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關於生活-爸媽很愛妳,但還是難免重男輕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直都覺得爸媽很愛我,雖然我是個女生,在價值觀快速變革的世代,卻也難免發現無意中被性別給傷害,哪怕我們這一代已經自認男女平等,還是可以看到重男輕女的價值觀的潛在陰影。
爸媽很愛妳,但還是難免重男輕女

《關於我》

我家老爸早年喪妻,後來經過別人介紹認識我家老媽,其實我爸早就有了很三個小孩,我媽生不生可能對他無關緊要吧,但我媽還是生了三個。
身為我媽的長女,背負著揚眉吐氣的莫名壓力,還要幫忙照顧妹妹弟弟。從我媽口中的故事中得知,原本我家老爸不想要我媽再生第三個,但是驗出是男生後,便決定留了下來。
四十四歲又得一子,我爸應該非常開心,從小就看著我爸對我弟物質的無限滿足,對我當然也是,至今我都還記得我老爸以前開著美國車載我去劍湖山世界玩耍、小時候睡覺硬要「橫」著睡,把自己的腳放在老爸的肚子上。
年紀略長了之後才會感覺到重男輕女的顯著性,女生念不好書就是該死,男生念不好書沒關係,其實我還是不懂這個邏輯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偏偏這特別是我媽至今還在執行的邏輯。
「愛嗎?」
「愛。」
無庸置疑,從很多小事都可以感覺到他們的愛,像是每次回家都要妳拎著大包小包帶走、買一些菜市場牌但妳卻不想穿的衣服、一起去水果市場讓妳挑妳想吃的水果等等。
只是,很早就要我們放棄原本我們應有的(法律上得以繼承)老長輩的遺產,因為那是弟弟的。

《關於他人》

剛好都是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同事、朋友發生的事,有的是還沒生小孩便開始蒐集生男秘方、有的是懷了小孩確認是女孩子後,準備日後再生第二胎,看看是不是男生、而有的是覺得女生很辛苦,希望小孩是男生。
發現有著這樣想法的女性其實都是男女平等這一代的,仍是被重男輕女的價值觀給束縛著,包含著老公是獨子,所以要生男的(包含自己認為的和長輩要求的)、社會對女性較苛刻,所以要生男的,若說跟她們聊過後,她們其實都喜歡女生,因為傳宗接代、長輩要求、社會風氣等等,總有一個原因,一定要生男生。

