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嚴重嗎?」那些被小事引爆的焦慮成因
方格精選

「有那麼嚴重嗎?」那些被小事引爆的焦慮成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事情有那麼嚴重嗎?」

這句話聽起來超機車,完全想揍爆說話的人,告訴他:「對,你他__就是這麼嚴重!」

但冷靜下來後,仔細想想波及到的生活範圍,事件本身的影響性有這麼高嗎?還是,它引發生活中其它事情的情緒,使得很多事情的情緒疊在一起,讓你覺得這件事情好像很嚴重?

舉自己的例子,身為敏感度爆表的玻璃心一族,總是能夠散播焦慮散播愛(?)。

前陣子我換了手機,從三星S6換到蘋果IPhone8+,從Android換到IOS,預期中的陣痛期就不多說了。重點是,換新手機後,因為某些技術性的問題讓我兩天內都無法從手機接收訊息!第一天超級崩潰,從中午吃飯就擔心「如果有人私訊我,一直沒回覆很沒禮貌。」、「如果是超級重要的事情,沒收到不就錯過了?」、「如果手機一直修不好,就要花兩倍的錢再買一支(怒)!」

然後變成以下的內在獨白:「為什麼我當初不買另外一支?」、「我在想什麼?為了一點點方便換來這麼多不開心!」、「每一件事情都是這樣,我都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了!」

愧疚、擔心、失落,轉移到生氣的自我責備,種種的情緒源自於停止不了的焦慮,也把事情想得好像很嚴重,甚至擴延到其它不相干事件的負向思考。這時,可以問問自己:

「事情最嚴重會怎麼樣?」

第一天晚上我還不爽到半夜不想睡。第二天,起床認真思考後,發現對邊緣人生活幾乎沒有影響。重要的事情都已連繫好,真的有事情就會打電話來了,不重要的訊息慢回也沒關係,軟體問題也沒有嚴重到再多買一支。只是平常拿著手機時間太長,它變成一種「習慣」,而我們在「失去習慣」的生活中變得陌生,也就容易坐立難安。

老實說,事後寫這篇文章回想嚴重性時,還真的想不起為何這麼焦慮,但當下還是經歷這種情緒一陣子,而事情真的如同想像中的平穩後,才會安心不少。

失去習慣的背後,若用心理諮商的角度深入探討,可再分為下列三個原因:

一、事件災難化:焦慮時,讓我們沒辦法冷靜思考,只會覺得好像很嚴重。當失去了理性,只剩下情緒在作祟,則容易陷入徬徨的迷霧中。因此你要做的是「去災難化」,也就是上述詢問的方式:「若將事件直接發展到極端,那會發生什麼事?」大多時候,什麼事也不會發生。即便有所影響,也都能找到暫時替代方案。

二、勾起過去經驗:訊息遺漏可能連結到忘記他人說過的話,導致差點被老闆解聘、伴侶間的紀念日衝突、和朋友間重要的承諾。這部分和潛意識更有關係,像是創傷經驗的重現,也會連結到災難化思考。若有必要,可尋找心理師整理這些回憶,撫平當初的驚嚇,將傷口好好的縫合鋪藥。

三、心理負擔的累積:最近是否壓力不小?生活不順心的時刻較多?手頭上還有大大小小的事件要處理?這些未必會形成「負面情緒」,但它們都是一種「心理負擔」。當負擔過重時,就容易引發負面情緒。一旦發生預料之外的事情,心想「怎麼又多了一件麻煩事要處理!」你會變得煩躁、鬱悶。這時,你需要重新檢視內外在事件的處理順序,刪減不必要的繁雜瑣事,讓生活簡單些。

事件永遠不會只是單一事件,因為我們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思考與想像,使得眼前的事件出現個體間差異甚大的觀點。我們需要做的、或說心理諮商中做的,是去釐清這些觀點如何出現、如何影響、與如何處理。

順一順生活的柔毛,回歸內在的平靜踏實。

更多文章,歡迎至臉書專頁: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avatar-img
莊博安的沙龍
134會員
3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莊博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是個休息時會有愧疚感的人嗎? 「鬧鐘規劃法」是我自己常用、也是在諮商過程中與個案討論後,經常實際討論應用的方法,讓自己休息時減少愧疚感,也較能夠真正的放鬆。
「記得呼吸。」這句話是年初我給自己的期許。 對於事情越來越多,壓力與焦慮指數容易飆高,我們經常,忘記了慢下來的必要性。
若你也是常搭火車通勤的人,對於發生在身旁的事件,可能很難不去連結到負面的想法。當下或許是極為震驚的,而對於未來是極為焦慮的。因為意外的不可控制、不可預測性,讓原本以為安全的事物瞬間成為恐懼的來源。
真正從心理學出發,以大量愛情與人格理論為基礎,再透過演算法配對,幫你挑選出適合自己的人!整體來說,這是一個滿有趣的交友軟體,它的設定是以認真交往為前提,所以會花一些時間在填寫測驗、基本資料與數據媒合(也就是5%不會天天出現),但相對在上面遇到的人真的比較聊得來。
種種焦慮,讓你把事情越想越嚴重,並做出相對應的行為緩解焦慮,而每一次想到不好的事情又再做出更多緩解焦慮的行為,藉此得到放鬆感,這是強迫症的初始循環,若沒有早期發現壓力源及探索改善的方式,漸漸地,容易導致情況惡化,成為嚴重的強迫症。
我們今天文化與政治的危機,並不是由於有太多的個人主義,而是由於我們所以為是個人主義的,已成為一個空殼。唯有在一個社會中,當個人──他的生長與幸福──是文化的目標;個人不必屈服外在的權威,也不必受外在權威的利用;以及,他的良知和理想是真正屬於他的。唯有在這樣的一個民主社會中,自由才會真正地實現。
你是個休息時會有愧疚感的人嗎? 「鬧鐘規劃法」是我自己常用、也是在諮商過程中與個案討論後,經常實際討論應用的方法,讓自己休息時減少愧疚感,也較能夠真正的放鬆。
「記得呼吸。」這句話是年初我給自己的期許。 對於事情越來越多,壓力與焦慮指數容易飆高,我們經常,忘記了慢下來的必要性。
若你也是常搭火車通勤的人,對於發生在身旁的事件,可能很難不去連結到負面的想法。當下或許是極為震驚的,而對於未來是極為焦慮的。因為意外的不可控制、不可預測性,讓原本以為安全的事物瞬間成為恐懼的來源。
真正從心理學出發,以大量愛情與人格理論為基礎,再透過演算法配對,幫你挑選出適合自己的人!整體來說,這是一個滿有趣的交友軟體,它的設定是以認真交往為前提,所以會花一些時間在填寫測驗、基本資料與數據媒合(也就是5%不會天天出現),但相對在上面遇到的人真的比較聊得來。
種種焦慮,讓你把事情越想越嚴重,並做出相對應的行為緩解焦慮,而每一次想到不好的事情又再做出更多緩解焦慮的行為,藉此得到放鬆感,這是強迫症的初始循環,若沒有早期發現壓力源及探索改善的方式,漸漸地,容易導致情況惡化,成為嚴重的強迫症。
我們今天文化與政治的危機,並不是由於有太多的個人主義,而是由於我們所以為是個人主義的,已成為一個空殼。唯有在一個社會中,當個人──他的生長與幸福──是文化的目標;個人不必屈服外在的權威,也不必受外在權威的利用;以及,他的良知和理想是真正屬於他的。唯有在這樣的一個民主社會中,自由才會真正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