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不能縱容孩子任性?沒有壓迫就沒有叛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香港反送中運動正在進行中,前兩天《懶得教,這麼辦》(aka 《懶教養》)的編輯拉麵傳了個連結給我,跟我說「香港特首來搶生意了」。我點開連結,看到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6月12日接受電視台訪問用教養專家的身份表示意見,她是這麼說的:
「我是一個媽媽、有兩個兒子,如果我兒子每次都只會吵鬧『我就要這樣那樣』,而我也只是遷就他...我想短時間,我們母子關係會很好;當這個小朋友長大了,卻因為當時的任性,而我去縱容他的任性行為,他就會後悔:『點解當日阿媽唔提我呢?』(為何媽媽那時沒提醒我呢?)」
我雖然關心政治,但相關的經驗跟學識都太少,本來也不太敢隨便說什麼;但林鄭用教養情境作了比喻,我一下子就懂了,於是覺得也可以用教育者的身份來說三道四一下。
先說結論:無論是故意還是無意,林鄭在這個例子裡,都把縱容、控制、壓迫,和自由、民主、自主混淆了。
林鄭月娥表示:「我是兩個孩子的媽耶~」(截取自訪問影片)

都是太民主惹的禍?

之前因為演講的需要,我去查了一下教養專家們對叛逆期的說法。Google的搜尋結果嚇了我一跳,因為我以往只聽過青春期叛逆,沒想到對於叛逆的「研究」日新月異,有許多教養文章跟教養專家都指出,現代兒童已經有三個叛逆期了。另外有一間安親班的網頁文章,甚至說小孩在五歲之前就有四個叛逆期,這人要是活到八十歲,總共會有幾個叛逆期來著?
以另一篇網路流傳(作者不明)、有二十萬人次點閱的文章來看,它說小孩有3個叛逆期,分別是2歲、7-9歲以及12-15歲。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他們對孩子過於耐心、「民主」,經常會反覆問孩子「好不好」「行不行」。
如:「我們現在出門了好不 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等。
這種方式是否可行呢?
事實是,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回答:不好,不行。
其實,父母所做的只是給孩子提供了又一次說「不」 的機會。
這些父母還需花費大量的口舌,向孩子解釋、勸告、講道理。
他們其實已被孩子左右,並未起到很好地引導孩子行為的作用。
這樣的論調,跟「台灣就是太民主了」和「民主不能當飯吃」很類似。類似的觀點,在教育現場可不少見。

自由民主不是放縱,壓迫暴力不是管教

再看一個我用過很多次的例子:
小明買了一包滷味回家,還特地買了四百元超大包,想要給女朋友一個驚喜,結果女朋友說:「靠北誰說我要吃滷味?還買這麼大包,你買之前不會先打個電話?」
這時若有個兩性專家建議小明「不要太有耐心」、「不要太民主」、「不要放縱女朋友」、「不要寵壞她」、「你就是太尊重女朋友」(以上說法都是市面上教育專家會講的),還對小明說什麼「你要是問了女朋友,也只是給他提供了又一次說『不』的機會」,你會覺得這是個正常的建議嗎?
小明表示:我買滷味是為了她好呀~
光看例子裡短短的文句,不知道前因後果的我們,可以推測小明應該是好意,而小明的女朋友也拒絕得有點不近人情,不過無論如何,我們不會覺得小明因此就有資格強迫女朋友把滷味吃光,也不會覺得小明的女朋友要求小明先打個電話,是「太民主」的「吵鬧」。
將這三個例子對比起來,也許林鄭真的包藏著賣港的禍心,也許她就真的只是個把政治當成教養、把人民當成兒女的媽媽,但我們終究能夠發現「太民主」或「太尊重」這種說詞裡的壓迫、暴力與控制,而願意支持起身反抗的人。同樣地,我們也不會支持小明強迫女朋友無條件服從他的善意。
然而,當類似說詞出現在教育現場時,許多人的直覺就改變了。
有許多人認為當小孩跟大人的主張對立時,小孩若是一直堅持自己的主張,就是如林鄭所說的「只會吵鬧『我就要這樣那樣』」,應該「引導孩子」去做大人想要他做的事。而對於那些積極去理解小孩、試圖維護小孩主張的行為,則很容易被理解成「也只是遷就他……去縱容他的任性行為」。
為什麼在大人之間、在政府與人民之間,人們會覺得很不對勁的說詞,在大人與小孩的關係裡,人們卻容易顯得支持呢?

