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來的時候已經是8點,昨天晚睡是因為已經很久沒有熬夜,這兩天為了10月中的期中訪視,整理了一些資料,一晃眼就超過了1點才睡。
小孩說六點左右就醒了,但因見我熟睡就繼續躺著休息,7點半覺得躺夠了就自己起床,梳洗後開始他每天的自學日子。
許多人對自學生的作息安排很好奇,跟他以前同學相約聚餐的時候,也會互相聊到彼此近況的改變,和其他同學的近況。
「大家都想知道你怎麼自學的?」
「也有人說不知道要不要寫功課」
不只小孩想知道,許多同班的家長也都很好奇。
偶爾遇上的時候,除了問作息,還會問課程的安排,再問課後的評量或者是作業。
聽見我們對課綱中的課業不看重,很多人都很詫異。
觀察到的是:會這樣問的朋友,多半對孩子的擔心都比較多,也多半對孩子的信心比較少。
「你不擔心嗎?」
「萬一他以後想念大學,那還能考上嗎?」
「他會不會就這樣一直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然後就過了一生?」
「他會不會覺得很無聊想找同學玩?」
聽了以後會想:這樣的擔心真的只是源自於社會價值嗎? 或者是朋友自己的價值? (雖然,可能多數人的價值可能就是社會價值(吧))
類似這樣的問題其實也不是第一次聽到了,小孩3歲左右,知道孩子沒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每天都會被不同的人問。
「他都不學個什麼嗎?」、「不上個運動類的訓練嗎?」、「都沒有去試怎麼會知道他是不是適合或者是喜歡?」、「打擊樂也很好玩ㄟ」
就算到了小學階段,也進了學校,雖然是實驗性質的小學,班上許多同學也仍都在放學後上鋼琴、上直排輪、上英文、上游泳……。
經常也被同班的家長問及「甚麼都沒有上?」、「那他不會無聊嗎?」、「下課就一個人玩不會想找朋友嗎?」、「你都不會擔心他以後程度跟不上別人喔」...
說實話,這些句子並不是沒有在腦海裡問過自己,也從來不是因為有了甚麼確定的答案,所以能這麼堅持著不上。
記得有一個學期,因為經常一起玩的好朋友在學羽球,小孩因為跟著爸爸開始接觸羽球,一開始跟著在球場上跑跑接接球。
爸爸看見小孩有時候會自己在場外練習,很是認真,也認為他瘦瘦的有機會可以多運動,至少能強健體魄。
爸爸提過很多次,覺得讓小孩去學一項運動很重要。
他說「打球是一項能夠讓孩子拓展人際關係的機會,在球場上大家不會一定要等認識的人,有球就會喊打,這樣他就有一個很基本的方式認識不同的人」。
這個論點當然也認同,以往求學階段瘋迷打球的年代,揹著球到球場上,隨便喊就有球打。跟不同的人打球,學不同的球技,學不同的應對,學不同的人生經驗...。
也陸續跟小孩提了好幾次去觀摩同學在練的球隊,有一次正好幫忙對方家長接送孩子去球場,順勢陪小孩去現場看看。
小孩看了許久,認真地看著每一區不同的小孩在做的事情,看著每一區教練、助教說的話,然後下了決定說「想跟著爸爸練習就好,慢慢練習就會進步,而且不想要給同學知道自己在練」。
這句話實在太令人好奇了,問了許久後知道,他認為學習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想不想練、要怎麼練都不需要跟同學一起,最好他們也不要知道,免得會問來問去,而且會比來比去。弄清楚孩子的想法後,這件事情就又擱著了。
當沒有需要成績作為"驗證"或者是"成果發表"的時候,學習要用多積極的方式被動安排進行,這真的很值得討論。
去年底開始接觸一項少見的運動,在場地裡認識的人不多,孩子也對這項活動感到好奇,並不常見於一般的運動類別,因此上了一陣子的課。
一年來每次課程後的討論,多半著重在課程學習中的自我覺察,孩子在無法進步與維持狀態之間感到挫折、在穩住自己跟與他人競爭之間躊躇、在嘗試突破與克服恐懼之間拉扯。
這一些看似課程的瓶頸,其實都蘊含著人生的困境,都好重要,也好困難,甚是大人自己都還在混沌著。
有一陣子小孩上課時看起來很隨性、很玩樂,很多堂課看起來一堆小孩在搗蛋耍寶,但真正運動的時間和狀態都不好。
有一天課後聊,說起無法突破的問題卡在哪裡?
孩子說「我大概知道哪裡有問題,也想了很久要怎麼做,也想要去練習但沒有時間,上課的時候老師說叫我坐在旁邊看別人。我想去那個卡住的點試試看我想的方法可不可以的時候,老師就會叫我用他建議的方式,可是他的方式我不敢嘗試,但我不想跟他說,說了他都說你就放手衝一次就一定沒問題。」
問起這些話讓他感覺到甚麼? 以為他會說出情緒類別的回應,但他回「我覺得他(指老師)想要人家聽他的,不要小孩自己想,因為他(指老師)覺得他講的就是最好的方式」。
小孩邊說邊覺得委屈,又說「可是我又覺得上課才有機會練,可能這次他不想我做,我可以等看看他可以的時候再去試」。聽完後真心認為,如果孩子連這都想過,也願意等,也就夠了!
和小孩討論了接下來的幾堂課怎麼嘗試,接著正好遇上長假,就順勢將課停下來了。
停下來後,健走、腳踏車成了比較常見的運動項目,直到自學開始後,爸爸每回去球場打羽球的時候,便帶著孩子去,練著練著帶他去看不同的球隊訓練方式。小孩突然說「好啊,不然就試試看,先繳一個月的錢,可以嗎?」
於是開始了球隊的訓練,從很基本的跑位、基本動作、持拍姿勢、身體柔軟度...,一項一項慢慢地練。帶著孩子們練習的助教,笑容可掬,說話親切有耐心,雖然年輕但陪著這些國小階段的孩子一起練,行了。
至今練了8次共16小時,雖然看不太懂是不是有進步,不過小孩有時候走在人行磚道上,突然走路墊步或是開合側走練腳步;偶爾會自己跳跳繩;還因為家裡沒有買球,也知道好羽球的價錢貴(沒提過要買給他),自己拿了白報紙揉成圓球貼膠帶,然後每天自主對牆練習,還自己拿紙紀錄不掉球次數。
之前小孩也聽同學說過同學會被教練處罰或是很多規定,雖然不是同一個球隊,但也有一些看起來是廣義的罰或規定,像是:與球友對打若輸了要去旁邊跳跳繩300下或是要趴在地上做「棒式」動作訓練核心肌群...。
說起這些看似罰則和規定的方式,小孩回應了「是很討厭啦,但我球技輸了,練體力也是不錯啦」!看看,這孩子是不是好正面思考!
對於小孩能夠這樣想事情,和這樣應對眼前面對的狀態,深深地覺得佩服以及安慰。這一些重要的學習,並不是早一點就能學會、更不是某一種訓練就能夠體驗,而是在他自主地為自己選擇一項活動時,大人陪著練習選擇過程中,他的一致性帶出來的自我價值。
害怕時躊躇不前、挫折時無助生氣,這些都被好好地看見並且接納了他的一致性,就能在他為自己儲備好挑戰的能量時,為自己堅持、為自己修持、為自己的想望努力。
多好啊~這孩子!多好啊~這自學的孩子!多好啊~
所有的學習都取決於時間,但不是學得早、學得長就好,有時更重要的是等得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