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團體?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接到一通電話,朋友家的孩子因為公婆極力反對自學,媽媽找了一間看起來相對友善的學校,但孩子上學的意願非常低,孩子也不完全是因為這間學校不去學校,而是在入小學前的階段,就習慣了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和身邊的朋友們一起共學。因為孩子不想上學,公婆又無法支持爸媽自學,認為父母這樣只會讓孩子適應不了社會,媽媽夾在其中很是痛苦想找出退路,又很巧地找到了一間在地華德福學校。聽了說明會、參與了面談後,媽媽發現自己與華德福理念上有許多的不同,但又想著可能是她自己並不完全理解華德福,也不完全清楚全然地配合華德福所有的信念,是不是就可以經由努力、調整改變原先的想法與理念,因此來了電話想聊聊。
其實,接電話的那時候,很猶豫。因為知道自己說的話可能會影響一個家庭的決定,也可能影響一個孩子的學習之路,所以聽得很謹慎也希望能提出相對保守且謹慎的資訊。從華德福的學校離開,走入自學這一件事情對許多大人來說都是一件很疑惑的事情。有幾回友人聽見開始自學的時候,總是問:「蛤~已經念華德福了還會不行喔!」、「蛤~在那裡還不夠自由唷~」。聽到這些的時候,就會想起幾年前,一開始為孩子考慮學校的時候,才開始對華德福認識,在那個時候其實並不很清楚華德福終究會不會是眼前這個孩子理想中的學習樣貌。
在還沒有接觸華德福之前,心裡想著的學習是這樣的:沒有任何一種學派或者是理念適合每一個家庭或孩子,每一個孩子甚至大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不同的階段裡展現並且經驗自己的人生,所有的教育與學習,都是個體主觀性的感受與歷程。如果學習的主體是個人,那麼所有的教育形式或理論,都是作為每一個個人的協助方(或者說是引導),但都不應該作為一種唯一的宗旨或信念。學習,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都是擴大視野、拓展眼光的方式,盡可能地讓多一種可能、多一種不同、多一種發現存在的,才是真正可以作為學習的宗旨。
這個世界看不見別人、看不得別人的人不會少,但是也正因為這些人,讓我們更珍惜看得見別人的時刻,讓我們更明白聽見、看見、陪伴另一個人的生命,是一件多麼重要且神聖的事情,無論那個人是小孩或者是公婆,甚至只是自己。
這些年的這個孩子,在華德福的學習中,努力地配合了許多這個學派中需要堅持的重要事項、努力地讀了一些與之有關的書籍,一開始親子都很熱衷於學習未知的一切,一步一步地感受著過去沒有的體驗,處在看、學、聽、理解的階段,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樣地令人感到好奇,用身體、用心靈去經驗這一切,這樣甚好!
在這一些的經驗過程中,有許多的細節,與過去的理念與想法不同,對於看見人的角度也不同,在信念上的著力點也不同,當對這一些衝突、混亂與困頓提出疑問的同時,也看見了、感知了這個學派中許多與個人學習理念與自我價值不同的地方。這些當然不是孩子說的,孩子感受到的,或者是孩子表達出來的。只是當眼光放回孩子身上的時候,想著學習的主體是孩子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他才發現許多事:漸漸地孩子在課程中並不感到熱情,孩子在不同的教師前表現完全不同的樣貌,孩子在某一些不一致的大人言行中混亂、孩子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中拉扯,內外不一致的情況越演越烈,上學的時間裡總是發生許多無法被理解與接納的事情,下課後返家完全進入自學的樣貌。在學校不喜歡的課程,在家能自己開心地讀著、看得、聽著;在學校做不出來的作品,在家能自己一針一線慢慢地勾著、縫著;在學校對同學有許多情緒累積的,在家能完全平靜地說出自己、聽見別人。別說你看了很混亂,就連決定申請自學的當時,大人與小孩都很混亂。
