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若以明~《莊子.齊物論》之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透過「成見」濾鏡,以為眼前的景象就是世界的原貌,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是一個誤會,誤會帶來的就是認知的差異與是非的產生, 自然會有負面情緒為產物。把成見先放一邊、先控制自己的主觀判斷、多多聆聽、觀察,才能避免被情緒操控,才能冷靜看見出路。

風吹來,造成各種聲音的是受風的物體他們自己的形狀所致,所以一個物體若這麼湊巧有七個深淺不一的洞,說不準剛好可以發出 Do Re Mi Fa So La Si 的音~吹得好聽也許有首小蜜蜂可以聽,吹不好聽就變成噪音一場,負面情緒也由此而來。

物體的形狀對比到人身上,並非是人的身高體重,也不是五官顏值,是另一種可變卻不容易變動的變數,這變數不是實體,而是內化於腦袋裡的「成見」。因為有成見,聽到人家說的話,就會有我們主觀意識的詮釋,大腦這瞬間詮釋得漂亮不漂亮,就決定了接下來是要點頭還是出拳頭。

成見這兩個字倒是有點被污名化了,成見不過就是已經形成的一種見解,可好可壞、套用在不同情境也有不同的好壞程度之差,所以也許我們可以稍微不要那麼負面地去看待這個詞?


以某個程度與方面來說,成見就是心中有是非、有對錯,有自己認為的真理。但,世上有真正正確的真理存在嗎?如果沒有,那我們堅持的己見,就不可能是正確的!因為沒有正確的真理存在。

那為了能宣稱自己才是對的,我想大家應該就能秉持著「不爭是非」的和平態度、達到最高票共識,一致同意世上有正確的真理存在。 (笑

但如果真有一個正確的道理存在,為何大家依然在不斷你爭我辯?無論古今中外,大至宗教、政治,小至家庭生活中一個小習慣,總都可以產生出無限的爭議,沒有誰能說服誰。更甚者,不看現代,古代也有黨爭,甚至連兩千多年前的儒家墨家也有意見不合,也許未來幾千年也一樣,這是一個無解題?

哈佛大學 Michael Sandel 教授的正義講堂,探討的也是類似的概念,不同的考量出發點帶來的往往是不同的結局。

或者說,真正的道理還是存在的,只是消失了沒被發現。但為什麼消失?又或者問,為什麼沒被發現?也是因為成見。人一旦有了一點小成就,就容易開始以為自己是對的,成見益發堅持,更聽不進去不順耳的意見,當眼界逐漸狹窄,當然慢慢看不清四周的局勢,甚至他人的處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成日與他人爭是非對錯,也就成天不斷產生負面情緒。

君不見現代社會有些人在某方面有了一點小成就,就開始批評起跟自己沒有關係、甚至不是自己專業的事情。其實針對時事發表意見是個人自由,但若是拿捏不當、變成批評,嚴重一點,就在網路上、媒體上與人起了爭鋒交辯。

或者也常見在職場上有了一點小成就的人,開始剛愎自用、聽不下其他意見,自以為吃的鹽比人家吃的米多,就變成另一個不受歡迎者,把自己當源頭,幫自己也幫別人製造更多負面情緒。

要怎麼能脫離這樣的情況,看到真正的道?莊子說:「莫若以明」。「明」就是日月。我們不如先擺脫自身的成見,把自己的眼睛想像成攝影機,然後不斷拉高、畫面不斷zoom-out,直到自己變成天上的星辰日月,猶如一個第三者,數十億年來冷眼照看著世間一切,清楚俯瞰著完整的空間格局、掌握著時間的脈絡,才能脫離當事者的你是我非、你非我是,取得超脫的角度,觀察到那被隱沒的真實,也才能擺脫那不斷接踵而來的負面情緒。

道家的觀念裡,這世界是有平衡的。有光明的地方就會有黑暗。是與非就跟陰陽一樣是相生相伴的。你認為你得到了某好處,其實在某個層面,你開始失去了一些東西。相反地,當你認為自己失去了什麼,其實在某個角落開始有東西回到了自己的身上。我們所認為的正確,就真的永遠是正確?或者在某個情況下變成是一種錯誤?一件事情的正確與否,隨著年代、文化、風俗民情而變化,因此正確不一定是正確、錯誤不一定是錯誤。那麼正確可以是錯誤、錯誤也可能是正確,彼此相生循環,就像是太極兩儀圖。

