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如果只上這一次課,我想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目前主要的兩種教學場域,其中一個是與立賢教育基金會合作,去到偏鄉小學上藝術與人文課程。一間學校安排兩堂課的時間,也就是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究竟我能跟這些我第一次見面,而且可能只見一次面的學生,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呢?

如果有機會與學生長時間相處,我希望能讓他們有多一些觀察與摸索的時間,學生如果表示還不想要投入的時候,我多半會先「等」。但是面對這種一輩子可能只會相遇一次的課程,我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等」。這倒不是說我就一股腦地把東西都塞給他們,而是,在這種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發現有時候直接「介入」,反倒開啟了與對方建立關係的可能。

他的表情有一點點不一樣了

比如有一回,我跟老斌(我的伴侶兼助教)去到屏東的某國小,帶他們做拓繪。我與老斌分工,我帶拓繪示範,老斌帶他們去校園採集拓繪的素材。那天,有個五年級的男孩,我在示範的時候,他的眼睛一直往旁邊飄,看起來並沒有要投入這個課程的意思。當下我沒有多說什麼,繼續提點一些他們要注意的要點,比如水彩筆沾濕的狀況,顏料的水分,葉子的紋路之類的。

raw-image

開始拓繪時,男孩坐在那邊發呆。我問他你採集了什麼啊?他拿出一根樹枝。我說樹枝啊,這個難度比較高喔!男孩一臉無所謂的表情。我說沒關係,「樹枝也可以拓,你想要怎麼構圖?」男孩說不知道。這時別桌有其他小孩叫我,我就說你想一下,我等一下來看你。

後來我去別桌的時候,老斌說剛剛他帶學生去採集時,那個男孩好像也沒有聽他講,「他玩他的石頭,踢沙,」「我剛有注意他,他的腿上都是傷痕,很像被狗咬。」老斌說。

我又繞回小男孩那桌時,發現他連練習都還沒練習,就直接在樹枝上沾了紅色顏料,印在手帕上,手帕上頭還被洗筆時濺出來的水潑到。並不是一定要練習過才能實作,也不是不能用樹枝沾紅色顏料拓手帕,手帕也不是一定要乾乾淨淨拓得完完美美,而是,那個男孩的樣子看起來像是,隨便印個東西在上面就好,他只想要把這一個半小時混過。

我猜那個男孩不論是在我示範的時候,或是老斌帶著他們採集的時候,都在放空;我猜他對我們正在進行的事情無感,但因為是上課時間,所以他不得不坐在位子上。

我站在他旁邊,看了一下他的桌面,「除了樹枝,你還有採其他的葉子嗎?」男孩說沒有。我看著他們那一組桌面,他隔壁的同學採了不少葉子,我挑了一片起來,跟同學說葉子借我,然後直接在男孩面前示範起來。

「拓繪這種東西啊,每次拓可能都有不同的樣子,你不用擔心做不好,但你做的時候可以仔細的去觀察與感覺它……」我說,「你看這個葉子有兩面,一面摸起來平滑,另一面葉脈比較清楚,有凹有凸的……」「顏料要上在哪一面沒有規定,但是我覺得葉脈的線條如果被表現出來會很好看,所以通常我會把顏料塗在葉脈突起的那一面……」「葉片塗好色後,先想好你要拓印在手帕的哪個位置,輕輕的蓋上去;上面記得壓一張紙,用你的手指均勻地幫葉子按摩,但是不要按太久,葉子會黏在手帕上……」「你覺得壓了差不多之後,就可以把葉子打開……」

我一邊說一邊示範,把拓繪的步驟整個重新做過一遍,最後我說:「好了,你看……」

男孩的手帕瞬間多了一片葉子拓印,他的表情看起來很驚喜。「你就用這個葉子,試試看,用我剛剛教你的方式,試一次看看。」我說。

男孩接過葉子,用水彩筆沾上顏料開始塗。他的表情看起來有一點點不一樣了,好像有一點點……認真?我看著他上色,協助他按壓葉子拓印,打開葉子時,他臉上的表情比剛剛又更多了一點點開心。

