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犯了個毛病,叫做「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一直是挺認真的人,雖然資質普通,但過去靠著積極努力,在求學和職涯上還算一帆風順。碩士論文拿到Distinction(傑出獎),雖然畢業時遇到金融海嘯的餘波,進入職場的面試還是百發百中,待過小公司,也陸續進入外商和大公司上班。領著豐沃薪水的上班族生活,對文組畢業的我來說,算是傳統價值觀的人生勝利組吧?
直到辭職搬至英國、有了寶寶後,看到身邊有許多優秀且努力的創業楷模,我常常想著自己可以做什麼,腦袋裡轉著各種點子。希望能靠著過去的經驗「在家工作或創業」,但心裡的懷疑一點一滴冒出,撕掉外在標籤後,我還擁有什麼呢?我的能力好到足以支撐成為一個事業嗎?
會不會,過去的我只是幸運而已?其實根本不夠格擁有這些?
會不會,曾經有的那些優勢已經悄然離去,只要開始行動,就會被人發現我的貧乏?
我,像是個加滿油的跑車,卻沒有勇氣踏出停車棚。
總歸一句,我怕失敗!即便聽過看過多少死而後生的例子,仍跟許多人一樣,我怕失敗會打擊信心,無法勇敢前進。
這裏並不是要講我的故事,而是想說明這種心態十分常見。有高達七成的人在人生當中都會遇到同樣的心理狀態—Imposter Syndrome(冒名頂替症,更多人稱冒牌者症候群)。
第一次見到這個詞是在「挺身而進」這本書,本書作者 -- 臉書營運長 雪柔 提到有許多女性(但不限女性)都有這樣的心理現象。「症狀」是不斷懷疑自己,覺得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只是運氣好,隨時都有被「揭發」的可能。
這樣的自我貶抑,除了影響著生活中每個小決定,也將逐步瓦解信心,讓恐懼佔據生活,讓你害怕更多改變。也因此不願意嘗試新事物,固守在自我的舒適圈當中。
檢視你是否有冒牌者症候群
我們如何得知自己陷於當中呢?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冒牌者症候群的人常常有以下的想法:
1. 害怕失敗:
總覺得自己哪邊會出錯,即便已經準備周全或獲得讚賞,還是把眼光關注在可能會錯誤的細節。
2. 不夠格:
內心對於所接獲的任務或職位,覺得無法勝任,因此焦慮不安
3. 一切只是運氣好:
所有的成就都是運氣好,不是自己能力強(這根本是許多台灣人的口頭禪),如果下次沒有這種運氣怎麼辦呢?
另外,冒牌者症候群的人通常會格外努力,藉以掩飾自己的不足。但獲得成就或認可後,又覺得是因為這次額外努力及運氣好,而並非自己真正實力。
如何戰勝心魔
發現這個問題是解決的第一步,就有機會與他正面對抗,以下整理幾個劉軒心理學堂的實用建議:
1. 覺察問題:
我,就是有冒牌者症候群,更「美妙」的是 多數人都有,自己內心掙扎的小劇場其實不孤單,既然大家都冒牌,就沒那麼可怕了。
2. 過程重於結果:
專注在過程,而非結果。無論如何,只要努力過,都能在過程中學到什麼。失去的時間或金錢,就彷彿為一堂課程繳學費,這是必經過程而非檢定測驗。
3. 幫助新人:
我通常習慣會把眼光放在比我強、或厲害很多的人身上,這的確是一個驅動力,但在心情低落時卻是種打擊跟焦慮(內心OS:看看人家這麼傑出這麼努力,我還看不到車尾燈)。
建議交友圈中除了要有「前輩」外,最好有些你可以幫助的「後進」。除了能提攜他人,也有機會檢視自己的成長,肯定並相信自己。
4. 小目標取代大目標:
最後一個是我覺得頗實際的策略,如果始終無法跨出大目標那步,那就把它拆解成幾個小目標。只要方向正確,你還是一點一滴的前進。當你往前走的時候,就不知不覺上路了。
冒牌者症候群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但若讓它掌管了你,會越加的缺乏自信,並形成惡性循環。我們只是需要多相信自己一些,並著眼於大方向而非每個細節。有意識的覺醒、調整心緒,朝向「覺得自己很好」的正向循環。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按個喜歡及追蹤我,未來我才能在方格子發佈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