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不能縱容孩子任性?沒有壓迫就沒有叛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香港反送中運動正在進行中,前兩天《懶得教,這麼辦》(aka 《懶教養》)的編輯拉麵傳了個連結給我,跟我說「香港特首來搶生意了」。我點開連結,看到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6月12日接受電視台訪問用教養專家的身份表示意見,她是這麼說的:

「我是一個媽媽、有兩個兒子,如果我兒子每次都只會吵鬧『我就要這樣那樣』,而我也只是遷就他...我想短時間,我們母子關係會很好;當這個小朋友長大了,卻因為當時的任性,而我去縱容他的任性行為,他就會後悔:『點解當日阿媽唔提我呢?』(為何媽媽那時沒提醒我呢?)」

我雖然關心政治,但相關的經驗跟學識都太少,本來也不太敢隨便說什麼;但林鄭用教養情境作了比喻,我一下子就懂了,於是覺得也可以用教育者的身份來說三道四一下。

先說結論:無論是故意還是無意,林鄭在這個例子裡,都把縱容、控制、壓迫,和自由、民主、自主混淆了。
raw-image

都是太民主惹的禍?

之前因為演講的需要,我去查了一下教養專家們對叛逆期的說法。Google的搜尋結果嚇了我一跳,因為我以往只聽過青春期叛逆,沒想到對於叛逆的「研究」日新月異,有許多教養文章跟教養專家都指出,現代兒童已經有三個叛逆期了。另外有一間安親班的網頁文章,甚至說小孩在五歲之前就有四個叛逆期,這人要是活到八十歲,總共會有幾個叛逆期來著?

以另一篇網路流傳(作者不明)、有二十萬人次點閱的文章來看,它說小孩有3個叛逆期,分別是2歲、7-9歲以及12-15歲。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他們對孩子過於耐心、「民主」,經常會反覆問孩子「好不好」「行不行」。
如:「我們現在出門了好不 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等。
這種方式是否可行呢?
事實是,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回答:不好,不行。
其實,父母所做的只是給孩子提供了又一次說「不」 的機會。
這些父母還需花費大量的口舌,向孩子解釋、勸告、講道理。
他們其實已被孩子左右,並未起到很好地引導孩子行為的作用。

這樣的論調,跟「台灣就是太民主了」和「民主不能當飯吃」很類似。類似的觀點,在教育現場可不少見。

自由民主不是放縱,壓迫暴力不是管教

再看一個我用過很多次的例子:

小明買了一包滷味回家,還特地買了四百元超大包,想要給女朋友一個驚喜,結果女朋友說:「靠北誰說我要吃滷味?還買這麼大包,你買之前不會先打個電話?」

這時若有個兩性專家建議小明「不要太有耐心」、「不要太民主」、「不要放縱女朋友」、「不要寵壞她」、「你就是太尊重女朋友」(以上說法都是市面上教育專家會講的),還對小明說什麼「你要是問了女朋友,也只是給他提供了又一次說『不』的機會」,你會覺得這是個正常的建議嗎?

raw-image

光看例子裡短短的文句,不知道前因後果的我們,可以推測小明應該是好意,而小明的女朋友也拒絕得有點不近人情,不過無論如何,我們不會覺得小明因此就有資格強迫女朋友把滷味吃光,也不會覺得小明的女朋友要求小明先打個電話,是「太民主」的「吵鬧」。

將這三個例子對比起來,也許林鄭真的包藏著賣港的禍心,也許她就真的只是個把政治當成教養、把人民當成兒女的媽媽,但我們終究能夠發現「太民主」或「太尊重」這種說詞裡的壓迫、暴力與控制,而願意支持起身反抗的人。同樣地,我們也不會支持小明強迫女朋友無條件服從他的善意。

然而,當類似說詞出現在教育現場時,許多人的直覺就改變了。

有許多人認為當小孩跟大人的主張對立時,小孩若是一直堅持自己的主張,就是如林鄭所說的「只會吵鬧『我就要這樣那樣』」,應該「引導孩子」去做大人想要他做的事。而對於那些積極去理解小孩、試圖維護小孩主張的行為,則很容易被理解成「也只是遷就他……去縱容他的任性行為」。

為什麼在大人之間、在政府與人民之間,人們會覺得很不對勁的說詞,在大人與小孩的關係裡,人們卻容易顯得支持呢?

沒有控制,哪有叛逆

在我的教育現場裡,我合作的父母大多正在調整教養模式,努力往民主教育、自主教育的方向「轉型」。我時常會出一個作業給這些父母們,讓他們評估自己與小孩之間的權力差距。我請父母們統計每一個大人與小孩意見不合的事件,有多少比例最後是如小孩的要求或主張。

之所以統計結果而不是過程,是因為大人就像政府一樣,假如缺乏妥善的監督機制,那些講理的過程就像虛有其表的公聽會,大多只是走個形式。

raw-image

我們知道,小孩的身體能力遠比大人弱小,而社會賦予小孩的權力也有諸多限制,所以即使大人非常注意、積極想要賦予小孩權力,小孩仍然可能會處於非常弱勢的狀態。

這個作業的結果,大多是在10%~30%之間。也就是說,在這些有意識要追求民主教育、自主教育的家庭裡,在他們日常生活的事件中,小孩仍然十分缺乏自主權。那就更別提那些完全沒有這種意識的家庭,小孩能有多少自由?那些教養專家對這樣的社會說什麼不要給孩子太多自由、太多民主、太多尊重,是在說什麼鬼話?

