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娛樂家》:選擇題學不到的思考

2019/04/0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什麼推薦你閱讀: 「帶給別人快樂是最高貴的藝術,」但我們不應該盲目地為了帶給一群人快樂,而損害另一群人的權益。

序:名為巴納姆的傳奇

燈光背後。電影資料畫面
你聽過一個心理學術語「巴納姆效應」嗎?雖然它正是傳記電影《大娛樂家》的主角泰勒 ・巴納姆(P. T. Barnum),但並非巴納姆的研究成果,而是另一名心理學家Paul Meehl為表敬意而命名。光一個相關名詞都可以這麼複雜,電影與真實的巴納姆也多有出入,為避免讀者困擾,以下主要評論電影而先不涉及真實歷史,在此先說明。
(以下有雷)
《大娛樂家》以愛與夢想為基調,敘述巴納姆自裁縫師的勞工階級,透過努力與商業技巧,成立大馬戲團「玲玲馬戲團」,後來甚至翻身成為美國傳奇秀場經紀人的故事。電影舞台聲光效果、表現極佳。然而,如同巴納姆太太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我還不夠盲目嗎?」絢爛的燈光背後,仍有許多細節值得被好好解構、認識,於是老師嘗試從「商業」及「公民素養」等不同觀點出發,提出對電影中的巴納姆正反兩種評論。

這正是你們久等的時刻!商業敏銳度與技巧

絢爛神迷的夜景,電影畫面
不得不說,巴納姆天生擁有商業的敏銳度!在被公司裁員的時候,他因為看見女兒玩弄燈箱時著迷的眼神,發覺人自然地會被奇異的事情所吸引;碰巧,他稍早才在街頭遇見「怪胎」 :一名面容特殊的男孩⋯⋯啊哈!不如來建一個怪奇博物館吧!他的第一個事業,就在這靈感中成立了。
那些我蒐集到的特殊物品,都能令你欣喜不已。The special things I compile, each one there to make you smile.——A Million Dreams
過程中,他的事業幾經軸轉(pivot,指事業因市場需求改變主要業務)。從博物館到馬戲團,確實是合乎商業邏輯的,但老師還是要吐槽一下:怎麼會沒有預先做過市場調查,就投入這麼大的經費包下一棟樓呢?但作為一個行銷專長的老闆,他操作議題的手腕也不一般:即便是壞消息也無妨,畢竟有討論熱度、就有曝光機會。面對資深劇評人的毒舌與居民的抗議,他順勢而為,推出「拿負評報紙看表演,享半價優惠」的活動,讓馬戲團翻身,成為家喻戶曉、遠近馳名的娛樂活動。
我們將要開創不同的人生道路!We're going to the other side——The other side.
馬戲團穩固後,他與上流社會的劇作家成為拍檔,想開拓高階市場。在覲見英國女王時,他遇見了「瑞典夜鶯」珍妮林德。有趣的是,巴納姆根本沒聽過她演唱,但由於他「需要」一個高階市場的商品,立即看準她極大的名氣,邀約她加入巡演。等到一切就位,他本人親自經營全美的巡迴演出,同時也沒捨棄低階市場,而是交給拍檔處理,以不同商品雙管齊下,搶攻高低階市場,拓展事業版圖。

作為一個商人,他無疑是成功的;然而,他的為人是否能作為我們的當代典範,卻令人存疑。

公民意識:為什麼政治正確的回答,不曾是真實人生的選項?

電影試圖以愛、夢想去安撫社會上的邊緣弱勢,但在沒有撫平主角歧視心態的情況下,反而更顯突兀而刺眼。馬戲團看似是一個包容異己的家庭,但從招募團員時,巴納姆一句「既然大家都笑你,為何不跟他們收取費用?」我們可以讀出他傷人的潛台詞:
其實我邀請你,不是認為你跟其他人平等、或試圖讓你跟他們一樣。反過來說,正因為你實在太怪異了,大家對你的怪異著迷,我可以拿來賺錢!
相較光鮮亮麗的巴納姆及白人男性事業夥伴,這群社會邊緣人因生理的特殊性、殘缺性被觀看,消費。這樣的劇團還能是「最高貴的藝術」嗎?
或許你會說我太敏感了、太過小題大作?就像巴納姆的名言:「帶給別人快樂是最高貴的藝術。」如果團員都能展現自我,不也是很好的一件事嗎?
我們不妨將時間拉回到你的課堂時光。
現在,你的木質課桌上有一張考卷:

