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遇到人生重大挫折或疾病時,憂鬱的情緒會隨之而來,甚至加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習慣或對事物可以預測的控制感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舉例而言,在7-11超商前,垃圾車每天晚上7點到,我只要在這時間點回到家,提垃圾就可以。不需要煩惱哪裡有垃圾車或什麼時候才能倒垃圾,這樣的安定感或大腦自動化思考,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規劃未來。而當人生遇到重大挫折或疾病時,第一個打破的就是習慣,或更精準地說,需要改變習慣。那考考大家「安全感」的反義詞是什麼?應該很容易回答,「不安(全感)或恐懼」。當我們面對恐懼和不安時,若能及時找到策略或從他人互動中獲得安撫,則能消除大部分的恐懼和不安。但假若面對的是遙遙無期或未知的結果,不僅放大不安和恐懼的情緒,衍生出焦慮,再經過以下四個階段,走向憂鬱是可預見的。因此,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在於分享自身的經驗,告訴跟我有類似況病況的讀者、家人及社會大眾,我們怎樣攜手走過人生的考驗。以下是作者被醫生貼上「公主病」標籤後,經歷的階段(前三個階段是Aaron Temkin Beck對憂鬱症的成因所提出的理論,第四階段是李松蔚老師的論述):

一、對負面訊息的關注和放大

當被診斷為「公主病」的時候,疾病標籤的可怕在於「特別關注負面關鍵詞並放大檢視」,例如:「壽命縮短、肢體變形、沒有根治的可能性」等關鍵詞,以及大腦就像電視台24小時不間斷播報疾病相關的負面報導,其在大腦的地位,就像螃蟹橫行在無人的單行道,無所畏懼。我根本沒有辦法不想,不信的話試試看!請聽我的指令,請看一下白熊的圖片,以及請你不要想白熊、不要想白熊、千萬不要想白熊。各位剛剛腦中確實在想白熊吧!越是壓抑越是容易想得更多,每每想到每每掉淚,是宣洩情緒必經的過程。

二、我覺得自己很糟糕

面對人生重大的挫折與疾病時,多數的我們常常會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為什麼會是我?」因為特殊教育的專業背景,我清楚知道這個問題永遠無解。以及會有「病名」的出現,就表示會出現在「人」身上。我是人,會出現在我身上是可理解的事情。然而,即使能跳過「為什麼是我」的問題,仍會出現「我覺得自己很糟糕」的念頭,因為在這個階段所有的習慣幾乎都需要改變和重新適應,以及還沒有辦法真正接納現在的自己。舉例而言,腦中不斷地浮現自責的話語和片段,像是「我讓家人擔心、我對家庭沒有任何實質的貢獻,還拖累、我太沒有用、我是負擔、爸媽這麼好,不應該面對這樣的情況」等片段,不斷地在腦海中跑步。這導致過多的自責和內疚,讓我無法面對不完美的自己,甚至憎恨自己的狀態,每天的情緒總在起起伏伏中度過。

三、看不到未來

經歷兩個階段以後,曾試著激勵自己,改變現況,比如「努力地改變生活作息、調整飲食和運動」。剛開始似乎有看到成效,便更努力地做。直到醫生第一次用生氣地口吻跟我說:「為什麼指數又升高了?是不是你又做了什麼?熬夜或沒有吃藥。」我並沒有當場哭,但情緒確實崩潰,那是第一次茫然地騎著摩托車到海邊。但還是告訴自己,不要放棄,還有希望。因此,更努力地調整生活作息和心態,再帶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看檢查報告,醫生仍生氣地跟我說:「為什麼指數沒有降?你做了什麼?」當時的我帶著焦慮的心情,努力四、五個月,能做的都做了,卻被醫生這樣說。失敗再失敗,努力不管用,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這一次則是邊哭邊騎車,世界四分五裂,沒希望了,因為怎麼努力都沒用。想要的,做不到,還成為家人的負擔,那還要活著嗎?這次崩潰是我第一次寫遺書,邊哭邊寫,卻意外發現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以及事情沒有想像中那麼糟。

