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 109 年,中國西漢漢武帝東征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四個郡,於該地統治約四百多年的時間。從此,漢字及漢文化開始大量輸入(不只是韓國語,包括日本語和越南語中保存一部分古漢語,也都是從中國漢朝時開始傳入)。
後來,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南北國時代(高句麗、新羅、百濟),北方高句麗的實力強大,成為中國隋唐兩朝頭痛問題。隋朝隋煬帝三次大規模攻伐高句麗,都以失敗告終,而間接導致自國滅亡。唐朝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最後慘敗而回。連連戰爭消耗了高句麗的實力,南方的新羅遂聯合中國唐朝先後滅掉百濟和高句麗,不久爆發朝鮮新羅與中國唐朝的戰爭,最後兩國互相妥協達成停戰協議,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此一時期,中國唐朝文化對於朝鮮,乃至周邊國家的影響是巨大且深遠的。
朝鮮,原本沒有文字書寫系統,新羅學者薛聰(韓國語:설총)創造了「吏讀」,一種漢語和韓語混合的書面語,字形採用漢字,文法仍然採取朝鮮語語言系統。直到 1910 年,日本吞併朝鮮之前,一直在朝鮮半島上使用。
到了 1443 年,李氏朝鮮王國第4代國王世宗大王李裪(韓國語:조선세종 이도)為了大力倡導朝鮮臣民的文學學習率及提高朝鮮平民的文化普及率,成立一個智庫,名為集賢殿,命令學者研究且編輯了《訓民正音》並發明了一套獨特且方便的拼音文字的書寫系統「諺文」,逐漸形成今天的韓國語。
雖然朝鮮創建了自己的文字系統,但是在朝鮮王國統治階層「兩班」中仍舊偏好使用漢字,在 20 世紀初期以前,漢字一直是韓國的官方文字,國家典籍都是使用漢字出版,而《訓民正音》的表音字母系統則是一直到 20 世紀才開始大量使用。
1912年,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朝鮮總督府公告《普通學校用諺文綴字法》,開始在學校課堂的課本、教科書上使用韓文。直到 1937 年為止,朝鮮語和日本語同屬必修語言。在日本軍國主義籠罩朝鮮半島以前,朝鮮總督府允許透過書堂(私塾)與通俗小說逐步普及韓文,以及讓韓文成為普通學校的必修語言。
1945 年,朝鮮民族獲得獨立以後,為了擺脫日本殖民及中國文化影響的烙印,進而廢除漢字的使用,而規定大街小巷都使用朝鮮諺文來標記、官方文字也只能使用朝鮮諺文來記事,在教育方面則是國小、國中課程不得教學漢字,到高中漢字才列為與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外國語的選修課程。
1948 年,在國內外民族主義的思潮之下,南北韓廢除漢字。南韓頒佈施行《諺文專用法》、推行「韓文專用化政策」。其法律規定:「韓國的政府公文須用韓文書寫,但必要時,得併用漢字。」
韓戰後,強調國家主體性,南北韓以「諺文」作為官方文字。對於漢字,北韓完全廢除之;南韓則爭論不休。
1962 年以後,南韓擴大「韓文專用化政策」的實施範圍,以致於從 1970 年到 1990 年代國小到高中課堂的課本、教科書上,只能看到韓文而已。
1990 年代以後,南韓國內陸續出現「在國際上,會被排除在使用漢字的亞洲圈之外」、「廢除漢字導致學力下降」等批評聲浪,於是,部分小學在校長的裁量下漢字教育得以重新恢復。
2011 年,南韓政府將漢字學習重新列入國小正式教育課程中,不過尚未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