選擇題,下列何者為適合的對話(共100分)
(A)對侏儒症的人說:你長得這麼矮,就來演拿破崙(歷史上著名的矮子)吧!
(B)對巨人症的人說:你改個口音,就能在馬戲團演出「愛爾蘭巨人」!
(C)對白化症患者說:你每次登台都要穿白色衣服,會讓你顯得更白!
(D)以上皆非。

你會選哪一個呢?而這些都是劇情發生的事。
但比起止步在政治正確的「言論」,我想進一步挖深思考:為什麼多數大眾能在考試得到滿分,卻很難在看完故事後下判斷?
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的思考?

會笑就不會恨了?笑話背後的信念很重要

我想,一者是「教育體制帶來的慣性」。教育教會我們「選出相較正確的答案」,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寫出全面且完整的申論題」。日常生活沒有單純的選擇題,比起選出相較「尊重、包容、友善」的答案,我們更需要親身經歷思考,宛如「申論」或「填空」的過程。
第二,面對巴納姆的歧視,同理心旺盛的我們多多少少會感到不舒服,卻很難指出問題在哪裡。我想,我們必須學會區分「行為表現」與「前提(信念)」,才能意識到關鍵點。
在活動「行銷靠北男:段子讓小編的膝蓋好起來」,知名脫口秀演員博恩以笑話文本的結構為例,說明人會發笑是因為「衝突」,由期待(Setup)與驚喜(Punchline)兩部分組成。然而,笑話往往會有「政治非常不正確」的梗,如何區分這個梗是「幽默」還是「搞笑」?我們要去了解創作者的「信念」(Premise)。
前設是文本背後的重要假設、支撐作者想傳達的概念
「笑話無法解決問題,只能呈現問題,」如此一來,創作者的動機就很重要了:是單純嘲弄、引人發笑?還是希望藉由這段笑話的傳播,讓大眾意識到社會的問題?這也呼應另一位講者張嘉玲說,好的段子除了可以帶領大家逃離或細細觀察日常生活,同時也潛藏著一個世界觀 , 一個創作者對世界的洞察。
我們可以説:行為上,巴納姆確實給了弱勢的族群被看見的機會。但同時我們也發覺,他行為背後的信念是「商業利益」,缺少良善的目標與正確的世界觀,無法作為我們的當代典範。
巴納姆與他的玲玲馬戲團,電影資料畫面

結語:正確的檢視過往,開展平權的未來

影評人波昂刺刺指出,「定調為驕傲怪胎秀的《大娛樂家》必須去略過(這些史實),驕傲的道路往往不容任何一點晦暗。」我想,編劇在寫作時自然是意識到《大娛樂家》背後的問題(改編時能保留多少帶有歧視的色彩?)否則不會以「這就是我」(This is me)這首強調「每個人擁有同等差異」的歌曲作為電影結尾,試圖抽換巴納姆行為背後的信念,讓他的行為符合當代思潮。(但說真的,效果很有限。)
真正的「巴納姆怪胎秀」發生在十九世紀,一個尚未擁有足夠平權意識的年代,在大銀幕上用愛與夢想稀釋歧視不過是「剛好而已」。我們可以認同「帶給別人快樂是最高貴的藝術」,但時至今日,我們也必須謹記,不應該盲目地為了帶給一群人快樂,而損害另一群人的權益。在歌舞與歡笑聲的背後,巴納姆的故事作為商業或公民意識的教材,都值得我們再三玩味與思考。鼓勵有興趣的讀者去細細了解巴納姆,美國馬戲團創始人的真實故事。
那麼,下篇評論見囉。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為這篇文章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歡迎追蹤我與專題,以收到影評刊出通知
★若有希望老師評論的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
★歡迎申請加入社團「老師的放映後討論室」一起討論電影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1會員
170內容數
我相信:「學習」才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只是你缺少好的「素材」、「管道」、以及「觀點」! 在【家安老師的娛樂評論室】,陪你一起從電影、商業閱讀、以及生活日常學習之前在教室裡沒搞懂的點點滴滴。 在放課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新知吧—— 同學,上課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