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之開落。
每次坐在攤車吧台,看著那低伏於溫油、如花瓣綻放的
肉圓(bah-uân),我就忍不住背誦起鄭愁予的〈錯誤〉:
肉圓可是相當浪漫的,誘引著台灣的囡仔(gín-á),大街小巷、天涯海角去追逐那皮一咬而開的快感。
多像拳擊手猛轉頭,用牙齒將領子一咬,將衣料拉得頎長緊繃之帥氣俐落。
童年的味覺組曲
徵逐的開始,都是從童年開始的。
嘉義平原漫長的午後,男孩的肚子總是會咕咕叫,饞蟲誘引,我騎著腳踏車,便往民雄街上、大士爺旁那曾有的飲食街而去,第一攤就是熱騰騰的肉圓,彼時猶壯年的阿堂師見面就問我:一粒?兩粒?
我喜歡一粒一粒來。
只見阿堂師用叉子挑出那浸於油鍋較久、近乎焦酥的老肉圓,在環狀的白鐵鍋緣一滑,濾掉油膩,滑入瓷碗,剪開薄皮,以竹籤敷上米漿,撥兩匙醬油,就端到我面前。
嗣後,於堆疊的湯碗塔上輕快捉出一枚,自長柄的湯勺長長長長汲出柴魚清湯,「khok」一聲,湯滿碗足。
我總是先咀嚼我比較不喜歡的皮,有米漿敷上散發淡淡的米香,味道雖淡,可搶先佔領了鼻腔成為味覺覺醒的前奏。將軟趴趴的皮吞食完,我便來叉豬肉小塊細細品嚐,那混融於油香、米漿、醬油的複調,是最豐美的主旋律。壓軸,以清湯解膩,柴魚香氣讓這一段肉圓組曲拉出清香之餘韻。
本來是單一段組曲,隨著男孩日漸成大,一餐要三粒才夠,甚至發狠大吃四粒,幾乎是交響曲的規模。
一府二鹿三踏查
等到男孩長成男人,穿起大鞋離開家鄉,往往被肉圓的味道牽絆著,無論到哪裡,都想要吃粒肉圓解愁。
如此從台灣的中腹吃下台灣尾北上台灣頭,還到東部去逐味,也就是,到任一地方,我都以肉圓GPS定位,往四方踏尋。
以舌尖來規摹全台肉圓地圖。
首先是台南,因其小吃之都的名號,先到府城探詢。離開嘉義才知道,這個世界的肉圓可以清蒸,
武廟與
孔廟皆老店真是文武雙全,
鄭成功廟附近那家也很有名,曾吃過
東門圓環旁的,但真正讓我領略小吃是種特技而無比讚嘆佩服的,是
保安宮旁邊那家。(恕我依府城例,不用店名而用廟宇定位)
府城保安宮的小吃,都在表演不可思議的美食特技:豬心冬粉、浮水魚羹、蝦仁飯、圓仔湯⋯⋯。
一府再來是二鹿,大學時我熱衷古蹟歷史,參加鹿港的文青營,才知道鹿港腔叫肉回(bah-huê),被導引來品嚐第一市場的
林家肉圓,順道認識了芋丸,後來還有水晶餃與硬如隕石的肉羹⋯⋯。
但之後我慣常開著車,到天后宮側那圍牆前的
肉圓攤,露天臨著馬路人群吃肉圓,這才是庶民的真滋味。
彰化哪家肉圓好吃?
三艋舺我只知道剝皮寮旁那間,但那是後話了。說到肉圓,彰化最出名,且分為好幾個系統。
彰化市中心那名聞遐邇的
阿璋吃過多次,
北門口總是緣慳一面,有次到扇形車庫偶遇
過溝仔肉圓王,排隊排好久,其份量極厚實極為滿足——但我對彰化市肉圓的了解極為淺薄,因總是被素食與爌肉飯擋路,一切的一切,請讀陳淑華的
《彰化小食記》。
但陳淑華沒有將整座彰化縣的肉圓寫入,尤其是北斗,那不規則的形狀像百慕達三角,讓味覺迷途於豬肉與筍塊的禁區。北斗大街有
肉圓生、
肉圓瑞、
肉圓火,家家我都吃過多次,最近吮食的是要再巷子內的
肉圓詹。
彰化肉圓哪家好吃?連彰化人都會掀起內戰。某次到員林高中演講,底下學生來自彰化各地,問哪家好吃?學生都說自己家旁邊的好吃,於是員林、鹿港、埤頭、彰化市的學生口水大噴發。
在爭戰的當頭,我聽聞到的鄉鎮名稱,可以組成一幅完整的大彰化地圖。
北境的新發現
為了愛情負笈北上,我的肉圓浪漫開拓了新疆域。
九份細小濕潤的老街有肉圓,小巧立正站好的樣子,掀開皮,內餡竟是紅色的,味道令人匪夷所思。後來跑去
