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若以明~《莊子.齊物論》之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透過「成見」濾鏡,以為眼前的景象就是世界的原貌,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是一個誤會,誤會帶來的就是認知的差異與是非的產生, 自然會有負面情緒為產物。把成見先放一邊、先控制自己的主觀判斷、多多聆聽、觀察,才能避免被情緒操控,才能冷靜看見出路。
風吹來,造成各種聲音的是受風的物體他們自己的形狀所致,所以一個物體若這麼湊巧有七個深淺不一的洞,說不準剛好可以發出 Do Re Mi Fa So La Si 的音~吹得好聽也許有首小蜜蜂可以聽,吹不好聽就變成噪音一場,負面情緒也由此而來。
物體的形狀對比到人身上,並非是人的身高體重,也不是五官顏值,是另一種可變卻不容易變動的變數,這變數不是實體,而是內化於腦袋裡的「成見」。因為有成見,聽到人家說的話,就會有我們主觀意識的詮釋,大腦這瞬間詮釋得漂亮不漂亮,就決定了接下來是要點頭還是出拳頭。
成見這兩個字倒是有點被污名化了,成見不過就是已經形成的一種見解,可好可壞、套用在不同情境也有不同的好壞程度之差,所以也許我們可以稍微不要那麼負面地去看待這個詞?


以某個程度與方面來說,成見就是心中有是非、有對錯,有自己認為的真理。但,世上有真正正確的真理存在嗎?如果沒有,那我們堅持的己見,就不可能是正確的!因為沒有正確的真理存在。
那為了能宣稱自己才是對的,我想大家應該就能秉持著「不爭是非」的和平態度、達到最高票共識,一致同意世上有正確的真理存在。 (笑
但如果真有一個正確的道理存在,為何大家依然在不斷你爭我辯?無論古今中外,大至宗教、政治,小至家庭生活中一個小習慣,總都可以產生出無限的爭議,沒有誰能說服誰。更甚者,不看現代,古代也有黨爭,甚至連兩千多年前的儒家墨家也有意見不合,也許未來幾千年也一樣,這是一個無解題?
哈佛大學 Michael Sandel 教授的正義講堂,探討的也是類似的概念,不同的考量出發點帶來的往往是不同的結局。
或者說,真正的道理還是存在的,只是消失了沒被發現。但為什麼消失?又或者問,為什麼沒被發現?也是因為成見。人一旦有了一點小成就,就容易開始以為自己是對的,成見益發堅持,更聽不進去不順耳的意見,當眼界逐漸狹窄,當然慢慢看不清四周的局勢,甚至他人的處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成日與他人爭是非對錯,也就成天不斷產生負面情緒。
君不見現代社會有些人在某方面有了一點小成就,就開始批評起跟自己沒有關係、甚至不是自己專業的事情。其實針對時事發表意見是個人自由,但若是拿捏不當、變成批評,嚴重一點,就在網路上、媒體上與人起了爭鋒交辯。

或者也常見在職場上有了一點小成就的人,開始剛愎自用、聽不下其他意見,自以為吃的鹽比人家吃的米多,就變成另一個不受歡迎者,把自己當源頭,幫自己也幫別人製造更多負面情緒。
要怎麼能脫離這樣的情況,看到真正的道?莊子說:「莫若以明」。「明」就是日月。我們不如先擺脫自身的成見,把自己的眼睛想像成攝影機,然後不斷拉高、畫面不斷zoom-out,直到自己變成天上的星辰日月,猶如一個第三者,數十億年來冷眼照看著世間一切,清楚俯瞰著完整的空間格局、掌握著時間的脈絡,才能脫離當事者的你是我非、你非我是,取得超脫的角度,觀察到那被隱沒的真實,也才能擺脫那不斷接踵而來的負面情緒。
道家的觀念裡,這世界是有平衡的。有光明的地方就會有黑暗。是與非就跟陰陽一樣是相生相伴的。你認為你得到了某好處,其實在某個層面,你開始失去了一些東西。相反地,當你認為自己失去了什麼,其實在某個角落開始有東西回到了自己的身上。我們所認為的正確,就真的永遠是正確?或者在某個情況下變成是一種錯誤?一件事情的正確與否,隨著年代、文化、風俗民情而變化,因此正確不一定是正確、錯誤不一定是錯誤。那麼正確可以是錯誤、錯誤也可能是正確,彼此相生循環,就像是太極兩儀圖。
 
在這個循環裡, 要能拿掉成見、保持客觀,就得與是非黑白都保持著一定距離、沒有偏袒,就像在圓心的樞紐上,與圓周的每一點距離都相同,莊子稱之為「道樞」。你我都非星辰,也非上帝或佛陀,很難做到莫若以明,但若能處於道樞這樣的客觀立場、在中間以應無窮的輪轉,就可以像是莫若以明一般。
還是莫若以明厲害些,因為變成樞紐跟著輪轉,大概會暈吧...
如果不跟著轉,看著四周圍轉來轉去,好像也比變成星辰看戲來得容易暈...

