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朱克曼的分析和結論──《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大要 2019B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6.1 不幸算理由嗎?

朱克曼指出,許多受訪者因人生不幸,覺得被神離棄,才突然換了新眼光,看出所信宗教的荒謬。他們如果人生順逐,結果也許就不一樣了,說不定因而信得更堅定。《聖經》裡那些荒謬的故事,離教前的人不也堅信了大半輩子嗎?為什麼失意了,受了打擊,才看得出來呢?朱克曼質疑得有理。

那麼人生際遇跟信仰有什麼關係呢?許多研究顯示:國家越動蕩不安、越民不聊生,信仰宗教的人越多;國家越安穩,信的人越少。換言之,就社會整體而言,苦難叫更多人入教,而不是離教。然而,朱克曼就指出:社會整體是一回事,個人是另一回事。如果整個社會在吃苦,人人失意,信教的人固然就多;可是如果社會安定,個人的挫折就可能叫當事人離教。

按:其實人各有志,大勢之外還有個別差異,毋寧是正常的事。社會不安,一樣有不信的人;一生順遂,也可以離教。《聖經》講多馬疑主,『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約20: 29)這是明目張膽地鼓勵盲信。我倒想,吃過苦頭才離教,算是因禍得福;沒吃過苦頭就不信,才真有福;而人生順也好、逆也好,從來不信,境界就更高了。離教者Ed說,慶幸新婚妻子不知道創世故事,也不知道挪亞是誰。他也許該說「羡慕」吧。

6.2 主觀上的理由和客觀上的原因

朱克曼指出,受訪者所說的,是當事人主觀上認定的離教理由,儘管真誠,卻不一定是客觀上叫人離教的起因。許多信徒的父母打架,子女往往信得更虔誠,而不像Rachel那樣離教。Geraldine因性慾離教,是真誠的自白;但是性慾不見得是客觀上會叫人離教的起因,否則,人人到了青春期都有性慾,宗教早就在世上絕迹了。

按:補充一點:教育能否叫人開竅,要看人,也要看情形。台灣有些信祖靈的知識分子,也「認識」佛教、基督教,卻反而強化了原來的祖靈信仰(大半是驗證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所以上述的九大理由,只是相對的助力。比方接觸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信徒,離教的機會比沒有接觸過的要大一點;類似的助力不止一個,機會就再大些。

例如Rita和Nancy,都童年喪親,都受到不信親友的啟發,都在社區大學進修,種種因素加起來,對照Rita和Nancy的轉變,關係就不難看得出來了。其次,朱克曼特別指出,她們都是幼年信教,二十出頭時離教,換言之,在生活仰賴他人時信教,在自食其力、掌握人生的方向時離教。這不是偶然現象。其他的研究也指出,以英國婦女為例,從1960年代起,婦女隨就業率增加,信奉宗教的比例就遞減。受訪者似乎並不自覺這個重要因素。

6.3 天生屬世?

社會學家很少從天性、自然傾向來解釋人的信念和行為;朱克曼卻提出一個大膽而不無根據的說法:有些人是天生屬世(secular by nature)。

受訪者大都說得出離教的理由,有些卻說不出。他們往往想信,卻「違己交病」,到頭來只好放棄。換言之,他們不信,不是抉擇的結果,而是不得不對內在自我的承認、接納。Eugene就是這種人。二十七八歲時,靈機一觸:

我想只得承認,我不信,我是個無神論者。再裝下去,再騙自己,沒意思。我不能騙自己。

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就是很多人把離教跟同性戀出櫃相提並論。他們努力地相信教義,就像許多同性戀努力喜歡異性一樣,到頭來都騙不了自己,都不得不得罪社會,承認不信,承認是同性戀,接納自我。總之,朱克曼認為離教是內外因素的結果,天生的、心理的種子,被後天的、社會的因素催化而開花結果。

既然是先天的不信者,為什麼要先信,然後再等社會因素(九大理由等)來催化心裡的種子呢?很簡單,先信通常是社會化的結果。Eugene發現自己是不信的,

然後才明白,為什麼小時候總是不自在,因為我勉強自己信,因為規矩是要信的。

就連那些說得出離教理由的受訪者,說不定也是同類的人,只不過主觀上的歸因不同而已。正因為社會化壓抑了天性,離教的人才自比是出櫃的同性戀者。而在丹麥、瑞典這些不信是主流的國家,宗教味比美國淡得多,社會化對信或不信的阻力本來就小,離教者就離得輕鬆自在了。

按:既然有不信的種子,有沒有信的種子呢?朱克曼沒有明說,但是許多哲學家、科學家、人類學家,像J. Bering, P. Boyer, D. Dennett, M. Shermer等等,的確相信人類有演化而來的種種先天機制,叫人容易入彀。

6.4 教義和實際問題

一般離教者對基本教義,幾乎都覺今是而昨非;但是因性事離教的Andrew和 Cecilia,對教義卻是相信而不深究,贊成而不力辯。朱克曼因而指出,非信徒批評宗教,焦點都在教義上;但是有些信徒並不把教義看得那麼要緊。

按:從教義批評宗教,既沒有錯,也沒有失焦。宗教反對同性戀,干涉種種實際問題,關鍵就在教義的詮釋上。

6.5 結論

朱克曼的最後總結:

1. 離教反映社會差異。

2. 宗教不是人人需要的。

3. 離教者的人格特質:勇敢、聰明、有操守、獨立自主,熱愛生命等等。

4. 預測:不信的人會越來越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局外人的沙龍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局外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6/26
事實勝於雄辯,道德不是宗教的專利,培養道德不需要神,不需要宗教。開明教育的關鍵,在於孩子可以質疑,可以不同意,而不在於說些模棱兩可的蠢話。教會學校往往以教育的名義掩護灌輸式傳教。相關書籍、網站的介紹。
Thumbnail
2019/06/26
事實勝於雄辯,道德不是宗教的專利,培養道德不需要神,不需要宗教。開明教育的關鍵,在於孩子可以質疑,可以不同意,而不在於說些模棱兩可的蠢話。教會學校往往以教育的名義掩護灌輸式傳教。相關書籍、網站的介紹。
Thumbnail
2019/06/26
不信的人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是相信死前的生命。他們面對死亡,大都處之泰然。只是更熱愛生命,更珍惜每一天。舉行世俗葬禮的人越來越多。不信的人愛家人、愛朋友,而不是愛神、愛救主;不信的人做好事,善待他人,不是要得天上的獎賞,而是為了叫世界更美好。這一切,不需要神,只需要生命。
Thumbnail
2019/06/26
不信的人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是相信死前的生命。他們面對死亡,大都處之泰然。只是更熱愛生命,更珍惜每一天。舉行世俗葬禮的人越來越多。不信的人愛家人、愛朋友,而不是愛神、愛救主;不信的人做好事,善待他人,不是要得天上的獎賞,而是為了叫世界更美好。這一切,不需要神,只需要生命。
Thumbnail
2019/06/26
宗教信仰是幻覺,有時候在心理上叫人安慰,卻不是長期的情感穩定的最好基礎;而且很可能妨礙我們實際想辦法去面對人生。世俗的人有他們的辦法,朱克曼舉了三個例子:癱瘓的無神論者、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戒毒者。
Thumbnail
2019/06/26
宗教信仰是幻覺,有時候在心理上叫人安慰,卻不是長期的情感穩定的最好基礎;而且很可能妨礙我們實際想辦法去面對人生。世俗的人有他們的辦法,朱克曼舉了三個例子:癱瘓的無神論者、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戒毒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本來對於過去的事,不想再縈懷,可是最終還是覺得有些事不吐不快。 最近以前教會的人想找我回去參加聚會,搞得我拒絕也不是!不拒絕也不是!拒絕嘛顯得不近人情,不拒絕的話怕是又是一堆麻煩。 我離開教會的原因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努力得不到肯定支持,需要表明立場時大部份站在對立面,然後這些人平常弟兄長、姐妹短的
Thumbnail
本來對於過去的事,不想再縈懷,可是最終還是覺得有些事不吐不快。 最近以前教會的人想找我回去參加聚會,搞得我拒絕也不是!不拒絕也不是!拒絕嘛顯得不近人情,不拒絕的話怕是又是一堆麻煩。 我離開教會的原因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努力得不到肯定支持,需要表明立場時大部份站在對立面,然後這些人平常弟兄長、姐妹短的
Thumbnail
怎樣教養孩子,是所有父母的難題,信徒、非信徒都一樣。但是生活環境是否崇尚宗教,包括親人的宗教信仰、居住的社區、子女就讀的學校,對不信的人影響很大。
Thumbnail
怎樣教養孩子,是所有父母的難題,信徒、非信徒都一樣。但是生活環境是否崇尚宗教,包括親人的宗教信仰、居住的社區、子女就讀的學校,對不信的人影響很大。
Thumbnail
無神論、不可知論、自然主義、世俗主義、人文主義等自古就有,但是到了21世紀,懷抱這些非宗教世界觀的人卻大增。走出宗教大門的人比走進去的多,這是破天荒第一回。原因包括政治、教會醜聞、婦女就業、同性戀、網路等。宗教是個向度問題。大腦有不同的機制,信不信都自然。
Thumbnail
無神論、不可知論、自然主義、世俗主義、人文主義等自古就有,但是到了21世紀,懷抱這些非宗教世界觀的人卻大增。走出宗教大門的人比走進去的多,這是破天荒第一回。原因包括政治、教會醜聞、婦女就業、同性戀、網路等。宗教是個向度問題。大腦有不同的機制,信不信都自然。
Thumbnail
朱克曼的總結:1. 離教反映社會差異。2. 宗教不是人人需要的。3. 離教者有些共同的人格特質,也可能有「不信的種子」。4. 預測:不信的人會越來越多。
Thumbnail
朱克曼的總結:1. 離教反映社會差異。2. 宗教不是人人需要的。3. 離教者有些共同的人格特質,也可能有「不信的種子」。4. 預測:不信的人會越來越多。
Thumbnail
離教的人大都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生兒育女後,怎樣教養呢?有三種情形:1. 體驗型。2. 戒絕型。3. 中間型。
Thumbnail
離教的人大都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生兒育女後,怎樣教養呢?有三種情形:1. 體驗型。2. 戒絕型。3. 中間型。
Thumbnail
離教的人認為:離教得到的遠超過失去的。他們越發珍惜生命,面對生死,往往處之泰然。道德從一張清單,變成怎樣待人。道德觀更敏銳,更成熟。至於人生意義,各自重新反省,各有體會。
Thumbnail
離教的人認為:離教得到的遠超過失去的。他們越發珍惜生命,面對生死,往往處之泰然。道德從一張清單,變成怎樣待人。道德觀更敏銳,更成熟。至於人生意義,各自重新反省,各有體會。
Thumbnail
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信教的人比不信的人覺得幸福,是因為教會的共同生活。離教的最大代價在於成為異類,破壞了原來的社群關係、群體認同;而少了與神同在的感覺,一時失去人生方向等等,就沒那麼重要了。
Thumbnail
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信教的人比不信的人覺得幸福,是因為教會的共同生活。離教的最大代價在於成為異類,破壞了原來的社群關係、群體認同;而少了與神同在的感覺,一時失去人生方向等等,就沒那麼重要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