四、重複階段並加入自我驗證環節

以為這樣的絕望結束了嗎?並沒有,沒有最絕望,只有更絕望。當每個階段輪流上演,以及劇情不斷地加重自責和內疚時,我們會擷取特定的負面話語,像是「我沒有用、我是家人沉重的負擔」等內容,讓它就像高鐵車廂的跑馬燈不斷地重複。然後,就會進入「自我驗證」這個很難逃脫的循環中。它主要分成「假設先行、證據剪裁、執意行動、化解反例」四個步驟。以「我是家人沉重的負擔」為例,假設先行就是我們對特定的人事物已有一個初步堅定的立場,即「我是負擔」;第二步是大腦會開始剪裁成長過程中符合「我是負擔」的負面片段,像是「媽媽汗流浹背地辛苦的工作就是為了養我、爸爸必須要值班因為要養我、如果我能功成名就是不是他們就不用這麼累」等話語;第三步驟執意行動是,當回家時,總自我解讀「爸媽的眼神總帶著擔憂和疲累、以前我能做的工作,爸媽都要自己做」,這些都印證「我是家人沉重負擔」的這件事情。第四步的化解反例,「看到爸媽開心來載我回家,卻擅自解讀為他們都在強顏歡笑、看到爸媽開心準備這麼那麼多食物,扭曲地想他們養我都是不得已的結果」。「有我,現在他們不開心,還要活著嗎?」這樣自導自演的劇場,與現實嚴重悖離,自己卻深深相信是真的。由此可知,大腦被挾持時,太會扭曲事實或創造假新聞。題外話,事後發現在這階段有件事蠻神奇的,那就是許多早已塵封的記憶和回憶,在當時卻能栩栩人生、活靈活現。

面對無預期的人生打擊時,不要害怕,環境支持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或許可以切斷這個循環,讓我們盡量不要走到第四階段。只是殘酷的現實是,當時個體周遭的親友和個體本身都忙著消化訊息和療傷,很難及時給予環境的支持(這是作者寫這篇文章,希望提醒大家及時向外求助,最好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以作者為例,歷經這些階段時,多虧家人很好地接住我,及時的救援,才阻斷這個無限循環。對應上述的四個階段,以下說明每個階段可能需要的支持,以及這當然會因人而異:

(一)對負面訊息關注和放大時,給予正向訊息。正常的情況下,個體會反駁或聽不進去,因為大腦已經被「不安和恐懼」佔領,可能需要反覆給予正向的訊息,或等個體恢復理性的時候。比如「家人告訴我:『事情沒有那麼糟,現在有藥可以控制;而且醫藥發達,說不定以後只要打一針就可以緩解。』」但要注意一件事情,若個體對於病名或相關資訊正處於排斥的狀態,請不要灌輸正向訊息,因為給予正向訊息的目的在於,對個體有幫助,不是加深不安感。

(二)我覺得自己很糟糕時,給予正向的鼓勵。家人跟我說:「你很棒!你目前的努力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目標。你不是負擔,家人間的承擔是很正常的事情。或一個人的存在,不是活著就是最棒的價值嗎?只看他有沒有錢嗎?」

(三)在看不到未來時,給予安全感和面對未來的信心。家人跟我說:「不要怕,我們永遠都在,你不是一個人,不是期待的工具,你就是你。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跟疾病和平共處,不要擔心。」

(四)即使切斷重複階段和自我驗證的環節,不安和恐懼仍會時不時占據個體的情緒,請給予對方一個「自主、安全、可控制」的環境。常常遇到的情況是「跟對方說要堅強,以前我的狀況比你還糟,還不是過來了、你幹嘛這樣想,不要這樣想、出去運動」等建議。這樣的話語,毫不客氣地說:「我們是在滿足自己面對他人困境束手無策的需求,而不是給予對方所需要的。」或許他只想要安靜,那就靜靜地陪伴;或許他想要傾訴,那就給予正向的回饋;或許這只是他對抗環境的方式(因為情緒無法對外,只能對內折磨自己),給予彈性調整的空間。另外,跟對方互動時請不要只問疾病「疾病只是人的一個特質」,就像「戴眼鏡」,我們不會一直問對方戴眼鏡如何?我們的生活中有「食衣住行娛樂」,可以問他「最近喜歡看什麼?聽什麼?吃什麼?做什麼?」等日常問題。我們先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再來才是我們有什麼特質。