沒有控制,哪有叛逆

在我的教育現場裡,我合作的父母大多正在調整教養模式,努力往民主教育、自主教育的方向「轉型」。我時常會出一個作業給這些父母們,讓他們評估自己與小孩之間的權力差距。我請父母們統計每一個大人與小孩意見不合的事件,有多少比例最後是如小孩的要求或主張。
之所以統計結果而不是過程,是因為大人就像政府一樣,假如缺乏妥善的監督機制,那些講理的過程就像虛有其表的公聽會,大多只是走個形式。
很多教養專家和父母的想法和林鄭是很類似的。
我們知道,小孩的身體能力遠比大人弱小,而社會賦予小孩的權力也有諸多限制,所以即使大人非常注意、積極想要賦予小孩權力,小孩仍然可能會處於非常弱勢的狀態。
這個作業的結果,大多是在10%~30%之間。也就是說,在這些有意識要追求民主教育、自主教育的家庭裡,在他們日常生活的事件中,小孩仍然十分缺乏自主權。那就更別提那些完全沒有這種意識的家庭,小孩能有多少自由?那些教養專家對這樣的社會說什麼不要給孩子太多自由、太多民主、太多尊重,是在說什麼鬼話?
無論是假溝通或是真禁止,有許多小孩很早就對大人全面掌權的生活感到失望,而早早退出了體制內的溝通與協商,主動或被動地讓自己的要求與想望溢出到各種規則外去,卻反而被大人理解成叛逆。
而這些掌權的大人們也許沒有想過,若是沒有控制,又哪裡有叛逆?沒有處處想要掌權的強權,小孩又要對誰叛?對誰逆?
我們習慣小孩「有耳無嘴」,習慣諸如「小孩比大人沒有判斷力」的種種刻板印象。我們習慣如此,使得我們對小孩的壓迫與暴力更加難以覺察。