無論是假溝通或是真禁止,有許多小孩很早就對大人全面掌權的生活感到失望,而早早退出了體制內的溝通與協商,主動或被動地讓自己的要求與想望溢出到各種規則外去,卻反而被大人理解成叛逆。

而這些掌權的大人們也許沒有想過,若是沒有控制,又哪裡有叛逆?沒有處處想要掌權的強權,小孩又要對誰叛?對誰逆?

我們習慣小孩「有耳無嘴」,習慣諸如「小孩比大人沒有判斷力」的種種刻板印象。我們習慣如此,使得我們對小孩的壓迫與暴力更加難以覺察。

請你和我一起氣憤與同情

從小孩的經驗來看,暴力在教育或教養現場仍然常見,即使像我這樣立場鮮明、反對對小孩施展暴力與壓迫的教育者,和我合作的孩子裡,也有許多仍有被使用暴力的經驗,甚至有些還正在面對著暴力的威脅。

這些主張對小孩施展體罰或壓迫的人,如同前面那篇網路文章所示,提出的論點和和林鄭十分類似。

很多人對林鄭的發言感到生氣,對香港人受到的暴力與壓迫感到同情,身為教育工作者,我想邀請讀者擱置對小孩的刻板印象,試著比對一下以上種種例子。那麼讀者也許對教育現場裡孩子所受到的壓迫與暴力,也會感到同樣的氣憤,或者至少,能夠感到更多的同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2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好友的兒子正處於豬狗嫌的年紀 上一秒還是可愛的天使,下一秒就變成吵鬧的惡魔,情緒起伏很大 很多事會想自己來,「不要、不要」是他現在最常說的話 搞得她每天都處在理智線斷裂的邊緣
Thumbnail
好友的兒子正處於豬狗嫌的年紀 上一秒還是可愛的天使,下一秒就變成吵鬧的惡魔,情緒起伏很大 很多事會想自己來,「不要、不要」是他現在最常說的話 搞得她每天都處在理智線斷裂的邊緣
Thumbnail
孩子「叛逆期」真的就該叛逆? 兒子上國中開始,開始會和家人起爭執,不只會大小聲,甚至翹課、不寫作業,做家長的管也管不動。遇到這種事,我們都會想「孩子只是進入叛逆期,長大以後就好了」以此來安慰自己。 有一次學校運動會,在休息區等兒子比賽時跟隔壁家長林媽媽聊天才知道,其實「叛逆期」根本是我們自己
Thumbnail
孩子「叛逆期」真的就該叛逆? 兒子上國中開始,開始會和家人起爭執,不只會大小聲,甚至翹課、不寫作業,做家長的管也管不動。遇到這種事,我們都會想「孩子只是進入叛逆期,長大以後就好了」以此來安慰自己。 有一次學校運動會,在休息區等兒子比賽時跟隔壁家長林媽媽聊天才知道,其實「叛逆期」根本是我們自己
Thumbnail
你願意讓孩子成為自己嗎? 你允許孩子有自由的意志嗎? 他可以自由的選擇他的職業嗎?可以當醫生、工友? 你允許孩子選擇自己的性向嗎?可以當異性戀、同性戀,他也可以當個跨性人,你允許嗎? 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他可以自由的表達嗎? 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他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嗎?
Thumbnail
你願意讓孩子成為自己嗎? 你允許孩子有自由的意志嗎? 他可以自由的選擇他的職業嗎?可以當醫生、工友? 你允許孩子選擇自己的性向嗎?可以當異性戀、同性戀,他也可以當個跨性人,你允許嗎? 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他可以自由的表達嗎? 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他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嗎?
Thumbnail
從小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碰到友人時他能回答的都讓他自己答;平日的生活作息有規範,有情緒也知道會被看到被瞭解,而且身邊會有人幫助自己;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感受得到,自然也較能尊重自己從而尊重別人,有了情緒父母已教導如何減溫,如何因應,那麼獨立後,有了情緒,其因應也就不會太離譜了。
Thumbnail
從小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碰到友人時他能回答的都讓他自己答;平日的生活作息有規範,有情緒也知道會被看到被瞭解,而且身邊會有人幫助自己;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感受得到,自然也較能尊重自己從而尊重別人,有了情緒父母已教導如何減溫,如何因應,那麼獨立後,有了情緒,其因應也就不會太離譜了。
Thumbnail
別以為我寫這麼多自己就拿捏得天衣無縫。讀到那揪心的一句「父母永遠都會比子女所需遲一點放手,有些地方甚至一直都不能放手。」時,我轉頭吩咐啃着《Harry Potter》的女兒:「女呀,若果你在生活上察覺老母有甚麼硬是叼着尾不放手,你得好好和我說清楚啊!」女兒點點頭,不知她有沒有聽懂,又埋頭進書本裏去。
Thumbnail
別以為我寫這麼多自己就拿捏得天衣無縫。讀到那揪心的一句「父母永遠都會比子女所需遲一點放手,有些地方甚至一直都不能放手。」時,我轉頭吩咐啃着《Harry Potter》的女兒:「女呀,若果你在生活上察覺老母有甚麼硬是叼着尾不放手,你得好好和我說清楚啊!」女兒點點頭,不知她有沒有聽懂,又埋頭進書本裏去。
Thumbnail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歷史告訴我們從來沒有一個打壓學生的政權最終能夠倖存。即使是我們背後的偉大祖國,也只是「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Thumbnail
歷史告訴我們從來沒有一個打壓學生的政權最終能夠倖存。即使是我們背後的偉大祖國,也只是「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