不要害怕,即使走到第四階段;不要害怕,即使沒有環境的支持;不要害怕,因為辦法永遠都比問題多。現在我們有先進的醫療技術可以幫助我們。但對於醫療服務必須抱持正向態度,即「醫生是幫助我們解決麻煩,而不是找我們麻煩」。若能迅速地診斷和對症下藥是一種幸福,因為知道緩解的治療方案;若沒有辦法診斷,雖意味著痛苦無法在短時間內解除和需要更多的檢查,但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慢慢學習傾聽自己身體和心裡的聲音。如果可以,當發現自己處於反覆自責和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時候,請尋求適時且安全的協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但我們常常只看到他們光鮮的外表。求助不等於懦弱,相反地,這才是聰明的選擇。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原文發表於2023年9月3號】


偶然間聽到類似的狀況,而補充;兩段經歷相似的四個階段。(即作者自身經驗及「被傷害了,如果不能怪罪要如何原諒?」置頂的音頻中,在12分49秒提及的「無意識的自我破壞」迴圈。分析如下:(1)極度擔心「親密關係不佳/公主病」而沒有安全感,因而容易過度關注負面訊息並放大;(2)可能因為不知道怎麼歸因,就籠統地歸咎在自己身上,例如:我覺得會出現分手或疾病的主因是,自己不夠好或很糟糕;(3)可能藉由測試或主觀地剪裁證據,比如「對方因為受不了而遠離自己」或「他們很辛苦」,以證明自己確實很糟糕,或我的確是個負擔;(4)可又想證明「自己沒那麼糟」,而匆忙地或隨便抓住一根稻草,像是「投入另一段關係或孤注一擲地想闖出一片天」。在自己沒有任何調整和焦慮不安的狀態下,有極高的比例會出現「病急亂投醫」的情況,讓局勢更加惡化而把自己推向極端思想。


