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比「做」或「不做」更重要的,其實是「覺察」

2019/07/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我的童年週末裡,「超級星期天」占了很重要的一環。從早期的超級比一比、超級任務,到後來素人崛起的校園歌喉爭霸戰(下啟以「超級星光大道」為首的歌唱選秀時代),縱使型態上已與當今節目千差萬別,於我而言卻是相當珍貴的記憶。
我記得小學時候,曾經有次和朋友分享「我猜」節目裡的一段笑話,立即被隔排同學投以異樣眼光-他覺得這很低級,原來這名同學的家裡,「我猜」是被視為沒水準、低俗而被禁看的。幼時的我並不以為意,覺得玩笑就是玩笑,對綜藝節目過度認真,反倒是自討沒趣。直到有一天,當「節目裡被揶揄的對象」成為我的生活處境,一切突然什麼都變了。
He is sooooo sissy!

群眾買單,笑話才得以成為笑話


「這不應該成為玩笑的。」我花了很長時間思考:既然大眾回饋之於影視產業是如此舉足輕重,那這樣的笑料還能大行其道,也許該檢討的是我們自己。也是從那天起,政治正確 (politically correct) 的種芽開始在我心中萌生。
這樣的工作並不討喜,首先,節目製作人有絕對的理由用收視率讓觀眾為自己背書,其次,在收視客群間也衍生出一種「衛道人士欲假借道德高點大興文字獄」的論調,但這樣的批評其實是一種穿鑿附會。所謂「政治正確」,並不是拘泥於作為/不作為二分的追究,而更聚焦在「行動主/客體」間,處境、影響的深層想像及反思覺察。舉個例子,當你發現「模仿效應」與「刻板印象的強化、再製」是真實存在時,你就不會聲稱「在腳本裡放一則涉及物化女性的笑話」,只是為了想帶給大眾歡笑而已-除非你不把這種社會責任放在眼裡,或打算靠這種爭議話題繼續炒節目的知名度,那被罵就真的活該。當然,這種演替若藉由收視率的把關催化,成效肯定快得多,所以消費者也勢必得洞悉到這點才行。

筆者得再次重申,「覺察」才是政治正確真正追求的目的,因為唯有思想的覺察才能提供動機去誘發一切變革;徒欠覺察而只在文字上遊戲雕琢,甚或刻意的照本宣科,非但不得其真意,本質上,更是對政治正確莫大的錯解與褻瀆。

不變的真諦:時代思潮下的價值反思
當然,明朝的劍不能用來斬清朝的官。作品的評價必須放在時空脈絡下而論,以現今觀點批判過去「落伍」或「過時」並非智舉,還可能肇生不必要的齟齬紛爭;然而,順應社會思潮的脈動承先啟後,卻著實是每個時代必經的歷程,這沒有捷徑與例外。
走過「腥羶色」大佔眼球版面、收視率隨迷你裙擺水漲船高的年代,人們才開始意識到陽剛霸權,關注結構網絡下的弱勢處境。這條極相似的軌跡,再往前是解嚴前後的「言論與民主自由」,往後則是「以性少數為首的多元價值」,我們所處的當代社會充斥著過往所無法參酌的資訊爆炸,這種莫衷一是的不確定感幾乎足以成為這世代的註腳,很可能也是未來它將面臨的挑戰。但或許,就如人們看待科技發展一樣,開放的心胸搞不好正是與這種「虛無」共存的第一步也說不定。

既然新、舊的拉鋸是一種周而復始的必然,當覺察到社會可以也應該走向更好的地方時,願每個我們都能成為拂向觀望者的暖風,就如同曾擎起我們的那些前輩雙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4會員
57內容數
我要成為 LeetCode 王!快跟我一起踏上旅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