《關於疑問(個人觀察與見解)》

父母的愛是有的,但過往重男輕女的觀念很深刻,那怕我們都已經是1980年後的大人,還是不少人被這些想法給綁的緊緊的。其實,外國女性結婚後也常換成夫姓,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重男輕女?真心的希望有一天社會會徹底接受男生、女生一樣好,而不再只是口號。而且,憑什麼在法律上的權利要讓給跟妳平等的人呢?
我是女生,我很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講述有關職場的法令議題以及處理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要那麼愛計較(其實後來發現常講這句話的人經常是[故意]去占別人便宜的人)
被教導的無助,或者學習來的無助,這是我在工作崗位這幾年來看到的東西,不知道是不是在我們台灣社會中才特別多,還是其他國家也是如此。(簡述一下,我的工作內容有部分是關於勞動法令的詢問或協助)
最近思考了一些關於自己、生活、工作、感情、人際、價值觀方面的事情,想起以及經驗過很多所謂[大人們]告訴或教導我們的事,有股深深的感觸,想寫下這一個又一個大人告訴我們的事情。
不要那麼愛計較(其實後來發現常講這句話的人經常是[故意]去占別人便宜的人)
被教導的無助,或者學習來的無助,這是我在工作崗位這幾年來看到的東西,不知道是不是在我們台灣社會中才特別多,還是其他國家也是如此。(簡述一下,我的工作內容有部分是關於勞動法令的詢問或協助)
最近思考了一些關於自己、生活、工作、感情、人際、價值觀方面的事情,想起以及經驗過很多所謂[大人們]告訴或教導我們的事,有股深深的感觸,想寫下這一個又一個大人告訴我們的事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今天療癒的主題是原生家庭:父親 母親如果是愛,那父親就是勇敢跟堅強。 我是女生,除了有女性的一面勢必也有男性的一面;反之我是男性,勢必除了男性陽剛的一面也必定有女性溫柔的一面。 不會因為生理性別就只有單單一個面向,就像太極裡,陰陽彼此是平衡的,男性面向便是陽剛,女性面向便是柔美。 所以父親在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如果爸媽沒讓你感受到真愛、或是在你的人生中做出惡劣的行為,請保持安全距離,對方太過分,直接失聯,不用管那些鄉愿、理盲者的情勒,他們不會為你的幸福負責。
Thumbnail
有女網友在網路討論區問大家:「老人重男輕女,現代少子化,身邊的夫妻大多想生女兒,大家覺得呢?」網友紛紛表示贊同。曾有研究調查顯示,有兩個女兒的家庭幸福指數最高,女兒天性較斯文,與父母情感關係較緊密,同性別也較能玩在一起,手足感情特別深。以下分析生女兒及兒子的優缺點,看看有沒有說到你的心坎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許多女性面對結婚以後的角色轉變,以及在家庭中忍耐與付出的境況。同時也提醒男性在家庭中應該更多照顧自己的妻子。
我可以,或者說,我能夠 好好地喜歡個男生嗎?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我的奶奶在我父親十歲的時候因病去世,對於她的了解我皆從父親和姑姑們的描述。因此我對她有一定的印象存在。    奶奶出生於富裕的家庭,但是在那個對於男性子嗣重視的年代,女性結婚後通常視為夫家中心。爺爺和奶奶因為媒妁之言而結婚,也是彼此的二婚。當時爺爺已經有五位孩子,這對奶奶而言是一項很大的挑戰,該如
二零一九,同婚公投那一年,阿爸在正式投票前知道了兩好三壞是什麼,他投了三好兩壞。我想和家人出櫃,是在我談了第二場與女孩子的戀愛之後,我這麼想,我想了千百種把這件事情說出來的方法,要當面講還是太困難了,三年後,我採取留一封信,接著,我離開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今天療癒的主題是原生家庭:父親 母親如果是愛,那父親就是勇敢跟堅強。 我是女生,除了有女性的一面勢必也有男性的一面;反之我是男性,勢必除了男性陽剛的一面也必定有女性溫柔的一面。 不會因為生理性別就只有單單一個面向,就像太極裡,陰陽彼此是平衡的,男性面向便是陽剛,女性面向便是柔美。 所以父親在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如果爸媽沒讓你感受到真愛、或是在你的人生中做出惡劣的行為,請保持安全距離,對方太過分,直接失聯,不用管那些鄉愿、理盲者的情勒,他們不會為你的幸福負責。
Thumbnail
有女網友在網路討論區問大家:「老人重男輕女,現代少子化,身邊的夫妻大多想生女兒,大家覺得呢?」網友紛紛表示贊同。曾有研究調查顯示,有兩個女兒的家庭幸福指數最高,女兒天性較斯文,與父母情感關係較緊密,同性別也較能玩在一起,手足感情特別深。以下分析生女兒及兒子的優缺點,看看有沒有說到你的心坎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許多女性面對結婚以後的角色轉變,以及在家庭中忍耐與付出的境況。同時也提醒男性在家庭中應該更多照顧自己的妻子。
我可以,或者說,我能夠 好好地喜歡個男生嗎?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我的奶奶在我父親十歲的時候因病去世,對於她的了解我皆從父親和姑姑們的描述。因此我對她有一定的印象存在。    奶奶出生於富裕的家庭,但是在那個對於男性子嗣重視的年代,女性結婚後通常視為夫家中心。爺爺和奶奶因為媒妁之言而結婚,也是彼此的二婚。當時爺爺已經有五位孩子,這對奶奶而言是一項很大的挑戰,該如
二零一九,同婚公投那一年,阿爸在正式投票前知道了兩好三壞是什麼,他投了三好兩壞。我想和家人出櫃,是在我談了第二場與女孩子的戀愛之後,我這麼想,我想了千百種把這件事情說出來的方法,要當面講還是太困難了,三年後,我採取留一封信,接著,我離開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