「你就照這樣的方式,再繼續做做看。你可以嘗試不同的顏色。」我說完這句話,就移動到其他小孩身邊了。

希望我給出去的東西打開一扇窗

而當我繞了一圈看了二十幾個小孩的拓繪後,我又走到他身邊。我發現他一片一片拓起來了,他將葉片繞成一個花圈,臉上有著專注的表情。老實說我很驚訝,因為我並沒有抱著他一定會繼續做下去的期待。

raw-image

但是那個小男孩竟然一片一片的拓起來了,臉上還有一種想要「完成作品」的表情。學校老師看了他的作品,表示很驚訝,「這個孩子平常對許多事情都興趣缺缺,這次他竟然會有耐心的把東西完成……」

以往我很少直接動手「幫小孩做」,我會觀察是否該介入,以及介入的時間點。但是,像在這種一次性的課堂裡,我不認識小男孩,我不清楚他的狀況,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觀察與等待。老實說,就算是在這種一次性的課程,我仍舊會不斷思考到底是要少做還是多做?但當我面對的是一個「不清楚什麼緣故」、「但他似乎不想在這段時間做些什麼」的孩子,我反而覺得我應該直接丟東西出去,直接跟他分享我想要帶給他的東西。

我無法對小男孩課前課後的轉變多做詮釋,因為我對他的認識不夠多,但我可以感覺得到他對自己最後完成的作品,很喜歡也很有成就感。

如果有機會可以建立長期關係,我可能不會這麼直接的介入,我總會擔心因為自己介入得太多而影響小孩的自主學習;但是這種「我可能只會跟你見一次面」的時候,在這種時候我考慮的點反而是,我應該在當下把自己最想給他們的東西給出去,不管是想做的事,想說的話,因為我跟他建立關係的機會只有一次。