新竹城隍廟,肉圓上頭蓋了道紅印,內餡也是紅色的,跑到基隆也是,台北市,北部地區大多是──後來才知曉那是紅糟,是紅麴釀造餘剩的糟粕,帶獨特的溫潤氣息可解膩──後來才知曉,培養紅麴的環境不能太燥熱,台灣要新竹以北才適合,可以釀造
老紅酒,紅糟可以做紅糟肉、紅糟鰻(現俗用紅燒兩字)。
北部肉圓之殊異除了顏色,內餡往往加筍絲,甚至有栗子,還有鵪鶉蛋!全然不同於我熟習的嘉義風香菇、彰化系筍塊、府城款蝦仁。
當然,北部的醬料也不一樣,我比較熟悉的基隆多用甜辣醬,基隆媽祖廟旁的
阿玲家肉圓醬料添加紅蘿蔔,
孝三路巷口那攤和魷魚羹相鄰,田寮河旁的
春美定要加點麵線羹,劉銘傳路口的名
白磚厝,要先去對面點白粉圓冰,此外還有
安樂市場、
南榮路⋯⋯。
但基隆的美食太洶湧,肉圓只是小溪流,真正的主流是米篩目和咖哩麵。
跟著肉圓流浪去
要吃遍全台灣的肉圓,是不可能的任務,且要冒著體重與健康失控的危險。我的獨漏極多,譬如台中海線的肉圓,有些是要跟著老闆低坐板凳就吃,聽說凌厲無比,我還沒吃過。(鄭順聰真是肉圓之恥)
吃肉圓不要刻意,隨性才有真滋味。就興之所至來到某處,聽聞這兒有好吃的肉圓,踏街鑽巷而去,這樣自在探詢且感受在地的氣息,才是肉圓那用皮將餡料包覆緩緩油炸清蒸的醞藉。
於是往南投山城,經過水里時去品嚐
董家肉圓,三家都是同個家族自己人,空氣清新,米漿竟是淡紫色,主料完食自行就著大茶壺加清湯,然後去二坪山來根枝仔冰,多麼清涼退火。
苗栗市也靠山區,
湯家大肉圓滿滿的竹筍與蔥花,因為皮韌份量大,還配備兩支叉子,舞雙劍般大殺八方。
宜蘭的肉圓攤較少,南方澳媽祖廟旁有
白皮肉圓,罄盡後上路蜿蜒過蘇花公路,直奔花蓮市鐵道旁,再來顆
蹦康肉圓。蹦康就是台語的
磅空(pōng-khang),其實是可愛的涵洞,非常輕簡的小店,除了肉圓,豬血湯很是清肺,還有紅茶喔!
我也曾奔往高雄旗山,以童話夢幻的老車站定位,走進側旁的道路,去尋覓煎肉圓,
榮記恐怕是全台唯一。話到此,有朋友說某處有水肉圓,是浸在湯裡頭的,我遙望
佳里,直淌口水。
追逐肉圓豈止浪漫,新發現自己會來。例如中部到處掛「台中肉圓」的名號,我吃過都覺得普通。直到有次到台中後火車站,看到
「台中肉員」四字,店面極為寬敞潔淨,顧客奔流不斷,心想這應該是正宗版的。我一落座來嚐,大為驚艷,立刻躍上我肉圓排行榜前五名。且此店兼賣清澈滑溜的冬粉湯,全台獨有。但奇怪的是,我座位周遭都沒有人,氣氛詭異,轉頭一看,身旁那位不是
中部某名人嗎!連他也如此之愛!
台式生活日常
饕客窮於追逐肉圓,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肉圓等於台式生活日常。
嘉義人早餐扒雞肉飯,彰化人啃爌肉飯,台南人牛肉湯虱目魚粥是真的,屏東人一早吃清蒸肉圓也是真的。有次我出差於屏東市過夜,大清早奮起鑽入市場,真的,屏東人正默默的吃肉圓,這一切都是真的。
北基隆廟口,南屏東民族,是台灣頭尾最美味的夜市。民族夜市可能是以唯一以肉圓舉頭旗的,一落座老闆問你要四粒、五粒?我問差別在哪?老闆幽默的說:五粒食較飽啦!
吃遍全台各地幾百家肉圓,我排行榜的首位,還是家鄉味、嘉義款的肉圓,皮軟軟米香淡淡的,肉餡純精肉以香菇點睛,抹上醬油與米漿雙重奏,勾連著我味覺與記憶的最深處。
嘉義市肉圓攤的路數很類似。北門一帶留存清朝的巷道,溫蕉厝地名特殊,有攤
燒肉圓,
北門口肉圓伴隨著檜木飄香至今,但順聰本格第一名,是向榮街的
嘉義肉圓,店裡頭的米袋堆得老高,在時間的背光處現磨漿現包餡,再滑入門口老攤車的老油鍋,只見有個老饕叫鄭順聰,興沖沖的就座,準備貪食這諸羅平原的渾圓美味,望著望著,心中不禁編織出浪漫的詩句:
《挩窗去弄險:大士爺厚火氣》網路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