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不愛讀書,那你去體育班吧!"
國中生:"不去練球,你要去打架鬧事?"
高中生:"你不繼續練,又不讀書,你還能做甚麼?"
大學生:"我不知道做甚麼,只好繼續打球,反正我也不會唸書"
出社會後:"學體育賺不到錢,只好去做不用腦的工作"
對未來的孩子:"你不要學體育,未來不賺錢"
四肢發達幾乎可以與頭腦簡單畫上等號了,在求學階段,不論老師或家長都非常忽視體育課,你一定也有遇過體育課被數學老師借走,反正考試不會考體育,家長巴不得老師把課都借去上課,甚至連體育班的小朋友都會覺得,我都讀了體育班了還念書幹嘛?記得我國小的時候,下課後都在練跆拳道、直排輪,上國中第一天,父親就對我說,那些東西對讀書都沒幫助,不用再學了。然而讀了運動心理學後,不經嘆息,知道嗎,運動的小孩大腦都發展的比較好。
運動浪費時間,對讀書又沒幫助,那如果告訴你,運動對大腦的發展很有幫助呢?數理不好的小朋友,透過運動的訓練可以提升他的腦力,讓他的數理成績更好!我的指導教授洪聰敏教授寫的"原來大腦可以這樣練"一書中,提到了相當多的運動對大腦發展有益的證據。
執行功能:
大腦的前額葉主管了執行功能,負責推理計畫決策等能力,好的執行功能在學業與職場上都會有良好的表現。前陣子有本很有名的書"原子習慣"書中提到,當養成習慣,你就會自然而然做下去,例如刷牙後洗臉,執行一次,可能會思考為甚麼要在刷牙後洗臉,但當執行一萬次呢?刷牙後洗臉你還會思考這件事嗎?倒是可以試試看刷牙後不洗臉有多痛苦~"原子習慣"看似心靈雞湯的一本書,實際上是可以用科學解釋的,腦中有許多的神經元,當神經元一起被激發活化,就會產生相互的連結,而大多數的神經元連結都是隨者時間、經驗形塑而成,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記憶或習慣,而"原子習慣"一書中提到的習慣養成也類似的概念,只是要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但養成習慣後,就會變成一個慣性行為,大腦越是依靠慣性,就越不需要動腦,退會的速度就越快。
而執行功主要的三大核心(工作記憶、抑制控制、認知彈性)
工作記憶:
是短時間處理大量訊息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將資訊優化、刪減、整理,在必要的時候能提取資訊,讓我們的思路更清晰,對於學童的學習效果有更大的幫助,好的工作記憶,能幫助學生暫存較多的資訊,對於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也有較大的幫助,工作記憶不好的學生,對學校的效果會有明顯的降低。
抑制控制:
相信你一定聽過一個有知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員還小朋友一塊棉花糖,並跟他說,你只要忍耐住不吃掉,過一段時間回來後,我會再給你另一個棉花糖,然而一部分的小朋友吃掉了棉花糖,另一部分則相反,在後續追蹤這些小朋友的發展,發現忍住沒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發展都比較好,當然實驗室結論是否合理還有很多討論空間,但這就是抑制控制的功能,克制慾望抵抗立即滿足的能力,延遲享樂,這個能力有多重要?身邊有沒有這種朋友?明明收入不多,都已經負債了,但只要賺到錢就想花掉,想要的東西,能刷卡就直接刷卡購買,又或者不想讀書的學生,但明天就要期末考,他必須抑制自己玩樂的慾望去念書。
認知彈性:
是大腦轉換思維的能力,在沙漠中只剩下半瓶水的故事,你是否有映像呢?一位說糟糕只剩下半瓶水、另一位卻說太好了還有半瓶水,這就是認知彈性的能力,認知彈性好的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較強,認知彈性差的人,做人處事都較死板。
那執行功能要怎麼訓練呢?
前幾篇提到的文獻,Chorphaka Damrongthai(2021)等人發表一篇在Nature的文章中,提到中等強度對大腦的反映,這邊我們稍微詳細的來講一下這篇文獻,內文主要做的研究是單一次跑步有氧運動,對大腦的影響,一次10分鐘中等強度的跑步運動後, 跑步時頭部上下的震動會引起前額葉皮質中血清素受體的內化,從而改善情緒和抑制控制功能 ,在跑步過後對執行功能,對覺醒水平與愉悅程度都有明顯的提升。
然而這還不夠,根據一份研究報告,台灣國中三年級的學生,體適能成績維持在25%的時間越長,基測成績越好,研究結果關係密切的學科依序為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撇除較極端的體育班,運動能力幾乎可以與學業成績畫上等號,也就是說,運動與大腦的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那甚麼樣的運動最能刺激大腦發展呢?答案是高認知的運動!
"引導塑性促進理論"該理論認為整合運動與認知刺激的活動比單獨運動或單獨認知訓練來的有效, (Kraft,2012:Fissler et all.,2013) 運動可以促進神經生理的可塑性機制,而認知刺激則是引導神經可塑性在哪進行,將認知刺激與運動結合會達到最好的效果。
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 "原來大腦可以這樣練"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