目前「公主病」多是「醫生說」或「預防疾病說」,而沒有診斷後的「相處說」。作者以病患的身分和特殊教育專業的角度,分享治療過程的點滴和因應策略。雖然沒有辦法適用所有情況,但希望給大家另一種思考方向,讓我們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即使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不代表可以馬上進入狀況。用藥以後,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有顯著的變化。剛開始用藥的時候,藥物的作用幾乎讓我處於昏昏沈沈的狀態,並早早就寢。不僅如此,吃藥以後,自己彷彿有厭食症,因為原本習慣或喜歡吃的食物,都不想吃。加上每天的用藥,都在提醒自己,「你跟以前不同,很大的不同」,真的很
為什麼能在兩個禮拜內接受具衝擊性的疾病標籤?電視劇明明都極具張力地表演:「為什麼是我?老天爺啊!我到底做錯了什麼,要這樣對我?」或搜尋關鍵詞「身心障礙兒童家長心理調適歷程」,似乎都需要經過長時間沉澱。這不是偶然,需要運氣和學習,當時支撐自己的有五個重要因素: 一、家人的體諒與陪伴,例如:在確診後情緒
以特殊教育專業的角度(與「快狠準」的工作思維不同,等於「換個腦袋」)看待「親身體驗」疾病後生活的大小事,遂將系列主題定名為「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每篇文章都有笑有淚,並結合實務與理論,讓我們一起換個腦袋吧!
即使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不代表可以馬上進入狀況。用藥以後,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有顯著的變化。剛開始用藥的時候,藥物的作用幾乎讓我處於昏昏沈沈的狀態,並早早就寢。不僅如此,吃藥以後,自己彷彿有厭食症,因為原本習慣或喜歡吃的食物,都不想吃。加上每天的用藥,都在提醒自己,「你跟以前不同,很大的不同」,真的很
為什麼能在兩個禮拜內接受具衝擊性的疾病標籤?電視劇明明都極具張力地表演:「為什麼是我?老天爺啊!我到底做錯了什麼,要這樣對我?」或搜尋關鍵詞「身心障礙兒童家長心理調適歷程」,似乎都需要經過長時間沉澱。這不是偶然,需要運氣和學習,當時支撐自己的有五個重要因素: 一、家人的體諒與陪伴,例如:在確診後情緒
以特殊教育專業的角度(與「快狠準」的工作思維不同,等於「換個腦袋」)看待「親身體驗」疾病後生活的大小事,遂將系列主題定名為「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每篇文章都有笑有淚,並結合實務與理論,讓我們一起換個腦袋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Thumbnail
學會適當的情緒管理不僅有助於應對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戰,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尋求幫助。這篇文章將分享一個人在壓力下的情緒轉變以及學會尋求心理諮商的過程。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明白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面對壓力和情緒困擾。
Thumbnail
雖然被身心科醫生診斷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我的病程裡時常會出現多樣化的症狀和情緒。今天想講的是,焦慮,是與憂鬱的低谷不同,另一種感受和症狀。而我的焦慮最終告訴我,原來他來自「我無法活在框架、我無法符合標準」的恐懼和不安。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焦慮」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從孩子到大人,從社會各個不同領域跟階層,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焦慮 我跟家裡老大都是很容易焦慮的性格,想到有事還沒做會焦慮,事情做完了也會焦慮😖 除了對於事情的焦慮感以外,更多的是對人生的焦慮 很多時候在人生的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好像GPS有點失控
Thumbnail
在過去的生命中,經歷過無數大大小小的負向經驗,也碰過無數多的壓力與挫折。這篇文章探討了當朋友或家人說你有憂鬱症時可能帶給你的感受,以及面對這種情況時的心理治療所尋求協助的重要性。
Thumbnail
因為疫情,現在國際情勢緊張,加上天氣燠熱難耐,經常一個不小心就行事衝動,更遑論有些人本身就身心問題⋯⋯比方說憂鬱症。 這大概是我最理解也距離最遙遠的病症了(老玄是樂觀過頭的ADHD),其實從小到大沒少遇過憂鬱症患者,有先天型跟後天型等等,如果在條件許可,養寵物其實的可以有效撫慰並改善憂鬱症患者的身
Thumbnail
很多心理學家在面對憂鬱症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找醫生拿藥,不過我最近也接觸到不少小貓們,有些是年紀太小、有些是經濟能力不好,沒辦法負擔心理諮詢或其他各種原因不想面對陌生人,他們來詢問我有沒有什麼別的方式面對創傷,更多人直接問我,到底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第一次發現自己好像真的有什麼問題,大概已經是不知道多少年前了。 當時我的工作非常高壓,沒能達成父母的期待也讓我感覺即使回家也只會得到滿滿的罪惡感以及疲憊,所以我經常性地在下班後在外流連,逛街、看書、加班,就是要到睡前才不情願地回家然後洗了澡就躺下,第二天繼續重複這個行程。 為什麼會突然覺得出了問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Thumbnail
學會適當的情緒管理不僅有助於應對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戰,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尋求幫助。這篇文章將分享一個人在壓力下的情緒轉變以及學會尋求心理諮商的過程。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明白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面對壓力和情緒困擾。
Thumbnail
雖然被身心科醫生診斷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我的病程裡時常會出現多樣化的症狀和情緒。今天想講的是,焦慮,是與憂鬱的低谷不同,另一種感受和症狀。而我的焦慮最終告訴我,原來他來自「我無法活在框架、我無法符合標準」的恐懼和不安。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焦慮」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從孩子到大人,從社會各個不同領域跟階層,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焦慮 我跟家裡老大都是很容易焦慮的性格,想到有事還沒做會焦慮,事情做完了也會焦慮😖 除了對於事情的焦慮感以外,更多的是對人生的焦慮 很多時候在人生的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好像GPS有點失控
Thumbnail
在過去的生命中,經歷過無數大大小小的負向經驗,也碰過無數多的壓力與挫折。這篇文章探討了當朋友或家人說你有憂鬱症時可能帶給你的感受,以及面對這種情況時的心理治療所尋求協助的重要性。
Thumbnail
因為疫情,現在國際情勢緊張,加上天氣燠熱難耐,經常一個不小心就行事衝動,更遑論有些人本身就身心問題⋯⋯比方說憂鬱症。 這大概是我最理解也距離最遙遠的病症了(老玄是樂觀過頭的ADHD),其實從小到大沒少遇過憂鬱症患者,有先天型跟後天型等等,如果在條件許可,養寵物其實的可以有效撫慰並改善憂鬱症患者的身
Thumbnail
很多心理學家在面對憂鬱症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找醫生拿藥,不過我最近也接觸到不少小貓們,有些是年紀太小、有些是經濟能力不好,沒辦法負擔心理諮詢或其他各種原因不想面對陌生人,他們來詢問我有沒有什麼別的方式面對創傷,更多人直接問我,到底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第一次發現自己好像真的有什麼問題,大概已經是不知道多少年前了。 當時我的工作非常高壓,沒能達成父母的期待也讓我感覺即使回家也只會得到滿滿的罪惡感以及疲憊,所以我經常性地在下班後在外流連,逛街、看書、加班,就是要到睡前才不情願地回家然後洗了澡就躺下,第二天繼續重複這個行程。 為什麼會突然覺得出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