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的未來,從「聚合」到「分散」?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手上並沒有任何一個電子書的硬體,勉強來說,只有iPad,我趁Google Play打折時(一套50元)買了幾套金庸的武俠小說。我承認,就是因為便宜,我付費下載了金庸小說。
但我還沒點開來看過,畢竟,紙本書我已經練完了,我只是需要在空檔時間中,重新再練功即可!

電子書交易成本的限制

新聞說,Amazon電子書及將來臺灣開站,但我對電子書的閱讀形式,並不適合長時間讀,閱讀習慣,我還是保守的以紙本為主。各位可以說我守舊。然其實,我所在意的是電子書真能養成閱讀習慣?但我更在意的是,電子書平台之間仍有不相容的「交易成本」,也就是說,讀者必須排他式的選邊站,因為選邊站,平台業者才有收益。
再者,從「五力模式」分析,打價格戰,受傷的還是作者與出版社,因為我們都沒有「議價力」!

系統不相容與排他

電子書硬體綁內容,意思是說,不同硬體平台(閱讀器)之間,基本上是不相容的,這是一種實質上的排他性。從消費者眼光來看,不同閱讀器需要重複購置,這就是一種支出消費上的排他,想像一個情節,若某個閱讀器上架了某一本你非買不可的電子書,而且就那麼湊巧,剛好只有這個閱讀器可選,這時候你已經有了其他閱讀器,你還會因為這樣再買一部閱讀器嗎?
這就衍生了另一個議題,閱讀器上的內容也會排他嗎?意思是說,平台業者會迫使出版社選邊站,這也是一種實質上的排他。
電子書平台業者都是寡佔廠商,基本上對於內容業者具備了絕大的議價力,平台低價促銷,羊毛出在羊身上,也是剝削出版社。

不讀書,會讀電子書?

這一次遠見的調查指出臺灣人不讀書已經是一種習慣,而且是長時間的不讀書,於是乎,出版業的營業額是衰退的,算到我們這種內容提供者的作者身上,我們每年收的版稅收入真的是逐年遞減,論及首刷,一刷500本當今是常態了,但以前首刷3,000本才是常態。
各位知道,書籍印刷有其固定成本,當印製量愈低,攤提的固定成本愈高,一本書的邊際成本就會愈高,出版社規避了庫存成本,卻躲不了毛利下降的事實,真是伸頭一刀,縮頭一刀。

從「聚合」到「分散」,出版社晾在一邊

從閱讀的經濟行為觀察,也就是我把著作市場往付費閱讀延伸考量的重點,從「聚合」改為「分散」。一本書拆開可以用章節訂價,不必用整本式的訂價,所以,作者在出版市場中原本必須透過出版社接觸讀者,現階段的數位閱讀,作者可以跨過出版社,直接經營讀者群,而且可以掌握讀者在哪裡,過去的出版社不容易辦到。
即使出版社經營粉絲團與社團,也無法精準的定位出每一本書的讀者在哪,但付費訂閱的機制,作者直接參與讀者的經營,出版社反而被晾在一邊了。
舉個例子來說,我出版一本書,從開始計畫寫作到出版也許要經過一年,然後保守的首刷出版1,000本,一本書300元(不能訂價太高)。基於成本考量,內容是被取捨過的,版稅訂價的12%(有些還只有8%),我只能收到36,000元,平均來說,每個月3,000元,微薄的版稅,根本養不活一個作家。運氣差一點,要是首刷沒有售罄,有些出版社還會要求作者返還預付版稅,那可真的會吐血啊!
改為付費訂閱呢?假定一本書有20篇,改為單篇訂價45元,我只要有67個讀者訂閱就可以達到出版版稅同等的收益。但請注意,出版是要賣給1,000個讀者,改為付費訂閱,只要每個月有67個讀者訂閱即可,這差了15倍之多!
所以,我認為電子書的機會可能是從聚合到分散,如果紙本書都不會讀的人,我怎麼也不會相信他會買電子書,還要額外投資一個硬體。
電子書雜誌也許有機會,因為雜誌的生命週期短,又佔空間。
然付費訂閱制的方式,是否會從瀏覽器延伸過去?我認為有機會,但不太符合移動式需求,是否真得會找到切入點,營運模式還得繼續觀察。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書籍推薦】通往創新未來的創業心法說明書,根本是思維三溫暖呀|從0到1這一切都要從拒絕讓不公平的機率主宰開始。你不是被機率決定命運的彩券。
Thumbnail
avatar
靖雅
2021-09-16
為未來的應徵做超前部署:從名片設計到自我介紹,帶孩子模擬面試現場從繪畫、手寫到口說……經由本文提供的步驟,孩子不但會更加認識自己、了解凸顯自我的寫作技巧,也提早演練了將來總會遇上的面試,一舉數得!
Thumbnail
avatar
鴻雁
2021-07-18
不斷轉彎,終於找到自己:從電子科到工設系的路途天還未亮的夏日清晨,小蔡(化名)帶著簡便的行李坐上遊覽車,一路從雲林北上往基隆。他看過好多回天空這樣藏著秘密似的顏色,因為每次期中和期末前在工廠通霄趕作品,完成作品後,步出工廠的身軀早只剩飢餓的胃腸仍醒著,那時望向天空的感覺特別深刻。這回不一樣的是,他們不只完成了作品,還要到海科館讓更多人看見、聽見
Thumbnail
avatar
螺威
2021-06-22
海外繁體閱讀的那些路(上)--從紙本到電子出國的人應該都跟我一樣有「無法閱讀紙本書」及「很難閱讀繁體書」的困擾,前者因為現在的疫情更是困難重重,而後者呢,如果沒有購買電子書習慣的人也是幾乎無法達成,當然我不能否認有少數國家有繁體書書店這樣的可能性,但就我所處的義大利,那是不可能的存在。
Thumbnail
avatar
Sasha在義大利的那些人那些事
2021-01-30
從人格特質的分析看到電影人物的衝突--賣路人週末利用孩子睡覺的時間,看了郭富城的>。劇中主要描述,在香港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到了半夜都會有很多街友前來住宿,而這些街友心中的無奈及心中的自我矛盾或生活的窘境迫使這些人只能在這便宜的公共空間休息。 只是我認為在>裡,即郭富城詮釋的博哥,導演塑造他的個性是領袖親切型,但劇中刻畫出博哥是一個領袖表達型
Thumbnail
avatar
Lily Shi
2020-10-21
【活動記實.7/5(日)《從樂活到善終:王英偉醫師的全人健康照護》新書分享會】7/5(日)《從樂活到善終》新書分享會,因傳主王英偉醫師的好人緣,讓各界的貴賓和長官都前來參加,靜思書軒信義店的現場,湧入了100多位讀者。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 攝/張秋燕 他不只是一個醫生,也是醫學生的教科書。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室醫務秘書李毅醫師,擔任現場主持人,回憶20年前到花蓮時,就遇到王英
Thumbnail
avatar
心靈工坊文化
2020-07-09
我的電子情人夢(9):我的台北密碼 - 從中華商場延伸到光華商場由於大學念的是電子工程系,在1960~70年代,台灣的音響套件工業算是相當發達;也幾乎是電子相關科系學生一定會DIY的產品。而要買高級或特殊的元件或是套件來組裝一套屬於自己的音響,往往會從中壢坐金馬號來台北中華商場細心地逛。  記得當時的時候,有一本很技術硬派的刊物「音響技術」,那個時候國內音響「D
Thumbnail
avatar
陳乃塘 (NT)
20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