在這個循環裡, 要能拿掉成見、保持客觀,就得與是非黑白都保持著一定距離、沒有偏袒,就像在圓心的樞紐上,與圓周的每一點距離都相同,莊子稱之為「道樞」。你我都非星辰,也非上帝或佛陀,很難做到莫若以明,但若能處於道樞這樣的客觀立場、在中間以應無窮的輪轉,就可以像是莫若以明一般。

還是莫若以明厲害些,因為變成樞紐跟著輪轉,大概會暈吧...
如果不跟著轉,看著四周圍轉來轉去,好像也比變成星辰看戲來得容易暈...

得證:客觀的人容易吐 (笑


成見也時常讓人陷入平白消耗自己的境地。我們都聽過朝三暮四的故事,一群猴子為了到底主人是要白天還是晚上哪一餐給多一點的食物而喜怒萌生,但卻沒讓自己跳脫出這個事件,看清楚原來無論是選擇哪一餐多一點食物,整天拿到的食物總量其實都沒變,無來由平白動盪了情緒。人生也是如此,有時候糾結在一個小地方的得失出不來,卻可能失去了更多。

除了造成對立的爭執,成見也容易被當成一種自卑與優越拔河的工具。就如同《逍遙遊》提到,大與小都是依附於世界上的一份子,都是相互合作共生的同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若是想要強調自己的優越成就,而強加任何成見在他人身上、或者故意炫耀本身的特別之處,就會慢慢成為成見的階下囚,這樣的基業能長久嗎?這樣的成就叫做成就嗎?當人們能開始客觀看待每一件事,就會發現,過去認為的不好,不一定是真的不好。過去認為沒有用處的人事物,其實都有其優點與好處。莊子說:「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依舊是告訴我們不要固執己見、多接納,用「以明」的態度來面對。


莊子與我在這邊講述,到底我們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也許,真實的道理一直都存在,但越執著要用言語去解釋他,越有機會因為不同的成見與看法生出更多是非。道與德行,越去強調,有時候反而會有反效果,倒不如自然地去接納不同的存在,以客觀的態度去調和,就越接近真實的道。

古早堯舜時期,堯討伐了邊境三個小國,覺得要以大國的風範與禮教來統治、教化這些蠻荒不懂事的人們,但事後還是覺得不放心,於是問了他的接班人舜。舜認為,何必強加個人的主觀於他人身上?就像是太陽一露臉、大地都受到溫暖的擁抱,若是真的有德、澤被眾生,影響就是自然的,還需要特別解釋灌輸什麼嗎?

頗有老子無為而治的概念。

但是,為什麼我覺得,舜根本是藉機吐曹堯!無論是諷刺他無德、還是數落他攻打人家做錯事......
所以說嘛,得證:話越多、是非越多,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什麼真心話都可能被人以成見曲解、進而產生是非。


成見就像是一片濾鏡,透過這片濾鏡,世界是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以為眼前的景象就是世界的原貌,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是一個誤會,誤會帶來的就是認知的差異與是非的產生,自然會有負面情緒為產物。

莊子教我們「道樞得其環中」、「莫若以明」,就是把成見先放一邊、要先能控制自己的主觀判斷、多多聆聽、觀察,才能避免自己淪為情緒的奴隸、淪為外界操控,才能冷靜看見出路、凡事才能取得較好的結果。

以明是超脫事外,做到超脫的客觀,但在能做到超脫的客觀前,是不是要先經歷過各種磨難鍛鍊?所以是先練習「置身事內的客觀」(換位思考->同理心->感同身受)?然後才能達成超脫的客觀?

前一篇講到情緒的產生與產生後的處理。這一篇講的是如何不讓情緒產生。下一篇將進入《齊物論》最終篇,莊子補充說明了對於「客觀」這個心理上的認知,並呼應了《逍遙遊》中所推廣的境界。

讓我們下回作個總結!

