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執行長、創辦人、總經理,遇上老闆如何稱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年來新創公司與品牌越來越多,同時台灣中小企業佔所有企業97.7%的情況依然持續——斜槓正夯加上中小企業立國,簡直是人人都可以當老闆!所以這篇文章就來談談,「創辦人、總經理」等頭銜的差異,該怎麼使用這些頭銜,它們各代表什麼意思?又會帶給人們什麼樣的閱讀感受呢?
本文適合閱讀的人有:需要撰寫品牌故事的文案師、報導新創團隊的編輯或記者、準備創立新品牌或個人事業的人。

不適合使用在:要嚴肅的搞懂各個職銜階層的人資相關需求。

創辦人/共同創辦人

經常關注科技媒體的讀者,一定對創辦人(Founder)和共同創辦人(co-founder)這兩個名詞不陌生。
顧名思義,創辦人是指企業、組織、社團、基金、網站等的主力創立人,而共同創辦人則是在創立早期就與創辦人一起投入的合作夥伴。
在文案寫作時,我們可以注意幾件事情。
首先,通常創辦人的位階會高於共同創辦人,但也有核心成員全部稱共同創辦人而不特別拉出創辦人的情形;第二,創辦人底下不一定會擁有自己的團隊,如上所述,只要創立了某個組織就能稱為創辦人,而該組織可能不需要完整的內部團隊來管理;第三,創辦人不一定是執行長,在傳統產業裡面尤其明顯(雖然傳產也不太用創辦人這個名詞),傳統產業裡創辦人通常也會擔任董事長或者榮譽董事長,且以董事職銜來稱呼他們,對他們來說更習慣。

執行長/總經理/總裁

執行長的概念較偏西方,是從1960年代的美國開始,也就是大家常聽的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執行主管的意思,而總經理與總裁的概念則較偏東方。以在台灣來說,它們的地位差不多大,如果真要分清的話,執行長的位階是最高的,再者才是總經理,最後才是總裁。
在文字的運用上,偏向科技、創新、服務的產業等可以使用執行長,能讓品牌的整體感覺更新穎現代化;而製造、連鎖加盟、傳統產業等領域,總經理則是該領域受眾接受度較高的用法。
另外,雖然總裁這個稱謂近年來有被言情小說濫用的趨勢,單純使用不免讓人感覺怪怪的,但是「銷售總裁」或者「亞太區總裁」等牽涉到「金錢業務」或者「地區」的使用方式,仍然很能被接受。
以這三個稱呼方式來說,因為是來自大型組織的頭銜文化,除了「執行長」勉強可以使用之外,都還不太適合剛起步的品牌使用。

總監

總監(Director)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監督、管理某一個特定領域當中的所有工作內容,在正式組織的職銜上,其實已經處在相對較低的位置,大約在總經理與總裁之下,常見的有營運總監、創意總監、行銷總監等等。
雖然總監的頭銜較小,但是對於各種小型獨立品牌來說,太正式的職稱反而會讓創辦人自己和消費者們都覺得怪怪的,因此有許多創辦人也喜歡用總監來稱呼自己。
尤其是因為「創意總監」是所有總監當中曝光度最高的一種稱呼方式,所以在文創、設計品牌當中特別明顯:創辦人往往也喜歡稱呼自己為品牌總監或者就單純稱呼總監,我們也可以這樣沿用。

主理人

主理人這個說法現在市面上比較少出現,但它同樣相當實用。我第一次聽到品牌創辦人使用主理人來自稱時,也覺得十分有趣。中文當中並沒有能完全對應主理人的解釋方式,而英文當中它則跟總監共用Director這個詞。但是它們兩者最顯著的不同是:
總監主要扮演的是監督調配的角色,而主理人親力親為的投入程度更高。
主理人這個字非常適合服裝、珠寶、藝術、私廚等業類使用,它通常就是品牌整體調性的控制者,因此想要描述任何風格強烈的品牌時,也很適合使用主理人來稱呼最高執行者。

掌櫃/雜工/闆娘

創辦人自謙的稱呼方式通常在零售業或者面對面的服務業裏出現,它的優點是比較親暱,而缺點則是不夠正式與大器,我認為在品牌初期或者某個特定的通路(例如客服、臉書個人頁面或會員電子報)如此自稱並沒有不好,但是在正式的場合中,最好評估一下這樣的稱呼方式是否和品牌的調性一致,再進行使用。

結語

文案的運用很精巧,有時候連平常人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都有很多的細節能夠注意,希望這篇文章能啟發讀者對稱謂的思考,同時不停鍛鍊自己的文字敏感度。

