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炒了肉鬆,才看過豬走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我們開始炒肉鬆了。

媽媽不囉嗦純肉鬆

之所以讓「肉鬆」優先分享是因為,某天弄一弄,就忽然成功了,好好吃,小孩也好捧場,更在當天秒殺。

我想起友人小賊在我窮途潦倒之際跟我說:「你賣肉鬆好了!每家都需要,而且還沒看過什麼人在賣。我們家除了我不吃,每個人每一餐都極度需要肉鬆!」

「那就來賣吧!!」我想著我們家的人都愛吃肉鬆,至少成功的話,我們自己可以吃到健康的肉鬆。於是弄好了訂購連結,就上架了。

不過,開始接訂單以後才發現,要「做好」「大量」的肉鬆,事情才沒這麼容易呢。

沒錯,我這個完全沒經過主廚特訓、米其林特訓就自己大言不慚說要賣肉鬆的人,真的太晚理解這件事…

因為一開始,還蠻挫賽的。

新手的小幸運?!發狂找失敗關鍵

「天啊,都已經有訂單進來了,我才發現,我怎麼做都失敗?!」 試做了三次,沒想到三次都失敗。看著日漸增加的訂單,覺得好擔憂。

小孩在旁非常認真的陪我熬夜,擔任相當稱職的品管員:

「這次太鹹了!」
「這次不像肉鬆。」
「這次太硬了!」

不行,我想找出「失敗關鍵」。

反覆推敲、不停地上網找資料後我才明白:原來,豬肉的不同部位,口感跟肉質結構都差異非常大。 (在此翻白眼者請轉台,您有權拒絕收看一個生活0智慧王所做的生活實驗)

一樣叫做「里肌肉」,但大里肌肉跟小里肌肉真的不太一樣!

一樣是里肌肉,網路上也有人說其實兩個煮起來都可以,但經過我的實驗證明:真的有差也(搭配我的神奇表情)。這就是「里肌肉」跟「腰內肉」的差異啊!!以後去豬排店不要再說都可以了!

到底是哪裡不同呢?是好與不好的差別嗎?

一般市面上常見的肉鬆會選用「後腿肉」,因為後腿肉肉質瘦肉多,因此很適合做肉鬆,可以一直翻炒或加工。比較搞剛炒來自己吃的會用「老鼠肉」(後腿裡面很珍貴的一塊),一樣也是屬於油脂較少的肉。

也有人說用豬里肌肉都可以製作,但是,里肌肉又分大里肌肉與小里肌肉,實際烹煮後比較,覺得大里肌肉纖維比較容易被破壞,最後會變得很粉,雖然也是可以吃,但不是我最喜歡的那種肉鬆。

而「小里肌肉」也就是俗稱的「腰內肉」,它是全豬肉裡面肉質最嫩的一塊,一般來說大家喜歡拿來嫩煎或是炸。但做成肉鬆反而別有一番風味。

跑了幾趟市場,跟肉攤阿姨聊了幾次,我這下終於連生豬肉被掛在攤位前都可以辨別得出那是大里肌還是小里肌肉了。

拿起豬肉圖問妞妞,猜猜看哪個部位最適合做肉鬆?她說,「中間!!因為中間很大塊!可以做出很多肉鬆!」小孩的心思很單純啊。我也沒資格說人家複雜,我自己一開始也是這麼純粹。

我又給了一些肉鬆需要的質地作為提示,她說,「阿,那應該是腳。」很接近也!

你5歲就知道豬怎麼走路,真幸運!

