢成為成見的階下囚,這樣的基業能長久嗎?這樣的成就叫做成就嗎?當人們能開始客觀看待每一件事,就會發現,過去認為的不好,不一定是真的不好。過去認為沒有用處的人事物,其實都有其優點與好處。莊子說:「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依舊是告訴我們不要固執己見、多接納,用「以明」的態度來面對。


莊子與我在這邊講述,到底我們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也許,真實的道理一直都存在,但越執著要用言語去解釋他,越有機會因為不同的成見與看法生出更多是非。道與德行,越去強調,有時候反而會有反效果,倒不如自然地去接納不同的存在,以客觀的態度去調和,就越接近真實的道。
古早堯舜時期,堯討伐了邊境三個小國,覺得要以大國的風範與禮教來統治、教化這些蠻荒不懂事的人們,但事後還是覺得不放心,於是問了他的接班人舜。舜認為,何必強加個人的主觀於他人身上?就像是太陽一露臉、大地都受到溫暖的擁抱,若是真的有德、澤被眾生,影響就是自然的,還需要特別解釋灌輸什麼嗎?
頗有老子無為而治的概念。

但是,為什麼我覺得,舜根本是藉機吐曹堯!無論是諷刺他無德、還是數落他攻打人家做錯事......
所以說嘛,得證:話越多、是非越多,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什麼真心話都可能被人以成見曲解、進而產生是非。


成見就像是一片濾鏡,透過這片濾鏡,世界是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以為眼前的景象就是世界的原貌,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是一個誤會,誤會帶來的就是認知的差異與是非的產生,自然會有負面情緒為產物。
莊子教我們「道樞得其環中」、「莫若以明」,就是把成見先放一邊、要先能控制自己的主觀判斷、多多聆聽、觀察,才能避免自己淪為情緒的奴隸、淪為外界操控,才能冷靜看見出路、凡事才能取得較好的結果。
以明是超脫事外,做到超脫的客觀,但在能做到超脫的客觀前,是不是要先經歷過各種磨難鍛鍊?所以是先練習「置身事內的客觀」(換位思考->同理心->感同身受)?然後才能達成超脫的客觀?
前一篇講到情緒的產生與產生後的處理。這一篇講的是如何不讓情緒產生。下一篇將進入《齊物論》最終篇,莊子補充說明了對於「客觀」這個心理上的認知,並呼應了《逍遙遊》中所推廣的境界。
讓我們下回作個總結!
《齊物論》落落長,但卻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概念,在為人處事溝通上,是相當強大的利器,隔一段時間回味,都有不同體悟與味道,更深深能體會,莊子真的是門需要實踐的學問。
avatar-img
6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I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於不同的人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情緒反應,能否讓情緒過了就過了、不留下痕跡?擁有控制權的還是自己的心。
也許人都該將自己的本份做好、做滿,認真最大化自己的用處,靜靜扎根,先修煉自己的心,然後才有餘力跟強韌的自我來談發光發熱、抑或是照亮別人。
對於不同的人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情緒反應,能否讓情緒過了就過了、不留下痕跡?擁有控制權的還是自己的心。
也許人都該將自己的本份做好、做滿,認真最大化自己的用處,靜靜扎根,先修煉自己的心,然後才有餘力跟強韌的自我來談發光發熱、抑或是照亮別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當不擅長獨處的方佳瑩與不擅長相處的丁志明,開始學習自己欠缺的那一半,他們就已經在圓滿自己的路上了。 「愛自己」不是流行用語,也不是前面加個#就代表自己有做到。 好好照顧這副借你使用的軀體、看見真實的自己並且接納他、讓靈魂回到最純粹的時期,像這樣身心靈的一致,才是「愛自己」。
Thumbnail
凱若歷經十幾年的創業生活,於各種經驗的累積中,已逐漸摸索出一個更得心應手、從容不迫的創業態度。「照顧家庭」、「保有自我」、「經營事業」這三個如此衝突又互相拉扯的面向,她又是如何使其和諧並存呢......
Thumbnail
【共鳴讀書 no.76】~身為老師,當若是! 小川洋子《博士熱愛的算式》(麥田出版,2004初版/2017三版15刷) 手上這本是三版15刷,果然一開始翻,就停不下來的厲害小說。實在難以想像,作者怎麼能把數學透過一個記憶容量只有80分鐘的前數學家,說的那麼美! 對了,是美感,數學的美感。
Thumbnail
(本文首發於2004年)  『翠杖玉球』是第二部我接觸莫仁的作品,第一部是『夢華傳說』,恰巧皆非正統莫仁的「無元世紀」系列。或許可以就此以較客觀的心態來賞讀。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當不擅長獨處的方佳瑩與不擅長相處的丁志明,開始學習自己欠缺的那一半,他們就已經在圓滿自己的路上了。 「愛自己」不是流行用語,也不是前面加個#就代表自己有做到。 好好照顧這副借你使用的軀體、看見真實的自己並且接納他、讓靈魂回到最純粹的時期,像這樣身心靈的一致,才是「愛自己」。
Thumbnail
凱若歷經十幾年的創業生活,於各種經驗的累積中,已逐漸摸索出一個更得心應手、從容不迫的創業態度。「照顧家庭」、「保有自我」、「經營事業」這三個如此衝突又互相拉扯的面向,她又是如何使其和諧並存呢......
Thumbnail
【共鳴讀書 no.76】~身為老師,當若是! 小川洋子《博士熱愛的算式》(麥田出版,2004初版/2017三版15刷) 手上這本是三版15刷,果然一開始翻,就停不下來的厲害小說。實在難以想像,作者怎麼能把數學透過一個記憶容量只有80分鐘的前數學家,說的那麼美! 對了,是美感,數學的美感。
Thumbnail
(本文首發於2004年)  『翠杖玉球』是第二部我接觸莫仁的作品,第一部是『夢華傳說』,恰巧皆非正統莫仁的「無元世紀」系列。或許可以就此以較客觀的心態來賞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