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閱讀本書時,會以為是在看書籍版的DISCOVERY頻道或動物星球頻道,因為書中大量介紹生物如何覓食、如何交配......等等行為,但非常意外的,看到後面會發現,它竟然是一本饒富哲學性的書,講述的是生物如何求生的方法,而重點就在於這些方法背後的策略。
在大自然界的萬千世界裡,為了延續基因、延續種族,必須與環境搏鬥、與同類競爭、抵禦天敵的捕食,而這些生死存亡之間的種種策略,絕對值得深思玩味。
*對於強者的重新定義
會絕種的生物往往都是食物鏈頂端的強者,比如北極熊,獵豹,老虎;而食物鏈底端的弱者數量總是最多的,比如斑馬,羚羊,野牛,所以越強的物種其實反而越脆弱,越不容易生存,越弱小的物種卻最容易繁衍,比如昆蟲。
並非體型大、力量強或具備尖爪利牙的生物才是強者,能夠成功存活下去的才是強者。所謂的強者,不是擊敗他人(永遠都會有新的挑戰者跟敵人),而是擁有策略讓自己生存下去。
*弱者不能直線思考
- 逃跑不光是跑,而是要邊閃躲邊逃跑,因為比速度和力量,單純直線奔跑的弱者遲早被強者捕獲,因此弱者必須製造難以捉摸的變化。
- 強者適合單純,弱者適合複雜。單純的環境下,強者將勢如破竹,而複雜變化的環境中,弱者才有機會逃脫。條件不佳的環境反而才是弱者的武器,因此不採取直接的單純對決,是生存的基本準則。
- 不要選擇舒適或條件優渥的環境,藉此避開強勢敵人或同類對手會出現的時間與地點。在商場上,即使只能瓜分到小眾市場,就能降低競爭而獨享利益。
- 環境安定,生存率越高,但競爭也越激烈;而環境嚴苛,減少競爭對手,也屬於另一種安定,有時候反而可以提高生存率,比如南極的企鵝。同樣的,生物都不喜歡無法預測的干擾環境,這種環境下,強勢的物種也無法發揮競爭優勢,而對於具有隨機應變的物種反而是不可錯過的大好機會,比如野草。
- 條件豐沛的環境裡,強者總是贏家,贏者全拿。而惡劣環境不利於繁衍,求生都來不及了,更沒有力氣競爭,因此對擅長競爭的物種沒有優勢,反而對於能夠耐壓的物種有利,比如仙人掌。
條件越好的地方,競爭越激烈,越不容易生存,對弱者而言,機會不在資源富饒之地,而是在條件稍差之處。如何選擇環境就是生存策略的精髓,也就是定位自己的市場位置,這需要具備相當的智慧和充分的準備,甚至必須採取極端的決定,刻意選擇條件惡劣的環境,藉此避開威脅者。
Photo by Vincent van Zalinge on Unsplash
強者在任何地方都能成為第一,所以策略就是不斷擴張地盤。因為只有強者能搶佔到又大又好的位置,而弱者僅能找到較小的一席之地,所以強者在越單純安穩的環境越有利,弱者在複雜變動的環境下反而更能有機會。在商場上,大型企業追求市占率,小型企業則必須追求差異化服務。
*危險的老二哲學
生物界中,強者與弱者的個數多,但中間的少,這是因為中間的族群不如強者擅長競爭,也沒有像弱者不斷採取改變與優化的策略,所以反而難以存活。
職場與情場亦如是,沒有專長與特色的人,其實不利於生存。躲在人群中,隨波逐流,載浮載沉,也許看似輕鬆安全,但遲早會被淹沒,始終不被看見跟注意。講白話一點,就是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流逝,而自己卻束手無策,無法得到所想要的。
*沒有強者與弱者,只有活下去的勝利者
每一次的環境大滅絕,都是因為弱者的逃跑,才得以讓物種繼續留存下來。人類的祖先是像老鼠一樣的哺乳類,為了躲避恐龍捕食而不斷演化,逃到樹上演化成猿猴,為了警戒天敵而改為二足步行。強大的人類其實原本是經常處於危險之中而必須不斷逃跑的弱小物種,也正因為如此,才能發展出弱者的策略,度過重重困難考驗。
競爭型策略適合善於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強者採用,不過擅於競爭並非成功的唯一條件,不是只有反覆競爭的策略才會成功。想要成為第一的條件不是打敗別人,而是除了自己以外,沒有其他人做得到,這才是能真正永續經營的贏家策略。
弱者總是需要做足各種準備,靠著策略存活下來,其他競爭對手討厭的變化與麻煩正是弱者的機會所在。所以,不要盲從跟隨人群的腳步、不要投入與大多數人相同的競爭,而是去發掘自己專屬的優勢,找到只有自己能獨一無二發揮的位置,讓自己成為最後生存下去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