《齊物論》落落長,但卻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概念,在為人處事溝通上,是相當強大的利器,隔一段時間回味,都有不同體悟與味道,更深深能體會,莊子真的是門需要實踐的學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IT的沙龍
6會員
8內容數
HIT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8/10
隨著年歲的增長、經驗的豐富、對待每次經驗的處理與心境轉折,都會影響願景的改變。人生每一步選擇的是非對錯,很難論定,縱使是到了蓋棺論定之時,也沒有絕對,但針對每個選擇的作為與過程,才是老了回顧之時,用來衡量自己的依據。
Thumbnail
2018/08/10
隨著年歲的增長、經驗的豐富、對待每次經驗的處理與心境轉折,都會影響願景的改變。人生每一步選擇的是非對錯,很難論定,縱使是到了蓋棺論定之時,也沒有絕對,但針對每個選擇的作為與過程,才是老了回顧之時,用來衡量自己的依據。
Thumbnail
2018/07/31
人生一遭,帶來的是因果的功課,自身的缺點即是我們的課題之一,不該採取逃避的態度。對於課題逃避掩飾久了,自己對自己的謊話說久了,連自己內心都相信是真的,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劇。
Thumbnail
2018/07/31
人生一遭,帶來的是因果的功課,自身的缺點即是我們的課題之一,不該採取逃避的態度。對於課題逃避掩飾久了,自己對自己的謊話說久了,連自己內心都相信是真的,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劇。
Thumbnail
2018/07/23
人生的願景,可以是但不必是一個很遠大、很崇高的理想,也不該因為覺得很平凡普通所以不合格,它可以是任何的樣子,更能夠改變、修正,但在任何時候,有一個願景就代表自己在當下有一個方向可以遵循。更重要的是,無論最終是否有實現,重要並帶來收穫的是在過程中的故事,與啟動並持續這過程的心態。
Thumbnail
2018/07/23
人生的願景,可以是但不必是一個很遠大、很崇高的理想,也不該因為覺得很平凡普通所以不合格,它可以是任何的樣子,更能夠改變、修正,但在任何時候,有一個願景就代表自己在當下有一個方向可以遵循。更重要的是,無論最終是否有實現,重要並帶來收穫的是在過程中的故事,與啟動並持續這過程的心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人間的痛苦,都來自我們想怎樣 致虛極,守靜篤:首先要盡量清空自己,使自己清虛到極點。要保持安靜、純粹的狀態。 我們把自己清空後,保持一種安靜、純粹的狀態,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奧妙。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一同生發、運作時,我們如果能夠秉持一顆特別安靜、純粹的心來觀察這個世界,就能看清
Thumbnail
人間的痛苦,都來自我們想怎樣 致虛極,守靜篤:首先要盡量清空自己,使自己清虛到極點。要保持安靜、純粹的狀態。 我們把自己清空後,保持一種安靜、純粹的狀態,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奧妙。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一同生發、運作時,我們如果能夠秉持一顆特別安靜、純粹的心來觀察這個世界,就能看清
Thumbnail
世界局勢將會持續變化莫測,我該如何應對? 面對人生的種種課題,我們提出「順天應命」的思考,來與你並肩找到答案。 因材施教就是對待,而不是對立,孔子看你這個是什麼樣子,就怎麼培養你,把你的善性發揮出來,不好的一面讓它不要顯現出來,也是治於未然。老師善用善巧方法,讓人的好被彰顯。道生萬物,是按造萬
Thumbnail
世界局勢將會持續變化莫測,我該如何應對? 面對人生的種種課題,我們提出「順天應命」的思考,來與你並肩找到答案。 因材施教就是對待,而不是對立,孔子看你這個是什麼樣子,就怎麼培養你,把你的善性發揮出來,不好的一面讓它不要顯現出來,也是治於未然。老師善用善巧方法,讓人的好被彰顯。道生萬物,是按造萬
Thumbnail
在某些抑鬱的時刻讀《莊子》會有想哭的衝動,就像暴漲的溪水流入汪洋大海,心靈因為找到出口而得到解放、重歸平衡。