雖然還有「大量製造」的問題需要克服,但~就當作一個自學吧!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40+筆記:先把這些記錄下來
35會員
30內容數
40好幾了,過著自己未曾預期的生活,體驗著未曾預期的辛苦。不確定再一個十年,我會變成什麼樣子? 先把這些記錄下來,無論會長成什麼樣子。
2020/05/30
他們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並不因此而用「委屈」或「自我矮化」的角度思考。 他們看見自己的感受,也試著去看大人背後的動機。 他們願意承擔他人的回饋,卻也不會自己走進他人言過其實的情緒渲染裡。 這三件事,有時有些大人都不見得做得到。
Thumbnail
2020/05/30
他們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並不因此而用「委屈」或「自我矮化」的角度思考。 他們看見自己的感受,也試著去看大人背後的動機。 他們願意承擔他人的回饋,卻也不會自己走進他人言過其實的情緒渲染裡。 這三件事,有時有些大人都不見得做得到。
Thumbnail
2020/05/12
妞有過敏體質,早上起床,會一直打噴嚏。  孩子的爸也是這樣的體質,噴嚏最高紀錄曾經連打17個沒有停,此起彼落的噴嚏聲 of the morning,對我們一家都還蠻習慣的。 但是阿嬤(我的媽媽,孩子的阿嬤)就不這麼想了。  孩子3歲起,被她發現這個「症狀」以後,只要她一聽到噴嚏聲,就會先問:「誰打的
Thumbnail
2020/05/12
妞有過敏體質,早上起床,會一直打噴嚏。  孩子的爸也是這樣的體質,噴嚏最高紀錄曾經連打17個沒有停,此起彼落的噴嚏聲 of the morning,對我們一家都還蠻習慣的。 但是阿嬤(我的媽媽,孩子的阿嬤)就不這麼想了。  孩子3歲起,被她發現這個「症狀」以後,只要她一聽到噴嚏聲,就會先問:「誰打的
Thumbnail
2020/04/08
半夜三點,老三尖叫嘶吼全身抽直大哭了半個小時。 心裡想到的是:莫非定律。這種事幾乎都發生在老公值班我一打三的那天。 最後,哭到三小都醒來。我只好先帶著他們全部一起去隔壁房間,避免繼續打擾到對面房間公婆的睡眠。 妞妞、弟咕看了時鐘,討論起: 妞:「現在是三點?是很接近早上的凌晨三點嗎?哇,我竟然在三點
Thumbnail
2020/04/08
半夜三點,老三尖叫嘶吼全身抽直大哭了半個小時。 心裡想到的是:莫非定律。這種事幾乎都發生在老公值班我一打三的那天。 最後,哭到三小都醒來。我只好先帶著他們全部一起去隔壁房間,避免繼續打擾到對面房間公婆的睡眠。 妞妞、弟咕看了時鐘,討論起: 妞:「現在是三點?是很接近早上的凌晨三點嗎?哇,我竟然在三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滷豬腳 材料: 豬腳8塊、蔥段2支、薑片8片、冰糖少許、醬油1杯、素蠔油2大匙、水、米酒半杯、八角2顆 作法: 1. 豬腳洗淨,先用熱水燙過,沖冷水,備用 2. 使用WMF壓力鍋,放一些油,先將豬腳下鍋,兩面煎成焦黃,起鍋備用 4. 將豬腳放回去,加入醬油及素蠔油、米酒,拌炒一下
Thumbnail
滷豬腳 材料: 豬腳8塊、蔥段2支、薑片8片、冰糖少許、醬油1杯、素蠔油2大匙、水、米酒半杯、八角2顆 作法: 1. 豬腳洗淨,先用熱水燙過,沖冷水,備用 2. 使用WMF壓力鍋,放一些油,先將豬腳下鍋,兩面煎成焦黃,起鍋備用 4. 將豬腳放回去,加入醬油及素蠔油、米酒,拌炒一下
Thumbnail
📷 豬肉部位非常多,肉質跟口感都不一樣,你知道豬肉最好吃的部位在哪裡嗎? 粽子裡非常重要的爌肉該選哪個部位呢?不同部位豬肉有什麼差別?以下提供豬肉部位名稱及圖解: 豬肉部位分切圖解? 豬肉到消費者手上會經過屠前檢查→電宰→屠後檢查→預冷→分切→包裝→運輸→販賣 📷 豬肉肩腿部位圖 📷 📷
Thumbnail
📷 豬肉部位非常多,肉質跟口感都不一樣,你知道豬肉最好吃的部位在哪裡嗎? 粽子裡非常重要的爌肉該選哪個部位呢?不同部位豬肉有什麼差別?以下提供豬肉部位名稱及圖解: 豬肉部位分切圖解? 豬肉到消費者手上會經過屠前檢查→電宰→屠後檢查→預冷→分切→包裝→運輸→販賣 📷 豬肉肩腿部位圖 📷 📷
Thumbnail
熬煮到有點透白的湯頭,搭配清甜的竹筍,竹筍脆口,湯頭濃郁又帶有清香,試味道的時候我完全被驚艷了,原來奶奶跟外婆的味道就是這麼一回事啊!
Thumbnail
熬煮到有點透白的湯頭,搭配清甜的竹筍,竹筍脆口,湯頭濃郁又帶有清香,試味道的時候我完全被驚艷了,原來奶奶跟外婆的味道就是這麼一回事啊!
Thumbnail
豬肉要製成紅燒蹄膀或揚州獅子頭,當然精緻,當然美味;雞要製成道口燒雞或宮保雞丁,當然香膩酣暢;但什麼味也不調,只從滾水裏撈起,斬上幾刀,這麼白白的來吃,其實,何嘗不味美? 
Thumbnail
豬肉要製成紅燒蹄膀或揚州獅子頭,當然精緻,當然美味;雞要製成道口燒雞或宮保雞丁,當然香膩酣暢;但什麼味也不調,只從滾水裏撈起,斬上幾刀,這麼白白的來吃,其實,何嘗不味美? 
Thumbnail
翻閱所有食譜書,講到豬排料理,必然是選用厚度約一公分的豬大里肌,醃漬前先搥打到只剩0.5公分薄,如此肉質才不會又柴又硬,小孩老人咬不動。 我先前也是如此。上市場買大里肌,習慣性地對肉販說:「一公分,切六片。」我家三口人,六片一人兩片。買回家後,拿著鐵肉鎚,對著平舖在砧板上的豬排重重地嚴刑拷打,直到筋
Thumbnail
翻閱所有食譜書,講到豬排料理,必然是選用厚度約一公分的豬大里肌,醃漬前先搥打到只剩0.5公分薄,如此肉質才不會又柴又硬,小孩老人咬不動。 我先前也是如此。上市場買大里肌,習慣性地對肉販說:「一公分,切六片。」我家三口人,六片一人兩片。買回家後,拿著鐵肉鎚,對著平舖在砧板上的豬排重重地嚴刑拷打,直到筋
Thumbnail
肉絲,是上不了筵席桌子的。上筵席的,都是整隻整體的,像雞就是全雞,魚就是整尾的魚,甚至羊有時就是全羊。豬呢,要不是蹄膀,要不就是整塊方方正正的帶皮帶肥帶瘦的肉方。也就是說:大塊文章。
Thumbnail
肉絲,是上不了筵席桌子的。上筵席的,都是整隻整體的,像雞就是全雞,魚就是整尾的魚,甚至羊有時就是全羊。豬呢,要不是蹄膀,要不就是整塊方方正正的帶皮帶肥帶瘦的肉方。也就是說:大塊文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