認為這篇文章有價值的讀者,請按個喜歡或追蹤,以讓我未來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更多文案工作的內容,也歡迎來《我是文案》粉絲頁玩。
更多浪費才能的內容就在 【商業文案全解析,擁有你的寫作孵化器】線上課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專注美學與品味的風格邏輯、生活風格與質感設計、沈浸式體驗與地方創生。只有文字,能用細節打造出,比視覺和想像力更精確的——夢寐以求樣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連續創業者如果有一次以上的出場經驗,無論在帶領團隊、營收規模化,甚至募資上都有明顯優勢。也許該問的不是該由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帶領公司,而是如何讓掌握產品與市場洞見的創業者累積管理技能與財務知識,與有深厚產業經驗的經理人合作,或者培養經理人成為創業者。
Thumbnail
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哪一種比較好?有哪些因素需要考慮?都需要對應到當下想要累積的履歷或經驗,這篇會透過五個關鍵方面來分析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異:產品主導、產品風險、產品溝通、開發團隊、薪資級距。
有人問我,就如日主受剋的人是不是可以創業,當然就命理的角度上,一定是不能創業,但你所想的創業跟我所接觸的創業根本就是兩回事,這該如何說呢?
Thumbnail
我因為有參與新創投資,所以很常被政府單位、學校和各大加速器邀請擔任創業導師,也稱為業師。中間看到一些場景,也讓我對於業師這個角色有點反思,希望可以帶給創業者或者是正在幫助創業者的業師們一些參考。 好比說,在創業簡報比賽或募資路演(pitch)這個場景,常常是創業者和業師們首先產生火花的地方。我
老闆,只要是人都夢想當這份職業,但當老闆這麼簡單嗎?改改姓名、改改風水,只要有老闆名、老闆命、老闆運,就能成為老闆,這就是世人對老闆的偏見。
Thumbnail
接著前面在說學術圈與社群專家圈的話題,其實原本只是想起了一些學術圈的事情,寫著寫著,不想卻變成連載了……。 哪一間企業在一開始成立的時候,不是新創公司呢?或者,那些此刻已然成為知名跨國企業的科技公司,或許曾經也是新創公司。 要說新創與一般企業的差異,或許在於,此刻的新創在其主要業務項目上具備因應
Thumbnail
在我心裡,其實從來沒有把當主管,列為人生的必要選項。對於主管應該要具備怎樣的功能,也如瞎子摸象。因此,當我不滿三十歲,便被拔擢成為「總監」,我總以為自己應該要像「總兼」一樣,校長兼撞鐘、司令兼跑堂,將大小事置辦得伏貼妥當。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連續創業者如果有一次以上的出場經驗,無論在帶領團隊、營收規模化,甚至募資上都有明顯優勢。也許該問的不是該由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帶領公司,而是如何讓掌握產品與市場洞見的創業者累積管理技能與財務知識,與有深厚產業經驗的經理人合作,或者培養經理人成為創業者。
Thumbnail
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哪一種比較好?有哪些因素需要考慮?都需要對應到當下想要累積的履歷或經驗,這篇會透過五個關鍵方面來分析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異:產品主導、產品風險、產品溝通、開發團隊、薪資級距。
有人問我,就如日主受剋的人是不是可以創業,當然就命理的角度上,一定是不能創業,但你所想的創業跟我所接觸的創業根本就是兩回事,這該如何說呢?
Thumbnail
我因為有參與新創投資,所以很常被政府單位、學校和各大加速器邀請擔任創業導師,也稱為業師。中間看到一些場景,也讓我對於業師這個角色有點反思,希望可以帶給創業者或者是正在幫助創業者的業師們一些參考。 好比說,在創業簡報比賽或募資路演(pitch)這個場景,常常是創業者和業師們首先產生火花的地方。我
老闆,只要是人都夢想當這份職業,但當老闆這麼簡單嗎?改改姓名、改改風水,只要有老闆名、老闆命、老闆運,就能成為老闆,這就是世人對老闆的偏見。
Thumbnail
接著前面在說學術圈與社群專家圈的話題,其實原本只是想起了一些學術圈的事情,寫著寫著,不想卻變成連載了……。 哪一間企業在一開始成立的時候,不是新創公司呢?或者,那些此刻已然成為知名跨國企業的科技公司,或許曾經也是新創公司。 要說新創與一般企業的差異,或許在於,此刻的新創在其主要業務項目上具備因應
Thumbnail
在我心裡,其實從來沒有把當主管,列為人生的必要選項。對於主管應該要具備怎樣的功能,也如瞎子摸象。因此,當我不滿三十歲,便被拔擢成為「總監」,我總以為自己應該要像「總兼」一樣,校長兼撞鐘、司令兼跑堂,將大小事置辦得伏貼妥當。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