得證:客觀的人容易吐 (笑


成見也時常讓人陷入平白消耗自己的境地。我們都聽過朝三暮四的故事,一群猴子為了到底主人是要白天還是晚上哪一餐給多一點的食物而喜怒萌生,但卻沒讓自己跳脫出這個事件,看清楚原來無論是選擇哪一餐多一點食物,整天拿到的食物總量其實都沒變,無來由平白動盪了情緒。人生也是如此,有時候糾結在一個小地方的得失出不來,卻可能失去了更多。
除了造成對立的爭執,成見也容易被當成一種自卑與優越拔河的工具。就如同《逍遙遊》提到,大與小都是依附於世界上的一份子,都是相互合作共生的同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若是想要強調自己的優越成就,而強加任何成見在他人身上、或者故意炫耀本身的特別之處,就會慢慢成為成見的階下囚,這樣的基業能長久嗎?這樣的成就叫做成就嗎?當人們能開始客觀看待每一件事,就會發現,過去認為的不好,不一定是真的不好。過去認為沒有用處的人事物,其實都有其優點與好處。莊子說:「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依舊是告訴我們不要固執己見、多接納,用「以明」的態度來面對。


莊子與我在這邊講述,到底我們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也許,真實的道理一直都存在,但越執著要用言語去解釋他,越有機會因為不同的成見與看法生出更多是非。道與德行,越去強調,有時候反而會有反效果,倒不如自然地去接納不同的存在,以客觀的態度去調和,就越接近真實的道。
古早堯舜時期,堯討伐了邊境三個小國,覺得要以大國的風範與禮教來統治、教化這些蠻荒不懂事的人們,但事後還是覺得不放心,於是問了他的接班人舜。舜認為,何必強加個人的主觀於他人身上?就像是太陽一露臉、大地都受到溫暖的擁抱,若是真的有德、澤被眾生,影響就是自然的,還需要特別解釋灌輸什麼嗎?
頗有老子無為而治的概念。

但是,為什麼我覺得,舜根本是藉機吐曹堯!無論是諷刺他無德、還是數落他攻打人家做錯事......
所以說嘛,得證:話越多、是非越多,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什麼真心話都可能被人以成見曲解、進而產生是非。


成見就像是一片濾鏡,透過這片濾鏡,世界是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以為眼前的景象就是世界的原貌,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是一個誤會,誤會帶來的就是認知的差異與是非的產生,自然會有負面情緒為產物。
莊子教我們「道樞得其環中」、「莫若以明」,就是把成見先放一邊、要先能控制自己的主觀判斷、多多聆聽、觀察,才能避免自己淪為情緒的奴隸、淪為外界操控,才能冷靜看見出路、凡事才能取得較好的結果。
以明是超脫事外,做到超脫的客觀,但在能做到超脫的客觀前,是不是要先經歷過各種磨難鍛鍊?所以是先練習「置身事內的客觀」(換位思考->同理心->感同身受)?然後才能達成超脫的客觀?
前一篇講到情緒的產生與產生後的處理。這一篇講的是如何不讓情緒產生。下一篇將進入《齊物論》最終篇,莊子補充說明了對於「客觀」這個心理上的認知,並呼應了《逍遙遊》中所推廣的境界。
讓我們下回作個總結!
《齊物論》落落長,但卻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概念,在為人處事溝通上,是相當強大的利器,隔一段時間回味,都有不同體悟與味道,更深深能體會,莊子真的是門需要實踐的學問。
avatar-img
6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I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於不同的人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情緒反應,能否讓情緒過了就過了、不留下痕跡?擁有控制權的還是自己的心。
也許人都該將自己的本份做好、做滿,認真最大化自己的用處,靜靜扎根,先修煉自己的心,然後才有餘力跟強韌的自我來談發光發熱、抑或是照亮別人。
對於不同的人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情緒反應,能否讓情緒過了就過了、不留下痕跡?擁有控制權的還是自己的心。
也許人都該將自己的本份做好、做滿,認真最大化自己的用處,靜靜扎根,先修煉自己的心,然後才有餘力跟強韌的自我來談發光發熱、抑或是照亮別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這世間萬象,如一幅瑰麗錦繡,卻非天外飛來之物,而是心神幻化之景。此境非冷酷堅實,乃心靈之鏡,映照自身之影。試想,宇宙洪荒,非大爆炸之聲而起,而是眾生一嘆,意識交融之響。 人心念力,如畫家揮毫,描繪眼前世界。渴慕陽光,則金芒灑落;心生畏懼,則陰影幢幢。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講到了”覺性”這是我們學習命理要有的觀念 ,每一個命盤當中都有一個覺性,不管在東方或西方的文化 ,在西方的聖經裡說 : 啟初神創在世界 ,人是用神的樣子去創造的 ,在東方說無極而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掛 ,宇宙中所有衍生而出的東西 都存在一個”道” 道在宇宙的萬有裡面 , 每件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莊子說:「我一輩子說了那麼多的話,但是,我實在沒有說過一句話。」,這句話本身就是道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這世間萬象,如一幅瑰麗錦繡,卻非天外飛來之物,而是心神幻化之景。此境非冷酷堅實,乃心靈之鏡,映照自身之影。試想,宇宙洪荒,非大爆炸之聲而起,而是眾生一嘆,意識交融之響。 人心念力,如畫家揮毫,描繪眼前世界。渴慕陽光,則金芒灑落;心生畏懼,則陰影幢幢。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講到了”覺性”這是我們學習命理要有的觀念 ,每一個命盤當中都有一個覺性,不管在東方或西方的文化 ,在西方的聖經裡說 : 啟初神創在世界 ,人是用神的樣子去創造的 ,在東方說無極而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掛 ,宇宙中所有衍生而出的東西 都存在一個”道” 道在宇宙的萬有裡面 , 每件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莊子說:「我一輩子說了那麼多的話,但是,我實在沒有說過一句話。」,這句話本身就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