Thumbnail
在某些抑鬱的時刻讀《莊子》會有想哭的衝動,就像暴漲的溪水流入汪洋大海,心靈因為找到出口而得到解放、重歸平衡。
Thumbnail
我們在討論一件事情的對錯時,可以先想想,這件事情有對錯嗎?還是價值判斷上的不同而已?像是愛情、自我認同、價值觀等等,這些沒有客觀統一的標準,是沒辦法去爭個對錯的。 都是主觀的,如果大家都基於事實的理解而判斷,那在你們的世界,你們說的都對,剩下的就是價值上能不能認同而已。
Thumbnail
我們在討論一件事情的對錯時,可以先想想,這件事情有對錯嗎?還是價值判斷上的不同而已?像是愛情、自我認同、價值觀等等,這些沒有客觀統一的標準,是沒辦法去爭個對錯的。 都是主觀的,如果大家都基於事實的理解而判斷,那在你們的世界,你們說的都對,剩下的就是價值上能不能認同而已。
Thumbnail
物質世界有其規律法則,我們一般看到的是它錯綜複雜的表相。 人生也有其規律法則,我們也都看到其錯綜複雜的表相。 這裡說的真相,就是泛指宇宙中原始的機制,也可以說是遊戲規則,依照原始的規則,延伸出千變萬化的表相。當我們迷失在表相中時,被表相中的混亂困擾時,我們還是要回來真相中找答案。 本書的模型研究,
Thumbnail
物質世界有其規律法則,我們一般看到的是它錯綜複雜的表相。 人生也有其規律法則,我們也都看到其錯綜複雜的表相。 這裡說的真相,就是泛指宇宙中原始的機制,也可以說是遊戲規則,依照原始的規則,延伸出千變萬化的表相。當我們迷失在表相中時,被表相中的混亂困擾時,我們還是要回來真相中找答案。 本書的模型研究,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Thumbnail
       什麼是正法?粗淺地解釋,它是一種能改善自己、與善他人的思考模式及行為依據。但其中存在著主觀意識,主觀即是「自認為」,當外界給予「我們覺得好」的正回饋,我們接收,然後喜悅、舒適,因而加強「自認為」,此時,我們很大概率會深信我們自認為的正法,進而朝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      
Thumbnail
       什麼是正法?粗淺地解釋,它是一種能改善自己、與善他人的思考模式及行為依據。但其中存在著主觀意識,主觀即是「自認為」,當外界給予「我們覺得好」的正回饋,我們接收,然後喜悅、舒適,因而加強「自認為」,此時,我們很大概率會深信我們自認為的正法,進而朝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      
Thumbnail
要去調和一件事情對立觀點的兩端,其實就等同於把不同價值觀看作大自然中有所差異的四季。既然對於自然四季能夠從「不是」中看到「是」、從「不好」中看到「好」,然後順應接納並且習慣,那必然也可以用一樣的態度去接納、體諒萬事萬物。
Thumbnail
要去調和一件事情對立觀點的兩端,其實就等同於把不同價值觀看作大自然中有所差異的四季。既然對於自然四季能夠從「不是」中看到「是」、從「不好」中看到「好」,然後順應接納並且習慣,那必然也可以用一樣的態度去接納、體諒萬事萬物。
Thumbnail
透過「成見」濾鏡,以為眼前的景象就是世界的原貌,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是一個誤會,誤會帶來的就是認知的差異與是非的產生, 自然會有負面情緒為產物。把成見先放一邊、先控制自己的主觀判斷、多多聆聽、觀察,才能避免被情緒操控,才能冷靜看見出路。
Thumbnail
透過「成見」濾鏡,以為眼前的景象就是世界的原貌,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是一個誤會,誤會帶來的就是認知的差異與是非的產生, 自然會有負面情緒為產物。把成見先放一邊、先控制自己的主觀判斷、多多聆聽、觀察,才能避免被情緒操控,才能冷靜看見出路。
Thumbnail
對於不同的人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情緒反應,能否讓情緒過了就過了、不留下痕跡?擁有控制權的還是自己的心。
Thumbnail
對於不同的人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情緒反應,能否讓情緒過了就過了、不留下痕跡?擁有控制權的還是自己的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