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朱克曼的分析和結論──《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大要 2019B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6.1 不幸算理由嗎?

朱克曼指出,許多受訪者因人生不幸,覺得被神離棄,才突然換了新眼光,看出所信宗教的荒謬。他們如果人生順逐,結果也許就不一樣了,說不定因而信得更堅定。《聖經》裡那些荒謬的故事,離教前的人不也堅信了大半輩子嗎?為什麼失意了,受了打擊,才看得出來呢?朱克曼質疑得有理。
那麼人生際遇跟信仰有什麼關係呢?許多研究顯示:國家越動蕩不安、越民不聊生,信仰宗教的人越多;國家越安穩,信的人越少。換言之,就社會整體而言,苦難叫更多人入教,而不是離教。然而,朱克曼就指出:社會整體是一回事,個人是另一回事。如果整個社會在吃苦,人人失意,信教的人固然就多;可是如果社會安定,個人的挫折就可能叫當事人離教。
按:其實人各有志,大勢之外還有個別差異,毋寧是正常的事。社會不安,一樣有不信的人;一生順遂,也可以離教。《聖經》講多馬疑主,『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約20: 29)這是明目張膽地鼓勵盲信。我倒想,吃過苦頭才離教,算是因禍得福;沒吃過苦頭就不信,才真有福;而人生順也好、逆也好,從來不信,境界就更高了。離教者Ed說,慶幸新婚妻子不知道創世故事,也不知道挪亞是誰。他也許該說「羡慕」吧。

6.2 主觀上的理由和客觀上的原因

朱克曼指出,受訪者所說的,是當事人主觀上認定的離教理由,儘管真誠,卻不一定是客觀上叫人離教的起因。許多信徒的父母打架,子女往往信得更虔誠,而不像Rachel那樣離教。Geraldine因性慾離教,是真誠的自白;但是性慾不見得是客觀上會叫人離教的起因,否則,人人到了青春期都有性慾,宗教早就在世上絕迹了。
按:補充一點:教育能否叫人開竅,要看人,也要看情形。台灣有些信祖靈的知識分子,也「認識」佛教、基督教,卻反而強化了原來的祖靈信仰(大半是驗證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所以上述的九大理由,只是相對的助力。比方接觸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信徒,離教的機會比沒有接觸過的要大一點;類似的助力不止一個,機會就再大些。
例如Rita和Nancy,都童年喪親,都受到不信親友的啟發,都在社區大學進修,種種因素加起來,對照Rita和Nancy的轉變,關係就不難看得出來了。其次,朱克曼特別指出,她們都是幼年信教,二十出頭時離教,換言之,在生活仰賴他人時信教,在自食其力、掌握人生的方向時離教。這不是偶然現象。其他的研究也指出,以英國婦女為例,從1960年代起,婦女隨就業率增加,信奉宗教的比例就遞減。受訪者似乎並不自覺這個重要因素。

6.3 天生屬世?

社會學家很少從天性、自然傾向來解釋人的信念和行為;朱克曼卻提出一個大膽而不無根據的說法:有些人是天生屬世(secular by nature)。
受訪者大都說得出離教的理由,有些卻說不出。他們往往想信,卻「違己交病」,到頭來只好放棄。換言之,他們不信,不是抉擇的結果,而是不得不對內在自我的承認、接納。Eugene就是這種人。二十七八歲時,靈機一觸:
我想只得承認,我不信,我是個無神論者。再裝下去,再騙自己,沒意思。我不能騙自己。
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就是很多人把離教跟同性戀出櫃相提並論。他們努力地相信教義,就像許多同性戀努力喜歡異性一樣,到頭來都騙不了自己,都不得不得罪社會,承認不信,承認是同性戀,接納自我。總之,朱克曼認為離教是內外因素的結果,天生的、心理的種子,被後天的、社會的因素催化而開花結果。
既然是先天的不信者,為什麼要先信,然後再等社會因素(九大理由等)來催化心裡的種子呢?很簡單,先信通常是社會化的結果。Eugene發現自己是不信的,
然後才明白,為什麼小時候總是不自在,因為我勉強自己信,因為規矩是要信的。
就連那些說得出離教理由的受訪者,說不定也是同類的人,只不過主觀上的歸因不同而已。正因為社會化壓抑了天性,離教的人才自比是出櫃的同性戀者。而在丹麥、瑞典這些不信是主流的國家,宗教味比美國淡得多,社會化對信或不信的阻力本來就小,離教者就離得輕鬆自在了。
按:既然有不信的種子,有沒有信的種子呢?朱克曼沒有明說,但是許多哲學家、科學家、人類學家,像J. Bering, P. Boyer, D. Dennett, M. Shermer等等,的確相信人類有演化而來的種種先天機制,叫人容易入彀。

