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覺今是而昨非(上)──《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大要 2019B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1 離教研究

西方社會裡,信徒的生育率比非信徒高,但是不信宗教的人口比例卻逐年漸增,關鍵在於離教的人多了。以美國為例,儘管社會的主流背景是基督教,許多新一代不是不信,就是先信後離。

raw-image

許多研究顯示,父母的宗教態度對子女影響甚大。父母信,子女長大多半也信;父母不信,子女長大也多半不信。從小在不信的家庭,長大後皈依宗教的固然有,但不信就更順理成章。相反,從小在篤信宗教的家庭,長大往往也篤信宗教;這樣的人先信後離,就是怪事。為什麼離教呢?值得研究。

以往的離教研究有兩個缺點,一、對象只有大學生。二、只靠簡單的問卷調查。社會學家朱克曼有鑒於此,從2008年5月到2010年3月,選了87位離教者,大多屬於不同的人生階段、社會階層,有天主教徒、穆斯林、基督教徒、摩門教徒等等;深入訪問,探討離教的來龍去脈,前後變化,一一曲盡其心路歷程。

2.2 習得的不信症候群

離教或快或慢;靈機一觸、當頭棒喝式的頓悟很少,「病去如抽絲」式的漸悟居多。三五年,甚至更久。也許不知不覺,等到已經脫胎換骨、逃出生天,才赫然自覺變了一個人,回頭一看,才恍如隔世。

離教的關鍵變化是「覺今是而昨非」,朱克曼稱之為「習得的不信症候群」(acquired incredulity syndrome)。有幾種情形:1. 科學顯出宗教不可信。例如:挪亞方舟、原罪、童貞女生子、復活等。2. 神的作為不道德。摩門教的朋友、猶太人鄰居等等好人要下地獄,神不止一次命令種族大屠殺等等,不勝枚舉。3. 世間的苦難。Rose在醫院工作,覺得:

沒有至高者在看顧我們……有些人真的死得很慘。

前穆斯林Bagrat的道德憤慨:

印度有個可憐的女孩子生來就要當妓女──兩歲就被人賣了──出賣身體直到死為止;神覺得沒關係?那麼,你的神是誰?祂為什麼不管?