「自學就會是最適合的嗎?」
「難道不需要為了適應努力嗎?」
「在學校就有狀況的這件事情真的不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嗎?」
「在家裡學得好就表示不需要在學校學點甚麼嗎?」
「難道在家學得會比在學校廣、深嗎?」
「孩子自己不調整好狀態,就算說想在家自學也只是藉口」
「自學是自主學習還是在家學習?如果是前者那在學校不能自主嗎?如果是後者,那又跟在學校不主動學習有甚麼不同?」
還有許許多多的疑惑等等這些,都不停不停地在頭腦裏面竄來竄去。
當時沒有太多太久的討論,孩子對每天在學校消耗能量去應對他無法理解的狀態,顯得很疲憊與反抗,連著好幾個星期,其實嚴格說是好幾個月,會因為一些很細微的事情暴怒、積怨...,然後得接下無法接受的處置,接著惡性循環。好幾次去學校協助後,一直很疑惑這樣非常非常枝微末節的事,以往不會令他困擾的事情都成了每一次可能爆炸的點。這些困惑在親子之間討論,每一次的討論,孩子能看見自己對於人、事、物、時間與地點的感受,能藉著討論在不同的面向思考事情,接著非常迅速地平穩下來自己的情緒,但在學校就是沒有辦法與人討論(或是沒有對象?)。
連續幾次這樣的經驗後,不只孩子累了,大人也乏了。那個乏,並不是疲乏,而是一種匱乏。是一種感覺自己做得再多都不夠一次性的毀壞;感覺自己陪孩子預備得再多也都不夠連續性地崩塌,在學校每一次每一次的這些負向經驗,都在指責、孤立孩子,以為誰都知道當孩子被許多的困惑包圍時,所有的規定、獎懲都不可能產生內在驅力,然而許多大人並沒有看見這一點。
於是開始用嘗試的態度討論申請自學的事情,沒有太多耳朵去聽別人的意見,沒有太多的信心認為一切都已水到渠成、一定會更美好,有的只是一顆堅定著的心: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當學習並不以他的角度出發時,都是一種形式上的學習;再有的就是一個心疼眼前的這個孩子就快要因為疲憊而喪失為自己為別人努力著的善良。
這是多麼需要被關注的一件事情,在孩子學習的路上,為他抓住點甚麼? 陪他學習穩住些甚麼? 這些難道都不比課堂上的那些知識重要嗎?
許多人總是喜歡問自學家長,申請自學你怎麼讓孩子融入團體?
是啊~怎麼讓孩子融入團體?
在問這個的同時,大人是不是真的融入了?或者其實是妥協了?又或者在看起來交融的時刻,失去了大部分的自己?
孩子要融入甚麼樣的團體,這絕對是需要學習的一件事,在他為自己選擇了重要的團體時,他自然就能長出能力。大人能做的,不就是把所有眼睛看得見的團體,篩選過一輪。好的團體是要能看見團體的每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團體裡的威權、暴力與異化、歧視。
要怎麼讓孩子融入團體?
先問看看是甚麼團體吧!
看見滿地球就蹲下一起撿,這種事不用教看就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學以來,小孩一直卡住的一點就是「寫」。不只是重複抄寫的寫,還包括閱讀、觀影心得一類的寫,甚至是生活有感或毫無主題的寫。卡住的意思,並不完全是寫不出來,比較多的成分是來自「為什麼」要寫?  雖然是這樣
    一周了,改變了許多的習慣和做法,以前孩子上學,早餐以他吃飽了上學,偶爾自己在家做,大部分因應小孩想吃的就外出吃。
    「今天要上甚麼?」變成了每天起床後準備開始的第一句話 這時候會想:如果沒有課表還會這樣問嗎? 自學計畫的要求裡面有課表這一項,所以才寫上去,如果沒有寫這一項的話,那會怎麼說?!
