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炒了肉鬆,才看過豬走路

2019/05/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我們開始炒肉鬆了。

媽媽不囉嗦純肉鬆

之所以讓「肉鬆」優先分享是因為,某天弄一弄,就忽然成功了,好好吃,小孩也好捧場,更在當天秒殺。
我想起友人小賊在我窮途潦倒之際跟我說:「你賣肉鬆好了!每家都需要,而且還沒看過什麼人在賣。我們家除了我不吃,每個人每一餐都極度需要肉鬆!」
「那就來賣吧!!」我想著我們家的人都愛吃肉鬆,至少成功的話,我們自己可以吃到健康的肉鬆。於是弄好了訂購連結,就上架了。
不過,開始接訂單以後才發現,要「做好」「大量」的肉鬆,事情才沒這麼容易呢。
沒錯,我這個完全沒經過主廚特訓、米其林特訓就自己大言不慚說要賣肉鬆的人,真的太晚理解這件事…
因為一開始,還蠻挫賽的。

新手的小幸運?!發狂找失敗關鍵

「天啊,都已經有訂單進來了,我才發現,我怎麼做都失敗?!」 試做了三次,沒想到三次都失敗。看著日漸增加的訂單,覺得好擔憂。
小孩在旁非常認真的陪我熬夜,擔任相當稱職的品管員:
「這次太鹹了!」
「這次不像肉鬆。」
「這次太硬了!」
不行,我想找出「失敗關鍵」。
反覆推敲、不停地上網找資料後我才明白:原來,豬肉的不同部位,口感跟肉質結構都差異非常大。 (在此翻白眼者請轉台,您有權拒絕收看一個生活0智慧王所做的生活實驗)

一樣叫做「里肌肉」,但大里肌肉跟小里肌肉真的不太一樣!

一樣是里肌肉,網路上也有人說其實兩個煮起來都可以,但經過我的實驗證明:真的有差也(搭配我的神奇表情)。這就是「里肌肉」跟「腰內肉」的差異啊!!以後去豬排店不要再說都可以了!
到底是哪裡不同呢?是好與不好的差別嗎?
一般市面上常見的肉鬆會選用「後腿肉」,因為後腿肉肉質瘦肉多,因此很適合做肉鬆,可以一直翻炒或加工。比較搞剛炒來自己吃的會用「老鼠肉」(後腿裡面很珍貴的一塊),一樣也是屬於油脂較少的肉。
也有人說用豬里肌肉都可以製作,但是,里肌肉又分大里肌肉與小里肌肉,實際烹煮後比較,覺得大里肌肉纖維比較容易被破壞,最後會變得很粉,雖然也是可以吃,但不是我最喜歡的那種肉鬆。
而「小里肌肉」也就是俗稱的「腰內肉」,它是全豬肉裡面肉質最嫩的一塊,一般來說大家喜歡拿來嫩煎或是炸。但做成肉鬆反而別有一番風味。
跑了幾趟市場,跟肉攤阿姨聊了幾次,我這下終於連生豬肉被掛在攤位前都可以辨別得出那是大里肌還是小里肌肉了。
拿起豬肉圖問妞妞,猜猜看哪個部位最適合做肉鬆?她說,「中間!!因為中間很大塊!可以做出很多肉鬆!」小孩的心思很單純啊。我也沒資格說人家複雜,我自己一開始也是這麼純粹。
我又給了一些肉鬆需要的質地作為提示,她說,「阿,那應該是腳。」很接近也!
你5歲就知道豬怎麼走路,真幸運!
雖然還有「大量製造」的問題需要克服,但~就當作一個自學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黃灣盧
黃灣盧
Freelancer/陪孩子自學/台東暖蛇/台東共學團/三個孩子的媽媽 我發現,媽媽的大腦真的不太一樣。⋯⋯改天再寫,小孩要跟我借手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