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為什麼抱怨的人,總是反覆抱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生活中,不乏總是在抱怨的人,有人覺得,抱怨的人就像在散發負能量,讓整個環境都是廢氣污染,讓人發狂,卻又無能為力,拿這樣的人沒辦法。

不過,有人對於抱怨的人,充滿憐憫與關愛,總想讓對方可以從抱怨的負面心情中離開,到比較清新的空氣中,平緩情緒。

但是,無論如何傾聽,給予支持,或是認真幫忙想一堆辦法處理⋯抱怨的人,還是無法停止抱怨的方式,繼續的對周圍的人事物,訴說著不滿及批評。

當抱怨者就在身邊,我們要如何面對和因應呢?

或許我們要從對「抱怨者」的心態開始認識...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4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4.3K會員
22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2025/04/30
活得很累的人生感覺裡,其中之一,便是深受痛苦情緒侵擾。因此,在生命的過程,知曉透澈如何為自己情緒急救,是不可或缺的學習歷程。 如何把憂傷痛苦的情緒化為對自己生命的關懷? 童年及成長過程的心理損害及正向情感經驗缺乏,將導致我們經驗幾種困難: 1.無法愛自己,無法相信自己的生命有價值。 2.渴求
Thumbnail
2025/04/30
活得很累的人生感覺裡,其中之一,便是深受痛苦情緒侵擾。因此,在生命的過程,知曉透澈如何為自己情緒急救,是不可或缺的學習歷程。 如何把憂傷痛苦的情緒化為對自己生命的關懷? 童年及成長過程的心理損害及正向情感經驗缺乏,將導致我們經驗幾種困難: 1.無法愛自己,無法相信自己的生命有價值。 2.渴求
Thumbnail
2025/04/08
在《苦盡柑來遇見你》劇集中,第三代女兒金明曾經以為會和初戀男友順利的結婚。他們交往了七年,男友也一直對金明很好,他們很相愛。 愛情或許是兩人的事,但婚姻就不是兩人的事,而是兩家的事。在重視孝順(順從)的社會環境下,婚姻很難只需要相愛的兩人相處就好。 所以,一切的風雲變色,就從金明遇到男友的母親之
Thumbnail
2025/04/08
在《苦盡柑來遇見你》劇集中,第三代女兒金明曾經以為會和初戀男友順利的結婚。他們交往了七年,男友也一直對金明很好,他們很相愛。 愛情或許是兩人的事,但婚姻就不是兩人的事,而是兩家的事。在重視孝順(順從)的社會環境下,婚姻很難只需要相愛的兩人相處就好。 所以,一切的風雲變色,就從金明遇到男友的母親之
Thumbnail
2025/03/25
《苦盡柑來遇見你》堪稱2025年上半年絕對要看的影集。雖然敘述著1950年傳統、保守的家庭故事,但無論是愛純(母)或是金明(女兒),都有著守護家人也愛惜自己生命的勇氣。 有別於傳統家庭的母親總是抑制女兒的價值,把女兒視為和自己一樣「沒價值」「麻煩」「要小心看人臉色」「要討好他人過日」的延伸,愛純的
Thumbnail
2025/03/25
《苦盡柑來遇見你》堪稱2025年上半年絕對要看的影集。雖然敘述著1950年傳統、保守的家庭故事,但無論是愛純(母)或是金明(女兒),都有著守護家人也愛惜自己生命的勇氣。 有別於傳統家庭的母親總是抑制女兒的價值,把女兒視為和自己一樣「沒價值」「麻煩」「要小心看人臉色」「要討好他人過日」的延伸,愛純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生活中總是有不如意的時候,有人選擇抱怨有人發洩有人壓抑,應對負面情緒處理的方式很多種,恰好你是喜歡抱怨的人,可以好好思考一下,你抱怨是
Thumbnail
生活中總是有不如意的時候,有人選擇抱怨有人發洩有人壓抑,應對負面情緒處理的方式很多種,恰好你是喜歡抱怨的人,可以好好思考一下,你抱怨是
Thumbnail
有時候發生錯誤並不是件壞事,如果沒有觀察到這件事所帶來的影響,那麼你怎麼會想到要改變呢?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到抱怨已經不是別人的事,而是攸關你未來的事。
Thumbnail
有時候發生錯誤並不是件壞事,如果沒有觀察到這件事所帶來的影響,那麼你怎麼會想到要改變呢?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到抱怨已經不是別人的事,而是攸關你未來的事。
