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找工作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什麼都好;雖然有工作,總是一直做重覆的事,沒有工作樂趣只期待放假;講到工作就拖延症上身,拖到最後每件事都逼近死線累死自己;想要進步但是身邊沒有人可以問;不想一直在職場混但也不知道怎麼進步。
這本書的作者是華人地區最強說書人-樊登。怎麼說是最強說書人呢?在2013年就以收費制的「樊登讀書會」,在知識付費時代成為先行者。透過APP為大家每年講50本好書,目前累積400萬名付費、1000萬名總會員。
羅輯思維中樊登曾經來客串(
罗辑思维 174 樊登:联盟,雇主与员工的新型关系 ),我因此對他有一些印象。他在作者序裡提到:「真實的態度面對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你當下做的工作,就是你當下人生的全部。投入其中,認真地談話、寫字、思考、行動,這幾乎就是修行的全部。」
你覺得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嗎?
我認為工作真的是最好的修行。
我的職場生涯算是順利的,一開始做貿易業業務助理,再來轉戰半導體業做採購,接著轉進電商,什麼都做,一做十年還挑戰自己創業。
電商時期我剛開始接的產品線是百貨女裝跟包包,為了搞清楚要怎麼賣,什麼材質配什麼包包,什麼季節會配什麼配件。上班以外,假日下班都去逛百貨公司,還會研究雜誌、路人怎麼穿搭,文案怎麼寫才會賣,有時連做夢都在想文案怎麼寫。
當時電商是一個比較新的行業,老闆給我很大的空間去學習,才有後來的創業機會。但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高低起伏週期很短,沒有強大的心智很難渡過低潮期。所以如果一直低潮卡關,我會進行閱讀或學點別的技能來讓自己開心一點。
以下是我看完這本書,節錄我對書裡最有印象的三個重點和自我觀點,跟你一起分享:
【談人的分類】:
不可燃(阻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不可燃型的人:就是無論你怎樣勸說、激勵,都無法激起他工作熱情的人
可燃型的人:透過外部激勵,可以好好完成工作的人。
自然型的人:像火柴一樣一點就著,根本不需要外界激勵,每天都有很多新點子,時刻思考著怎樣把事情做得更好。
我們的教育往往強調,只要被動的完成就可以,正是這種模式,培養了我們被動型的心態。這種心態一旦形成,再想要將其轉化成自燃型的人就非常困難。
分享一下我觀察過的職場人大約分類,不可燃大約佔7成,可燃型大約佔2.5成,自燃型大約佔0.5成。
自燃型大部分是組織發起人或創辦人,而且的確是講個頭,他就可以把中間、後面的行動方案都講完。會遇到可燃型的人以剛出社會的人佔多數。
在不同情境與不同目的下會不會自燃也會有差別。
所以我覺得燃不燃應該是指對這件事有沒有熱情,也許你對這個領域沒有熱情,但是換一個領域有,就可以調整成可燃型。在人類行為裡總是動機為王。
【談改變】
找到亮點,制定關鍵行動,指明目標,這三點能夠有於指揮理性的騎象人。只有當騎象人找到一個準確的方向時,他才敢走,否則他就會退縮,什麼都不做。
這個部分我曾應用在推動公益計劃的執行。目標是提高組織社會形象,讓捐款人認識單位,在關鍵行動設定的是志工活動,亮點的部分是在認知思維的改變。這個改變的方程式讓組織成員提高回到社會連結的意願,也讓捐款人願意支持。
確實在沒有方向的時候,大象(感性)是無法控制的。
【談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作者反對一萬小時的訓練,其原因是會有三個誤導:
1.不能跟任何人承諾,只要一萬小時就會怎樣。不是所有的行業,做到一萬小時可以成為專家。
2.有時候有些事情,幾百個小時就足以拉開普通人的差距。
3.有時候就算超過一萬小時的練習,甚至做了一輩子,也成不了專家。
在工作中使用刻意練習的最佳方法,就是把每一次工作都視作一次訓練。
首先從專注開始,找到專業的人給我們回饋,最後不斷糾正。不斷挑戰舒適區。
我發現如果在一件事上保持有目標的刻意練習,進步的幅度與速度會變得很快,但是關鍵是不能偏離目標。聖經有一句話: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而每一次工作都當做一次訓練,就能夠快速進步。
讀完《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覺得好像一口氣讀了14本書的精華。像品嚐一頓美味的法國菜;從前菜到甜點,以職場為脈絡,一道道的端上來,供讀者品嚐。
書中談到東西方對工作抱持的看法差異,列出不同面向談職場的各種問題,例如個人新進職場如何自處?如何把工作做好?如何精進?如何管理團隊?如何開始創業?共分成五大章節。中間樊登也有分享他自己的看法,實在有趣。當我們把人生割裂成工作與生活時,就容易產生分別心,而作者提醒我們:真正的修行體現在每一天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