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需要時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早晨醒來的時候已經是8點,昨天晚睡是因為已經很久沒有熬夜,這兩天為了10月中的期中訪視,整理了一些資料,一晃眼就超過了1點才睡。

小孩說六點左右就醒了,但因見我熟睡就繼續躺著休息,7點半覺得躺夠了就自己起床,梳洗後開始他每天的自學日子。

許多人對自學生的作息安排很好奇,跟他以前同學相約聚餐的時候,也會互相聊到彼此近況的改變,和其他同學的近況。

「大家都想知道你怎麼自學的?」

「也有人說不知道要不要寫功課」

不只小孩想知道,許多同班的家長也都很好奇。

偶爾遇上的時候,除了問作息,還會問課程的安排,再問課後的評量或者是作業。

聽見我們對課綱中的課業不看重,很多人都很詫異。

觀察到的是:會這樣問的朋友,多半對孩子的擔心都比較多,也多半對孩子的信心比較少。

「你不擔心嗎?」

「萬一他以後想念大學,那還能考上嗎?」

「他會不會就這樣一直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然後就過了一生?」

「他會不會覺得很無聊想找同學玩?」

聽了以後會想:這樣的擔心真的只是源自於社會價值嗎? 或者是朋友自己的價值? (雖然,可能多數人的價值可能就是社會價值(吧))

類似這樣的問題其實也不是第一次聽到了,小孩3歲左右,知道孩子沒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每天都會被不同的人問。

「他都不學個什麼嗎?」、「不上個運動類的訓練嗎?」、「都沒有去試怎麼會知道他是不是適合或者是喜歡?」、「打擊樂也很好玩ㄟ」

就算到了小學階段,也進了學校,雖然是實驗性質的小學,班上許多同學也仍都在放學後上鋼琴、上直排輪、上英文、上游泳……。

經常也被同班的家長問及「甚麼都沒有上?」、「那他不會無聊嗎?」、「下課就一個人玩不會想找朋友嗎?」、「你都不會擔心他以後程度跟不上別人喔」...

說實話,這些句子並不是沒有在腦海裡問過自己,也從來不是因為有了甚麼確定的答案,所以能這麼堅持著不上。

記得有一個學期,因為經常一起玩的好朋友在學羽球,小孩因為跟著爸爸開始接觸羽球,一開始跟著在球場上跑跑接接球。

爸爸看見小孩有時候會自己在場外練習,很是認真,也認為他瘦瘦的有機會可以多運動,至少能強健體魄。

爸爸提過很多次,覺得讓小孩去學一項運動很重要。

他說「打球是一項能夠讓孩子拓展人際關係的機會,在球場上大家不會一定要等認識的人,有球就會喊打,這樣他就有一個很基本的方式認識不同的人」。

這個論點當然也認同,以往求學階段瘋迷打球的年代,揹著球到球場上,隨便喊就有球打。跟不同的人打球,學不同的球技,學不同的應對,學不同的人生經驗...。

也陸續跟小孩提了好幾次去觀摩同學在練的球隊,有一次正好幫忙對方家長接送孩子去球場,順勢陪小孩去現場看看。

小孩看了許久,認真地看著每一區不同的小孩在做的事情,看著每一區教練、助教說的話,然後下了決定說「想跟著爸爸練習就好,慢慢練習就會進步,而且不想要給同學知道自己在練」。

不想給同學知道自已在練

這句話實在太令人好奇了,問了許久後知道,他認為學習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想不想練、要怎麼練都不需要跟同學一起,最好他們也不要知道,免得會問來問去,而且會比來比去。弄清楚孩子的想法後,這件事情就又擱著了。