    是不是需要照著自學計畫裡面的課表進行?! 這是大人的疑問,小孩似乎沒有拒絕一個硬梆梆的課表。
    印象中小時候的國語課,除了念課文、查生字、造句、背課文、還有一堂說話課。不確定課程名稱是不是就叫說話課,也不太記得那堂課到底上了甚麼。只記得幾個畫面是:某個同學在那堂課上,說了一個成語故事---
    大人心裡很知道自學計畫裡面很多內容其實都不可能達成,包括計畫的完整性和沒有彈性(像是課表部分),但是不要照著計劃走,然後呢? 要怎麼走?
    自學以來,小孩一直卡住的一點就是「寫」。不只是重複抄寫的寫,還包括閱讀、觀影心得一類的寫,甚至是生活有感或毫無主題的寫。卡住的意思,並不完全是寫不出來,比較多的成分是來自「為什麼」要寫?  雖然是這樣
    一周了,改變了許多的習慣和做法,以前孩子上學,早餐以他吃飽了上學,偶爾自己在家做,大部分因應小孩想吃的就外出吃。
    「今天要上甚麼?」變成了每天起床後準備開始的第一句話 這時候會想:如果沒有課表還會這樣問嗎? 自學計畫的要求裡面有課表這一項,所以才寫上去,如果沒有寫這一項的話,那會怎麼說?!
    是不是需要照著自學計畫裡面的課表進行?! 這是大人的疑問,小孩似乎沒有拒絕一個硬梆梆的課表。
    印象中小時候的國語課,除了念課文、查生字、造句、背課文、還有一堂說話課。不確定課程名稱是不是就叫說話課,也不太記得那堂課到底上了甚麼。只記得幾個畫面是:某個同學在那堂課上,說了一個成語故事---
    大人心裡很知道自學計畫裡面很多內容其實都不可能達成,包括計畫的完整性和沒有彈性(像是課表部分),但是不要照著計劃走,然後呢? 要怎麼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從高中生的角度去看選學群所引發的家庭衝突,以及作者面對選擇和情緒困擾的過程。包含情緒挑戰、溝通問題。 想要讓各位知道,選群不過是一道選擇題,不要將自己困住。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在面對子女學業方面的抉擇過程中所做的決定,從學習聽取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及如何與孩子溝通和互相依靠。文中分享了不同年齡段子女的學習狀況以及和孩子們的相處經驗。
    Thumbnail
    在學習的這條路上總是形形色色,每個人當下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很有可能影響到往後的自己。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學校對學生而言是什麼樣的場域?學習的場域?交友的場域?抑或是社會化的場域?我想以上的答案皆正確。學校是孩子初次離家,融入一群陌生人群的地方,這群素未謀面的人要在接下來的幾年間相處並合作,但缺乏合作經驗的他們要怎麼知道如何合作呢?我想身為老師,我們需要利用自己專業,協助孩子從個人好好地進入到團體。
    Thumbnail
    在人工智慧時代,孩子的教育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學校的課堂之中,家庭教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侷限了孩子們的發展空間,過度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自學能力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教育體制,更是為了孩子未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工作環境時能夠自如應對。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從高中生的角度去看選學群所引發的家庭衝突,以及作者面對選擇和情緒困擾的過程。包含情緒挑戰、溝通問題。 想要讓各位知道,選群不過是一道選擇題,不要將自己困住。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在面對子女學業方面的抉擇過程中所做的決定,從學習聽取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及如何與孩子溝通和互相依靠。文中分享了不同年齡段子女的學習狀況以及和孩子們的相處經驗。
    Thumbnail
    在學習的這條路上總是形形色色,每個人當下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很有可能影響到往後的自己。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學校對學生而言是什麼樣的場域?學習的場域?交友的場域?抑或是社會化的場域?我想以上的答案皆正確。學校是孩子初次離家,融入一群陌生人群的地方,這群素未謀面的人要在接下來的幾年間相處並合作,但缺乏合作經驗的他們要怎麼知道如何合作呢?我想身為老師,我們需要利用自己專業,協助孩子從個人好好地進入到團體。
    Thumbnail
    在人工智慧時代,孩子的教育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學校的課堂之中,家庭教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侷限了孩子們的發展空間,過度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自學能力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教育體制,更是為了孩子未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工作環境時能夠自如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