受訪的離教者,變成堅定的無神論者的約一半,其他的持不可知論。有些人儘管不信原來信奉的神,卻還相信宇宙萬物「有個什麼在」。Stanley堅定地不信宗教,卻覺得自稱無神論者,好像要論證什麼似的;說自己也有點靈性,好像又扯上了宗教;所以這些叫法他都不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局外人的沙龍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局外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6/26
事實勝於雄辯,道德不是宗教的專利,培養道德不需要神,不需要宗教。開明教育的關鍵,在於孩子可以質疑,可以不同意,而不在於說些模棱兩可的蠢話。教會學校往往以教育的名義掩護灌輸式傳教。相關書籍、網站的介紹。
Thumbnail
2019/06/26
事實勝於雄辯,道德不是宗教的專利,培養道德不需要神,不需要宗教。開明教育的關鍵,在於孩子可以質疑,可以不同意,而不在於說些模棱兩可的蠢話。教會學校往往以教育的名義掩護灌輸式傳教。相關書籍、網站的介紹。
Thumbnail
2019/06/26
不信的人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是相信死前的生命。他們面對死亡,大都處之泰然。只是更熱愛生命,更珍惜每一天。舉行世俗葬禮的人越來越多。不信的人愛家人、愛朋友,而不是愛神、愛救主;不信的人做好事,善待他人,不是要得天上的獎賞,而是為了叫世界更美好。這一切,不需要神,只需要生命。
Thumbnail
2019/06/26
不信的人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是相信死前的生命。他們面對死亡,大都處之泰然。只是更熱愛生命,更珍惜每一天。舉行世俗葬禮的人越來越多。不信的人愛家人、愛朋友,而不是愛神、愛救主;不信的人做好事,善待他人,不是要得天上的獎賞,而是為了叫世界更美好。這一切,不需要神,只需要生命。
Thumbnail
2019/06/26
宗教信仰是幻覺,有時候在心理上叫人安慰,卻不是長期的情感穩定的最好基礎;而且很可能妨礙我們實際想辦法去面對人生。世俗的人有他們的辦法,朱克曼舉了三個例子:癱瘓的無神論者、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戒毒者。
Thumbnail
2019/06/26
宗教信仰是幻覺,有時候在心理上叫人安慰,卻不是長期的情感穩定的最好基礎;而且很可能妨礙我們實際想辦法去面對人生。世俗的人有他們的辦法,朱克曼舉了三個例子:癱瘓的無神論者、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戒毒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近期,攝理教的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釋出之後, 由於受害者遍及海內外,創教者的行為也令人髮指, 這幾天紛紛在大學生論壇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 有不少曾經或彼時仍在教內的人浮出檯面, 用字句陳述著過往入教的經歷,與自己內心的徬徨和被欺騙的無措, 創教者的照片更是在影音平台廣為流傳。
Thumbnail
近期,攝理教的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釋出之後, 由於受害者遍及海內外,創教者的行為也令人髮指, 這幾天紛紛在大學生論壇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 有不少曾經或彼時仍在教內的人浮出檯面, 用字句陳述著過往入教的經歷,與自己內心的徬徨和被欺騙的無措, 創教者的照片更是在影音平台廣為流傳。
Thumbnail
根據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幾乎所有人的道德發展都經過六個階段。受世俗教養的孩子長大後,道德觀往往比受宗教教養的成熟。不信的父母希望子女獨立思考,同時卻知道自己對子女的影響無法避免,往往左右為難。
Thumbnail
根據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幾乎所有人的道德發展都經過六個階段。受世俗教養的孩子長大後,道德觀往往比受宗教教養的成熟。不信的父母希望子女獨立思考,同時卻知道自己對子女的影響無法避免,往往左右為難。
Thumbnail
怎樣教養孩子,是所有父母的難題,信徒、非信徒都一樣。但是生活環境是否崇尚宗教,包括親人的宗教信仰、居住的社區、子女就讀的學校,對不信的人影響很大。
Thumbnail
怎樣教養孩子,是所有父母的難題,信徒、非信徒都一樣。但是生活環境是否崇尚宗教,包括親人的宗教信仰、居住的社區、子女就讀的學校,對不信的人影響很大。
Thumbnail
無神論、不可知論、自然主義、世俗主義、人文主義等自古就有,但是到了21世紀,懷抱這些非宗教世界觀的人卻大增。走出宗教大門的人比走進去的多,這是破天荒第一回。原因包括政治、教會醜聞、婦女就業、同性戀、網路等。宗教是個向度問題。大腦有不同的機制,信不信都自然。
Thumbnail
無神論、不可知論、自然主義、世俗主義、人文主義等自古就有,但是到了21世紀,懷抱這些非宗教世界觀的人卻大增。走出宗教大門的人比走進去的多,這是破天荒第一回。原因包括政治、教會醜聞、婦女就業、同性戀、網路等。宗教是個向度問題。大腦有不同的機制,信不信都自然。
Thumbnail
朱克曼的總結:1. 離教反映社會差異。2. 宗教不是人人需要的。3. 離教者有些共同的人格特質,也可能有「不信的種子」。4. 預測:不信的人會越來越多。
Thumbnail
朱克曼的總結:1. 離教反映社會差異。2. 宗教不是人人需要的。3. 離教者有些共同的人格特質,也可能有「不信的種子」。4. 預測:不信的人會越來越多。
Thumbnail
離教的人大都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生兒育女後,怎樣教養呢?有三種情形:1. 體驗型。2. 戒絕型。3. 中間型。
Thumbnail
離教的人大都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生兒育女後,怎樣教養呢?有三種情形:1. 體驗型。2. 戒絕型。3. 中間型。
Thumbnail
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信教的人比不信的人覺得幸福,是因為教會的共同生活。離教的最大代價在於成為異類,破壞了原來的社群關係、群體認同;而少了與神同在的感覺,一時失去人生方向等等,就沒那麼重要了。
Thumbnail
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信教的人比不信的人覺得幸福,是因為教會的共同生活。離教的最大代價在於成為異類,破壞了原來的社群關係、群體認同;而少了與神同在的感覺,一時失去人生方向等等,就沒那麼重要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