當沒有需要成績作為"驗證"或者是"成果發表"的時候,學習要用多積極的方式被動安排進行,這真的很值得討論。

去年底開始接觸一項少見的運動,在場地裡認識的人不多,孩子也對這項活動感到好奇,並不常見於一般的運動類別,因此上了一陣子的課。

一年來每次課程後的討論,多半著重在課程學習中的自我覺察,孩子在無法進步與維持狀態之間感到挫折、在穩住自己跟與他人競爭之間躊躇、在嘗試突破與克服恐懼之間拉扯。

這一些看似課程的瓶頸,其實都蘊含著人生的困境,都好重要,也好困難,甚是大人自己都還在混沌著。

有一陣子小孩上課時看起來很隨性、很玩樂,很多堂課看起來一堆小孩在搗蛋耍寶,但真正運動的時間和狀態都不好。

有一天課後聊,說起無法突破的問題卡在哪裡?

孩子說「我大概知道哪裡有問題,也想了很久要怎麼做,也想要去練習但沒有時間,上課的時候老師說叫我坐在旁邊看別人。我想去那個卡住的點試試看我想的方法可不可以的時候,老師就會叫我用他建議的方式,可是他的方式我不敢嘗試,但我不想跟他說,說了他都說你就放手衝一次就一定沒問題。」

問起這些話讓他感覺到甚麼? 以為他會說出情緒類別的回應,但他回「我覺得他(指老師)想要人家聽他的,不要小孩自己想,因為他(指老師)覺得他講的就是最好的方式」。

小孩邊說邊覺得委屈,又說「可是我又覺得上課才有機會練,可能這次他不想我做,我可以等看看他可以的時候再去試」。聽完後真心認為,如果孩子連這都想過,也願意等,也就夠了!

和小孩討論了接下來的幾堂課怎麼嘗試,接著正好遇上長假,就順勢將課停下來了。

停下來後,健走、腳踏車成了比較常見的運動項目,直到自學開始後,爸爸每回去球場打羽球的時候,便帶著孩子去,練著練著帶他去看不同的球隊訓練方式。小孩突然說「好啊,不然就試試看,先繳一個月的錢,可以嗎?」

於是開始了球隊的訓練,從很基本的跑位、基本動作、持拍姿勢、身體柔軟度...,一項一項慢慢地練。帶著孩子們練習的助教,笑容可掬,說話親切有耐心,雖然年輕但陪著這些國小階段的孩子一起練,行了。

至今練了8次共16小時,雖然看不太懂是不是有進步,不過小孩有時候走在人行磚道上,突然走路墊步或是開合側走練腳步;偶爾會自己跳跳繩;還因為家裡沒有買球,也知道好羽球的價錢貴(沒提過要買給他),自己拿了白報紙揉成圓球貼膠帶,然後每天自主對牆練習,還自己拿紙紀錄不掉球次數。


可以連續擊球幾下和計時兩分鐘能擊球幾下兩種

可以連續擊球幾下和計時兩分鐘能擊球幾下兩種


之前小孩也聽同學說過同學會被教練處罰或是很多規定,雖然不是同一個球隊,但也有一些看起來是廣義的罰或規定,像是:與球友對打若輸了要去旁邊跳跳繩300下或是要趴在地上做「棒式」動作訓練核心肌群...。

說起這些看似罰則和規定的方式,小孩回應了「是很討厭啦,但我球技輸了,練體力也是不錯啦」!看看,這孩子是不是好正面思考!

對於小孩能夠這樣想事情,和這樣應對眼前面對的狀態,深深地覺得佩服以及安慰。這一些重要的學習,並不是早一點就能學會、更不是某一種訓練就能夠體驗,而是在他自主地為自己選擇一項活動時,大人陪著練習選擇過程中,他的一致性帶出來的自我價值。