請你和我一起氣憤與同情

從小孩的經驗來看,暴力在教育或教養現場仍然常見,即使像我這樣立場鮮明、反對對小孩施展暴力與壓迫的教育者,和我合作的孩子裡,也有許多仍有被使用暴力的經驗,甚至有些還正在面對著暴力的威脅。
這些主張對小孩施展體罰或壓迫的人,如同前面那篇網路文章所示,提出的論點和和林鄭十分類似。
很多人對林鄭的發言感到生氣,對香港人受到的暴力與壓迫感到同情,身為教育工作者,我想邀請讀者擱置對小孩的刻板印象,試著比對一下以上種種例子。那麼讀者也許對教育現場裡孩子所受到的壓迫與暴力,也會感到同樣的氣憤,或者至少,能夠感到更多的同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1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教育現場,我們該怎麼面對排擠或霸凌的問題?大人們想出了各種有創意的方式,像是反霸凌作文比賽、反霸凌海報比賽、或者穿粉紅色衣服跳反霸凌舞等等。不過我覺得這些有創意的方法恐怕沒什麼用,也有人特地去研究這些創意教學,然後指出這些方法沒什麼用。
講故事給小孩聽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小孩的許多面向。有的小孩還不太能進到故事裡,講的話大多都是自己的「經驗分享」。有的孩子則已經很能推敲故事的情節,可以運用自己掌握的邏輯,去補充故事裡沒有說清楚的地方;有時小孩的故事,就是自己的影子。
我們討論過「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是男生還是女生?」跟「女生的GG是不是長在裡面?」之後,這些三到六年級的孩子們發現,他們雖然沒有上過什麼正式的性教育課程,卻已經都內建了許多對性與性別的看法。然而,內建的只有腦子裡的看法嗎?
「這個時間,小孩怎麼沒上學?」只要家裡的孩子沒有去學校,無論是在家自學還是拒學,這大概都是時常會被問到的一題。不過,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反過來問。
在之前的討論裡,有個小三的男孩說:「女生的GG長在裡面,是不正常的。」這句話讓在場的女孩(特別是大女孩)們爆氣了,紛紛出言反擊:「誰說的?」「你長在外面才不正常!」「不要亂講話!」這個情景實在有趣,身為一個教育者,我整個禮拜都在思考怎麼延續這場紛爭,以及我們能夠從這場紛爭裡學到什麼。
這學期我開始了一門社會課,成員年齡從小二到小六,最近我們進行的主題是「性/性別」。「你是男生,還是女生?」這是這次上課我問孩子的第一個問題。
在教育現場,我們該怎麼面對排擠或霸凌的問題?大人們想出了各種有創意的方式,像是反霸凌作文比賽、反霸凌海報比賽、或者穿粉紅色衣服跳反霸凌舞等等。不過我覺得這些有創意的方法恐怕沒什麼用,也有人特地去研究這些創意教學,然後指出這些方法沒什麼用。
講故事給小孩聽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小孩的許多面向。有的小孩還不太能進到故事裡,講的話大多都是自己的「經驗分享」。有的孩子則已經很能推敲故事的情節,可以運用自己掌握的邏輯,去補充故事裡沒有說清楚的地方;有時小孩的故事,就是自己的影子。
我們討論過「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是男生還是女生?」跟「女生的GG是不是長在裡面?」之後,這些三到六年級的孩子們發現,他們雖然沒有上過什麼正式的性教育課程,卻已經都內建了許多對性與性別的看法。然而,內建的只有腦子裡的看法嗎?
「這個時間,小孩怎麼沒上學?」只要家裡的孩子沒有去學校,無論是在家自學還是拒學,這大概都是時常會被問到的一題。不過,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反過來問。
在之前的討論裡,有個小三的男孩說:「女生的GG長在裡面,是不正常的。」這句話讓在場的女孩(特別是大女孩)們爆氣了,紛紛出言反擊:「誰說的?」「你長在外面才不正常!」「不要亂講話!」這個情景實在有趣,身為一個教育者,我整個禮拜都在思考怎麼延續這場紛爭,以及我們能夠從這場紛爭裡學到什麼。
這學期我開始了一門社會課,成員年齡從小二到小六,最近我們進行的主題是「性/性別」。「你是男生,還是女生?」這是這次上課我問孩子的第一個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現在的父母,就是我們這個年紀的,甚至比我們年輕的,我很難理解他們對小孩的教養方式,也許我們兩個都不是父母所以不懂。。。我每天在店裡見到那些年輕媽媽對小孩一直哄一直哄,就著“不能對小孩say no”的宗旨教育小孩, 最後就像你說的,培養出一個動不動就鬧情緒的人。。。當然啦,我媽以前動不動就發癲鬧人也是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我喜歡看育兒相關的文章,但閱讀的範圍大多是台灣或日本的作家,較少香港的育兒文章,有些經驗始終隔一層。而翻開《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讀了幾篇母女相處的故事,便覺得行雲流水地好看,而且發生的場景都在香港。 一邊讀,一邊覺得在如此世道,作者真是一位能堅守自己價值觀,而且總是認真思考的好媽媽啊。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現在的父母,就是我們這個年紀的,甚至比我們年輕的,我很難理解他們對小孩的教養方式,也許我們兩個都不是父母所以不懂。。。我每天在店裡見到那些年輕媽媽對小孩一直哄一直哄,就著“不能對小孩say no”的宗旨教育小孩, 最後就像你說的,培養出一個動不動就鬧情緒的人。。。當然啦,我媽以前動不動就發癲鬧人也是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我喜歡看育兒相關的文章,但閱讀的範圍大多是台灣或日本的作家,較少香港的育兒文章,有些經驗始終隔一層。而翻開《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讀了幾篇母女相處的故事,便覺得行雲流水地好看,而且發生的場景都在香港。 一邊讀,一邊覺得在如此世道,作者真是一位能堅守自己價值觀,而且總是認真思考的好媽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