不是我給出去的東西有多重要,而是或許我給出去的東西,能夠打開某個他自己不曾碰觸過的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廖瞇的沙龍
474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廖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08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2021/07/08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2020/07/23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Thumbnail
2020/07/23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Thumbnail
2020/04/13
最近我從用自己從前玩的臉名片,把名片上的無臉人放大,列印出來給小孩玩。小孩可以在上面畫臉,然後幫那個人寫上他說的話。小克畫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說: 「我是一個有錢人。」 「我愛賣東西。」 「我有一百萬個錢。」
Thumbnail
2020/04/13
最近我從用自己從前玩的臉名片,把名片上的無臉人放大,列印出來給小孩玩。小孩可以在上面畫臉,然後幫那個人寫上他說的話。小克畫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說: 「我是一個有錢人。」 「我愛賣東西。」 「我有一百萬個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現行素養導向的寫作練習底下,學生能否在寫作時能仔細描摹出場景的「畫面感」,變成一種重要的訓練。而這種畫面描述的「情境式開頭」也常是我們會請孩子們練習的一種重要開頭方式,然而如何訓練孩子能寫出畫面感呢?
Thumbnail
在現行素養導向的寫作練習底下,學生能否在寫作時能仔細描摹出場景的「畫面感」,變成一種重要的訓練。而這種畫面描述的「情境式開頭」也常是我們會請孩子們練習的一種重要開頭方式,然而如何訓練孩子能寫出畫面感呢?
Thumbnail
還好男孩是我兒童家教的第一個學生,很多人在大學時就當過家教,而我是工作4年後選擇放棄工作累積的成就,走上了家教的道路,問我為什麼?我想只因為這是我所學的領域中,最有機會去認識不同年齡層的人,與不一樣個性的人交流,一個能與人有所互動的職業,過著教著比自己年紀小許多或大很多的學生,從5歲到50幾歲都有。
Thumbnail
還好男孩是我兒童家教的第一個學生,很多人在大學時就當過家教,而我是工作4年後選擇放棄工作累積的成就,走上了家教的道路,問我為什麼?我想只因為這是我所學的領域中,最有機會去認識不同年齡層的人,與不一樣個性的人交流,一個能與人有所互動的職業,過著教著比自己年紀小許多或大很多的學生,從5歲到50幾歲都有。
Thumbnail
這天帶孩子作畫,令我最有成就感的就是這一幅作品。這作品或許說不上美麗,也談不上什麼精湛的技巧,但之所以能令我有成就感,是因為這是我跟他相處第二年來,第一幅我們兩個一起成功合作完成的作品。
Thumbnail
這天帶孩子作畫,令我最有成就感的就是這一幅作品。這作品或許說不上美麗,也談不上什麼精湛的技巧,但之所以能令我有成就感,是因為這是我跟他相處第二年來,第一幅我們兩個一起成功合作完成的作品。
Thumbnail
「老師,什麼是藝術關照啊?」有同學問。 「老師,不然我們這學期用其中一堂課來體驗看看好不好? 就這樣,我在原課堂中安插了一回藝術關照自身的體驗活動,也讓同學有了一次不一樣的自我照見。
Thumbnail
「老師,什麼是藝術關照啊?」有同學問。 「老師,不然我們這學期用其中一堂課來體驗看看好不好? 就這樣,我在原課堂中安插了一回藝術關照自身的體驗活動,也讓同學有了一次不一樣的自我照見。
Thumbnail
孩子去共學團已經一個多月了,這一個多月,我卻看見他許多的變化,有一些很明顯可以說得出來,有一些卻是一種內在狀態,一種成熟感,漸漸地獨立,卻也還有小男孩依偎撒嬌的身影,對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同時也去看到自己還有哪些需要補強。
Thumbnail
孩子去共學團已經一個多月了,這一個多月,我卻看見他許多的變化,有一些很明顯可以說得出來,有一些卻是一種內在狀態,一種成熟感,漸漸地獨立,卻也還有小男孩依偎撒嬌的身影,對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同時也去看到自己還有哪些需要補強。
Thumbnail
經過了第一週的奔波,那種剛開始會有的緊張、不安、期待、稍稍害怕⋯⋯等心情,也跟著淡去,很有趣,我想,這就是之所以「第一次」通常會讓人難以忘懷的原因吧? 回顧第一週,從孩子口中聽到的多是遊樂,聽老師講歷史故事,跟著同學去玩水、撿木頭、鋸木頭、畫畫⋯⋯,不知道為什麼⋯⋯
Thumbnail
經過了第一週的奔波,那種剛開始會有的緊張、不安、期待、稍稍害怕⋯⋯等心情,也跟著淡去,很有趣,我想,這就是之所以「第一次」通常會讓人難以忘懷的原因吧? 回顧第一週,從孩子口中聽到的多是遊樂,聽老師講歷史故事,跟著同學去玩水、撿木頭、鋸木頭、畫畫⋯⋯,不知道為什麼⋯⋯
Thumbnail
我目前主要的兩種教學場域,其中一個是與基金會合作,去到偏鄉小學上藝術與人文課程。一間學校安排兩堂課的時間,也就是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究竟我能跟這些我第一次見面,而且可能只見一次面的學生,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呢?
Thumbnail
我目前主要的兩種教學場域,其中一個是與基金會合作,去到偏鄉小學上藝術與人文課程。一間學校安排兩堂課的時間,也就是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究竟我能跟這些我第一次見面,而且可能只見一次面的學生,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呢?
Thumbnail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Thumbnail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Thumbnail
上課前的那一點餘裕,是我想要給體制內下課後的孩子,一點的小空閒。而往往這一刻鐘的時間,可以決定續航的四十五分鐘的狀態品質。 我其實想要照顧的,是或許沒時間被讀懂的一顆心。 更多時候我其實也沒有讀懂,但我想要讓彼此都有一個時空,去「被接納」這個「有時有有時候也沒有」的「什麼」。聊一下/畫一下/發呆也好
Thumbnail
上課前的那一點餘裕,是我想要給體制內下課後的孩子,一點的小空閒。而往往這一刻鐘的時間,可以決定續航的四十五分鐘的狀態品質。 我其實想要照顧的,是或許沒時間被讀懂的一顆心。 更多時候我其實也沒有讀懂,但我想要讓彼此都有一個時空,去「被接納」這個「有時有有時候也沒有」的「什麼」。聊一下/畫一下/發呆也好
Thumbnail
這堂寫作課的對象,恰好介於「想寫」與「不想寫」的中間──換個說法可能更精準──他們覺得文字有趣,但他們似乎還沒有感覺到自己有寫的需要。如果不覺得自己需要把那些話寫下來,就不會去寫,我現在面對的這群學生,就類似這樣的狀態。
Thumbnail
這堂寫作課的對象,恰好介於「想寫」與「不想寫」的中間──換個說法可能更精準──他們覺得文字有趣,但他們似乎還沒有感覺到自己有寫的需要。如果不覺得自己需要把那些話寫下來,就不會去寫,我現在面對的這群學生,就類似這樣的狀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