害怕時躊躇不前、挫折時無助生氣,這些都被好好地看見並且接納了他的一致性,就能在他為自己儲備好挑戰的能量時,為自己堅持、為自己修持、為自己的想望努力。

多好啊~這孩子!多好啊~這自學的孩子!多好啊~

所有的學習都取決於時間,但不是學得早、學得長就好,有時更重要的是等得夠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別問兒子是誰的馬麻的沙龍
41會員
39內容數
2021/03/31
我想著,以前只懂得欣賞一個有理念的老師,一個能堅持的老師。最近又在想,每一個老師都可能有他的堅持,對,每一個老師都有。只是,究竟他們各自在堅持什麼?他們各自的理念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3/31
我想著,以前只懂得欣賞一個有理念的老師,一個能堅持的老師。最近又在想,每一個老師都可能有他的堅持,對,每一個老師都有。只是,究竟他們各自在堅持什麼?他們各自的理念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3/29
昨天有個家長來身邊悄聲說「你兒好厲害」,將剛剛發生的事情說了一下,他說「妳兒跟我說讓我在門口等一下先不用進去,他去處理。然後我就站在門口看,看他站在兩個人中間,繼續吵架的兩個人他們各自進行的活動,然後就沒事了。怎麼這麼厲害? 可是我看不懂耶,為什麼會這樣」。過了一下子,我問自學生發生甚麼事,他一派輕
Thumbnail
2021/03/29
昨天有個家長來身邊悄聲說「你兒好厲害」,將剛剛發生的事情說了一下,他說「妳兒跟我說讓我在門口等一下先不用進去,他去處理。然後我就站在門口看,看他站在兩個人中間,繼續吵架的兩個人他們各自進行的活動,然後就沒事了。怎麼這麼厲害? 可是我看不懂耶,為什麼會這樣」。過了一下子,我問自學生發生甚麼事,他一派輕
Thumbnail
2020/05/10
幾乎要半年了,這一段時間完全沒有辦法寫文章,無法寫下任何一件關於自學的事。這一段時間的自學日子,就好像是進入了一種幾乎見不到光的暗房,雖然沒有光卻還是看得見東西在移動搖晃,雖然看不清楚卻還是能夠辨識出物體的存在。物體就是自學的樣態,搖晃著、移動著,卻看不清楚方向。
Thumbnail
2020/05/10
幾乎要半年了,這一段時間完全沒有辦法寫文章,無法寫下任何一件關於自學的事。這一段時間的自學日子,就好像是進入了一種幾乎見不到光的暗房,雖然沒有光卻還是看得見東西在移動搖晃,雖然看不清楚卻還是能夠辨識出物體的存在。物體就是自學的樣態,搖晃著、移動著,卻看不清楚方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國小生:"不愛讀書,那你去體育班吧!" 國中生:"不去練球,你要去打架鬧事?" 高中生:"你不繼續練,又不讀書,你還能做甚麼?" 大學生:"我不知道做甚麼,只好繼續打球,反正我也不會唸書" 出社會後:"學體育賺不到錢,只好去做不用腦的工作" 這些你是否也似曾相識 但你知道嗎?學體育的小孩其實更聰明!
Thumbnail
國小生:"不愛讀書,那你去體育班吧!" 國中生:"不去練球,你要去打架鬧事?" 高中生:"你不繼續練,又不讀書,你還能做甚麼?" 大學生:"我不知道做甚麼,只好繼續打球,反正我也不會唸書" 出社會後:"學體育賺不到錢,只好去做不用腦的工作" 這些你是否也似曾相識 但你知道嗎?學體育的小孩其實更聰明!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幼齡的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有些是為人父母想教的,有些是孩子不知哪來的靈感,就喜歡做什麼事。至於,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當時,我們家才三歲多一點的小弟,經常陪著去接唸小學的哥哥下課,有很多機會在校園溜達。那麼多學校裏哥哥姐姐玩的東西,他就是看上了籃球。很不巧,那剛好是最不適合三歲小孩玩的球
Thumbnail
幼齡的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有些是為人父母想教的,有些是孩子不知哪來的靈感,就喜歡做什麼事。至於,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當時,我們家才三歲多一點的小弟,經常陪著去接唸小學的哥哥下課,有很多機會在校園溜達。那麼多學校裏哥哥姐姐玩的東西,他就是看上了籃球。很不巧,那剛好是最不適合三歲小孩玩的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