6.4 教義和實際問題

一般離教者對基本教義,幾乎都覺今是而昨非;但是因性事離教的Andrew和 Cecilia,對教義卻是相信而不深究,贊成而不力辯。朱克曼因而指出,非信徒批評宗教,焦點都在教義上;但是有些信徒並不把教義看得那麼要緊。
按:從教義批評宗教,既沒有錯,也沒有失焦。宗教反對同性戀,干涉種種實際問題,關鍵就在教義的詮釋上。

6.5 結論

朱克曼的最後總結:
1. 離教反映社會差異。
2. 宗教不是人人需要的。
3. 離教者的人格特質:勇敢、聰明、有操守、獨立自主,熱愛生命等等。
4. 預測:不信的人會越來越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局外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離教的人大都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生兒育女後,怎樣教養呢?有三種情形:1. 體驗型。2. 戒絕型。3. 中間型。
離教的人認為:離教得到的遠超過失去的。他們越發珍惜生命,面對生死,往往處之泰然。道德從一張清單,變成怎樣待人。道德觀更敏銳,更成熟。至於人生意義,各自重新反省,各有體會。
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信教的人比不信的人覺得幸福,是因為教會的共同生活。離教的最大代價在於成為異類,破壞了原來的社群關係、群體認同;而少了與神同在的感覺,一時失去人生方向等等,就沒那麼重要了。
離教很少出於單一因素。根據受訪者的自白,有九大理由:1. 家長。2. 教育。3. 不幸。4. 不同的文化、宗教。5. 朋友、同事、情人。6. 政治。7. 性事。8. 撒旦、地獄。9. 宗教人士的惡行。
西方社會裡,信徒的生育率比非信徒高,但是不信宗教的人口比例卻逐年漸增,關鍵在於離教的人多了。朱克曼以深入的個案研究來重新探討離教問題。離教的關鍵變化是「覺今是而昨非」,朱克曼稱之為「習得的不信症候群」。
介紹社會學家朱克曼的《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朱克曼以離教或不信宗教的尋常人的尋常生活,介紹有正面意義的真正的世俗人生觀。鼓勵形形色色不信宗教的人,也給他們一些指引。糾正一般人錯誤的刻板觀念。事實證明,不信宗教的人生一樣可以有意義,有道德;不信的社會可以一樣和諧,甚至更和諧。
離教的人大都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生兒育女後,怎樣教養呢?有三種情形:1. 體驗型。2. 戒絕型。3. 中間型。
離教的人認為:離教得到的遠超過失去的。他們越發珍惜生命,面對生死,往往處之泰然。道德從一張清單,變成怎樣待人。道德觀更敏銳,更成熟。至於人生意義,各自重新反省,各有體會。
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信教的人比不信的人覺得幸福,是因為教會的共同生活。離教的最大代價在於成為異類,破壞了原來的社群關係、群體認同;而少了與神同在的感覺,一時失去人生方向等等,就沒那麼重要了。
離教很少出於單一因素。根據受訪者的自白,有九大理由:1. 家長。2. 教育。3. 不幸。4. 不同的文化、宗教。5. 朋友、同事、情人。6. 政治。7. 性事。8. 撒旦、地獄。9. 宗教人士的惡行。
西方社會裡,信徒的生育率比非信徒高,但是不信宗教的人口比例卻逐年漸增,關鍵在於離教的人多了。朱克曼以深入的個案研究來重新探討離教問題。離教的關鍵變化是「覺今是而昨非」,朱克曼稱之為「習得的不信症候群」。
介紹社會學家朱克曼的《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朱克曼以離教或不信宗教的尋常人的尋常生活,介紹有正面意義的真正的世俗人生觀。鼓勵形形色色不信宗教的人,也給他們一些指引。糾正一般人錯誤的刻板觀念。事實證明,不信宗教的人生一樣可以有意義,有道德;不信的社會可以一樣和諧,甚至更和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們為何會離開基督信仰?原因可能很多,但類型大概就那幾樣,比較常見的通常是因為生活中遭遇某些極大難關,讓他對基督教失望(或者受到其他宗教吸引),這種的問題不見得要算在教會頭上,只能說上帝有他的安排。 但還有兩種原因,教會就難辭其咎了。 一是神學教育上的錯誤,但我要先說,這問題太容易變成吵架,點到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Thumbnail
