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問到別人喜歡什麼類型的對象時,很多人總會說,想找「聊得來」的對象。當每問一次別人,而又得到相同的回答時,我心裡總是浮上一堆問號,就像一碗冷掉的香菇雞湯,上面浮的那一層油,正是我滿滿的問號海。
我不理解何謂「聊得來」,也不曉得該如何定義「聊得來」,更不曉得大家都怎麼判斷「我們聊不聊得來」的問題。看到身邊朋友一個個死會,我心裡也會好奇著,他們都找到判斷「聊得來」的方式了嗎?不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子,不管找到也好,沒找到也罷,兩人會在一起,就是會在一起,不需要理由,這大概就是大家口中的「感覺」問題吧。
關於「我們聊不聊的來」的問題,到底有沒有一套公式或是判斷標準呢?我很用力地想出兩點,為大家做個總結,第一,彼此懂彼此的幽默,第二,持續地對對方的想法、生活感到好奇。也就是說,同時不符合上述兩種狀況的人,你們兩人大概不來電、不投緣。「不來電」並非只能應用在愛情,而是能運用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你總有遇過聊不來的朋友吧?不是討厭他,而只是彼此喜歡聊的話題不一樣。「不投緣」指的是你們在「此時」錯過了彼此,你們在「此時」無緣深入了解彼此,因為你們在「此時」對彼此沒有認識的慾望,說白話,就是你對對方沒有興趣(請不要懷疑,這就是你內心的想法)。
回過頭來談談前述兩點,第一,彼此懂彼此的幽默。所謂的「幽默」,指的是「被戳中笑點」,更明確的說,是雙方喜歡彼此的自然反應、喜歡彼此在第一時間聽到某件事的反應,是大笑、靦腆的笑、無奈的笑,還是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不過除了表情,在第一時間因自然反應而說的話,也會成為大腦判斷你是否是一個幽默人的依據,不過這個判斷標準,是屬於非常個人感覺的事,因此,倘若A不覺得你幽默,那不見得B也這麼認為。
話說到「自然反應」,都標榜「自然」了,因此毫無疑問地,這是無法從後天訓練來的,這是老天爺賦予每個人獨有的特色。總之,懂你幽默的人、被你戳中笑點的人,自然會向你靠近,不論是什麼關係都一樣,因為這是人之常情,人本來就會想靠近好親近的人。
這個社會有這麼多人,要找到懂自己幽默的人,很難嗎?個人認為,不難吧!你只要看看你身邊的朋友們,回想與他們聊天的情景,並數一數那些喜歡與你聊天、會與你聊天的朋友有多少人,若有超過五個人,那也就稱不上「找不到聊的來的人」吧!況且你還只是從你認識的朋友中開始數,世界這麼大,你才只認識這麼一點點,這麼早放棄,不會覺得說不過去嗎?趕快卯起來認識新朋友、拓展新的生活圈吧!
第二,持續地對對方的想法、生活感到好奇。將「好奇」簡單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因未知,而好奇」,第二個階段是「因了解,而好奇」,這兩個階段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會因為你的外表、穿著打扮、散發氣息、他人對你的評價、你在網路社群的形象等的因素,而對你產生好奇,說白話,你會因對方的外顯條件,而對對方產生好感。至於進到第二階段的人,他們大略了解你的為人,他們會拿取從旁敲側而得到有關你的訊息與自己做比對,比對彼此有無相似之處,例如:有相同的品味、興趣、喜好、想法、價值觀等等,若有相似、相同的地方,大腦就會產生認同感,因有認同感而產生的好奇心,是比較持久的,因為這時的好奇,不再只是追求新鮮感而產生的好奇,而是因「想法、價值觀」產生「共鳴」,而引起好奇心,好奇你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好奇你的下一步、未來狀況,我想這就是第二階段「因了解,而好奇」的過程。
話說回來,前述提到要找到「彼此懂彼此幽默」的人,並不困難,但找到「持續地對對方的想法、生活感到好奇」的人,難嗎?我覺得難,因為人們常常不曉得自己要什麼,只是老是覺得「別人不喜歡我」、「沒人喜歡我」,鮮少想過其實問題都出在「自己根本不曉得自己喜不喜歡對方」、「自己根本不曉得自己對對方有沒有好感」,人真是一個弔詭又難理解的生物啊!
我再繼續補充,為什麼我們要了解自己呢?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不曉得自己想要什麼,而沒有明確目標,也就等同沒有目標,在沒有目標的前提下,也就沒有所謂找不找的到的問題,不過也是不用一定得要「曉得自己要什麼」才可以找到另一半,畢竟人世間的一切,很多都是誤打誤撞而得來的,存在很多找不到答案的為什麼,是常態,反而像飛飛這樣,越是想追問為什麼、越是想求得答案、越是想追根究底的人,只是自討苦吃。總之,在我們能力所及的範圍,我們就做好自己,其餘的,都隨緣吧,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