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他人之駕駛:台北橋與「摩托車瀑布」

2018/12/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台灣「獨步全球」的車種分流政策之下,幾乎所有較為長大、跨縣市的公路橋樑,都有機車專用道的設置,但在這當中,近年來在不知不覺中儼然成了國際級景點的橋樑,似乎只有連接台北市與新北三重的台北大橋。
這個景點的名字就叫做「機車瀑布」(バイクの滝)。每到通勤時間,像潮水一般不斷下橋的幾百幾千輛摩托車,在長鏡頭的望遠視窗底下,的確很有流體的意象。
與重陽橋、中興橋或忠孝橋等其他主要橋樑相比,台北橋在台北端的機車下橋引道相對較寬;還有前方路口人行道轉角上,有著有利的觀賞點,也是台北橋機車引道在每個上班日的早晨,吸引這些手持長鏡頭單眼相機的觀光客的原因之一。
身為一個無論是通勤或休閒,都重度倚賴摩托車的台灣人,在過去也曾經為此感到費解——幾百台、甚至上千台摩托車行駛的景象,在通勤時間中台灣都市的任何一個角落都不難見到,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嗎?
是的,這些遠道而來的外國觀光客——尤其又以日本觀光客居多——還真的覺得這景象異常壯觀,值得特地在平日的早晨交通尖峰時刻特地搭乘計程車或捷運到大橋頭站,然後選定好觀賞點等待一波波如潮水般席捲而來的摩托車。
這也跟許多日本旅行者、綜藝節目、新聞媒體的密集報導有關。每隔一兩年,就會有一組日本攝影團隊,特地在晴朗的上班時間帶著腳架器材前往台北橋頭,好拍攝這段一般會被分類在「國際趣聞」的畫面,而台北橋與神情冷漠、在高度時間與道路密集壓力下趕著通勤的騎士們也從不會令他們失望。所拍攝的影片,也都幾乎毫無例外地獲得了相當不錯的點擊率。
他們在現場以龐大的通勤機車流為背景拍攝紀念照,或是上網觀賞這些影片時的反應,其實在筆者眼中看來非常耐人尋味:
「放眼望去全都是速克達,幾乎看不到打檔車種,果然是因為摩托車是生活必需品,而不是休閒嗜好的原因嗎」
「如果我在這其中騎車,應該會覺得非常焦慮」
「幾百台摩托車同時一起行駛,居然不會發生事故,真是太了不起了」
「除了雙載之外,也有很多三貼的呢,這真的沒問題嗎」
「轉彎不打方向燈的人很多呢(笑)」
「台北不是已經有捷運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需要騎車呢」
「為什麼一輛汽車也看不見呢」
這些多半並無惡意的留言,多少也反映了這些「局外人」並不那麼理解台灣機車交通的某些黑暗面。每一個台北人都知道,在那個「瀑布」上一輛汽車也看不見,當然是因為那是機車專用道,而汽車只要直直地繼續往前開下橋就好,完全不會出現在站在延平北路口人行道上的這些外國觀光客與媒體攝影機的視野中。
他們也不會想到,在絕大多數寬度不及台北橋的各種「機車專用道」上,事故簡直是沒完沒了地發生著;在其他橋上,只要一兩輛機車擦撞倒地,就會堵死這些看似安全的專用道,把後續的幾百台機車困在橋上進退不得的車龍當中。
因為在他們的國家,機車就是汽車,用相同的速度形成車流、負擔同樣的義務、享有平等的路權。正因為在台灣沒有那種東西,只有歧視性的交通政策,所以才有了這麼一個壯觀的景象。
還有一類留言,也無意間指出了一些交通政策以外的不愉快事實:
「既然在台北市工作,為什麼還要住在隔了一條橋的遠方呢」
說這句話的人大概也不會想到,能夠在台北工作、就學,與能夠在台北居住,完全是不同次元的兩回事情。
他們特地來觀賞、為之讚嘆的,其實就是我們之痛苦。
假設,只是假設:如果有一天——這一天也許永遠不會來——那可笑的禁行機車政策被改變,由三重進城而不需要彎進延平北路或重慶北路的機車騎士,也能穩穩當當地繼續往前直到台北橋真正的引道終點下橋,那麼這些觀光客與攝影記者,或許會大失所望吧。
假如你也有外國友人想特地前來一探台北橋頭的交通奇觀,在帶路地陪之餘,不妨詳細解釋一下背後的根本原因。假如時間與技術允許,還可以騎(白牌)機車載著他跑一遍重陽大橋引道:那種彷彿乘坐在軌道四驅車上一般的緊張感,在地球上的任何其他地方,可是不容易有機會體驗的呢!
※本文於2018年12月22日發表於自由評論網《神楽坂週記》專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神楽坂 雯麗
神楽坂 雯麗
大叔身少女心的非專業Cosplay玩家,38歲台灣原生御宅,熱愛並致力收集電子遊戲軟硬體及文獻。曾經是部落客,現在以偽娘的身分在網路上活動。覺得世上再沒有比用可愛的外表一本正經地認真搞笑更有趣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