最近發生了一些事情,讓我覺得很不爽! 我的個性很喜歡嘗試不一樣的東西 我的興趣真的非常的廣和不同 其中對於靈性的探索更是求知若渴 我去過不少的宗教 受洗過離開過 原本從小無知不停的嘗試到 我最後了解宗教並不適合我 最近我因為一個高人的原因 又踏進了一個
Thumbnail
▓這篇一開始講到佛教、宗教,我忍不住要先講一下   我看到的宗教寫的、說的好像是在貶抑愛情、情慾,告訴人們那些不重要,要轉而向比較高級的、高階的、有意義的,屬於靈性或靈魂的追求。   如果失戀人碰到她可以接受的師父,或精神上的帶領人的話,就在他的帶領下,不再追求愛情,轉而做別的修鍊了。這我非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我從很小就進入到宗教中,或許是我想逃避當時困難的處境吧! 很多宗教都以家庭當包裝,缺少家庭溫暖、自信、肯定和支持的人就會被吸引,然後進入宗教過一個全新的生活,只要他一直沒有發現表裡不一的地方。 只要有名氣功勞,一定全是宗教的栽培功勞,一旦有了一些失敗失形象的事,那就一定是信徒個人的問題,而為了讓
Thumbnail
安樂死為什麼無法流行,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宗教" 不管是多偉大的人,99%都有宗教信仰信仰 沒有任何公式可言,但卻是人類在這世界上生活上的基礎跟精神來源 如果沒有神佛、沒有上帝、沒有妖魔鬼怪的玄學,那這個世界就會變得非常無聊,因為沒有期望、沒有希望,也不怕死後的懲罰,只要無聊過完一生,然後怕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們為何會離開基督信仰?原因可能很多,但類型大概就那幾樣,比較常見的通常是因為生活中遭遇某些極大難關,讓他對基督教失望(或者受到其他宗教吸引),這種的問題不見得要算在教會頭上,只能說上帝有他的安排。 但還有兩種原因,教會就難辭其咎了。 一是神學教育上的錯誤,但我要先說,這問題太容易變成吵架,點到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Thumbnail
最近發生了一些事情,讓我覺得很不爽! 我的個性很喜歡嘗試不一樣的東西 我的興趣真的非常的廣和不同 其中對於靈性的探索更是求知若渴 我去過不少的宗教 受洗過離開過 原本從小無知不停的嘗試到 我最後了解宗教並不適合我 最近我因為一個高人的原因 又踏進了一個
Thumbnail
▓這篇一開始講到佛教、宗教,我忍不住要先講一下   我看到的宗教寫的、說的好像是在貶抑愛情、情慾,告訴人們那些不重要,要轉而向比較高級的、高階的、有意義的,屬於靈性或靈魂的追求。   如果失戀人碰到她可以接受的師父,或精神上的帶領人的話,就在他的帶領下,不再追求愛情,轉而做別的修鍊了。這我非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我從很小就進入到宗教中,或許是我想逃避當時困難的處境吧! 很多宗教都以家庭當包裝,缺少家庭溫暖、自信、肯定和支持的人就會被吸引,然後進入宗教過一個全新的生活,只要他一直沒有發現表裡不一的地方。 只要有名氣功勞,一定全是宗教的栽培功勞,一旦有了一些失敗失形象的事,那就一定是信徒個人的問題,而為了讓
Thumbnail
安樂死為什麼無法流行,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宗教" 不管是多偉大的人,99%都有宗教信仰信仰 沒有任何公式可言,但卻是人類在這世界上生活上的基礎跟精神來源 如果沒有神佛、沒有上帝、沒有妖魔鬼怪的玄學,那這個世界就會變得非常無聊,因為沒有期望、沒有希望,也不怕死後的懲罰,只要無聊過完一生,然後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