Thumbnail
如果你會抱怨某人愛抱怨,其實你已經中招了。
Thumbnail
如果你會抱怨某人愛抱怨,其實你已經中招了。
Thumbnail
對於這個主題有感而發,每個人的身邊總是會有幾位總是一直在抱怨的人,但我發現,怎麼每次見面聊天,都還是在抱怨同樣的事情?這時候身為聽者和說者要怎麼做會比較好呢? 範例一: 範例二: 人跟人是互相的,能量也是互相的,如果沒有辦法聽取他人意見而改變,那就書寫日記,與自己內在對話,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唷!
Thumbnail
對於這個主題有感而發,每個人的身邊總是會有幾位總是一直在抱怨的人,但我發現,怎麼每次見面聊天,都還是在抱怨同樣的事情?這時候身為聽者和說者要怎麼做會比較好呢? 範例一: 範例二: 人跟人是互相的,能量也是互相的,如果沒有辦法聽取他人意見而改變,那就書寫日記,與自己內在對話,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唷!
Thumbnail
有時候就是很想抱怨一個人,這個人可能萍水相逢,也可能親如枕邊人,抱怨的困難點在於,要有對象來抱怨,這個抱怨的對象,既要認識當事人,又一定要與自己交情好於被抱怨的對象,以防抱怨後的回馬槍。
Thumbnail
有時候就是很想抱怨一個人,這個人可能萍水相逢,也可能親如枕邊人,抱怨的困難點在於,要有對象來抱怨,這個抱怨的對象,既要認識當事人,又一定要與自己交情好於被抱怨的對象,以防抱怨後的回馬槍。
Thumbnail
「高手和普通人有什麼差別? 一個願意開始做,一個不願意面對現實。」
Thumbnail
「高手和普通人有什麼差別? 一個願意開始做,一個不願意面對現實。」
Thumbnail
在抱怨的時候,也該為朋友的角度想想,對方是不是有必要承受你過多的負面情緒?抱怨的多寡,也有可能影響對方的情緒。為什麼有些人抱怨、抱怨著,就開始抱怨朋友不見了、消失了,卻沒有想到問題出在哪裡?正面的力量會傳染,負面的情緒也是。在抱怨的時候,負面的情緒也在悄悄滲開……
Thumbnail
在抱怨的時候,也該為朋友的角度想想,對方是不是有必要承受你過多的負面情緒?抱怨的多寡,也有可能影響對方的情緒。為什麼有些人抱怨、抱怨著,就開始抱怨朋友不見了、消失了,卻沒有想到問題出在哪裡?正面的力量會傳染,負面的情緒也是。在抱怨的時候,負面的情緒也在悄悄滲開……
Thumbnail
……你有意識到自己在抱怨嗎? 抱怨是糟糕的行為。至少在當別人垃圾桶時是這樣,而當自己不愉快,或者人人都這麼做的時候,你也不在乎這麼多了。
Thumbnail
……你有意識到自己在抱怨嗎? 抱怨是糟糕的行為。至少在當別人垃圾桶時是這樣,而當自己不愉快,或者人人都這麼做的時候,你也不在乎這麼多了。
Thumbnail
生活中,不乏總是在抱怨的人,有人覺得,抱怨的人就像在散發負能量,讓整個環境都是廢氣污染,讓人發狂,卻又無能為力,拿這樣的人沒辦法。 不過,有人對於抱怨的人,充滿憐憫與關愛,總想讓對方可以從抱怨的負面心情中離開,卻怎麼都行不通。 究竟抱怨者他們要什麼?為什麼抱怨的模式,一再重演?
Thumbnail
生活中,不乏總是在抱怨的人,有人覺得,抱怨的人就像在散發負能量,讓整個環境都是廢氣污染,讓人發狂,卻又無能為力,拿這樣的人沒辦法。 不過,有人對於抱怨的人,充滿憐憫與關愛,總想讓對方可以從抱怨的負面心情中離開,卻怎麼都行不通。 究竟抱怨者他們要什麼?為什麼抱怨的模式,一再重演?
Thumbnail
那些獲得情緒舒緩的行為,只是一瞬間的發洩感,內在並未真正調適出一種安全、平穩的狀態來面對自己的處境和環境。所以一再循環之下,當面對的情況,個體始終未能真正獲得新平衡及新的因應方式,就會因為內在精神的耗弱,開始累積無力感和挫敗感。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無力感及挫敗感是如何來的?
Thumbnail
那些獲得情緒舒緩的行為,只是一瞬間的發洩感,內在並未真正調適出一種安全、平穩的狀態來面對自己的處境和環境。所以一再循環之下,當面對的情況,個體始終未能真正獲得新平衡及新的因應方式,就會因為內在精神的耗弱,開始累積無力感和挫敗感。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無力感及挫敗感是如何來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