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處獲得能量,寫給高敏感的內向者族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刊登於

有一派心理學家提出過:「外向的人可以在社交活動中充電,內向的人只能在獨處中蓄積能量。」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在真實世界中並沒有完全外向的人,或者完全內向的人,這兩種特質會以不同成分比例存在於每個人的性格中,端視顯性的部分較為偏向哪一方。

然而在世俗價值觀底下,都是鼓勵外向性格而貶抑內向性格的,因為在所謂的”成功者”身上﹐普遍都具有活潑熱情、活力四射、領導統御……等等,比較大膽開創性的特質;反觀內向者,卻總是被要求應該要更勇敢一點、更外向一點、更主動積極一點……似乎一般人提起內向性格,都是負面看待的成分居多。

本書也是基於這樣的論點開始,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標準的內向者,同時也是所謂的高敏感族群,身為這麼樣吃虧的「弱勢」,書中提出了如何調整自己的內心世界去適應外在環境,並且找出適合內向者的行動方式,讓自己經營好人際關係,以及在工作上表現出色。

*能量的保存和配置

書中最大的核心,在於能量的探討。沒有能量,不管是任何人,心情都很容易消極沮喪,或是疲憊與不耐煩,將導致社交表現欠佳,以及工作成果不好。尤其比起外向者,纖細敏感的內向者能量消耗更是特別快速,而且因為內向者必須在獨處中才能蓄積能量,因此該如何對能量做好妥善的保存和配置,就是內向者最重要的人生課題。關於能量的運用,有以下幾個原則:

  1. 動機決定心態,心態決定情緒,情緒決定能量消耗速度。在參加任何的社交活動,先確立好此行動機,就可將能量做好盤整。
  2. 找到讓自己舒適的風格,才是內向者最能節省能量的方式。如果你喜歡冷靜分析,就不要硬逼自己搞笑,因為旁人都看得出來。請從過去的經驗找出自己的風格。
  3. 對內向者來說,找到自己的節奏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內向者的能量就像雷射光束,精準而集中,一次開啟太多條戰線,只會讓強度的能量分散,犧牲專注深入的強大效果。內向者可以配合自己的生理時鐘和適合的作息,調配好自己的一天時間,規劃好什麼時段適合做哪些事情。
  4. 內向者應該尊重自己的舒適圈,因為那是可以蓄積能量的領域,比起有意識的要求自己跨出舒適圈,擴大能力範圍對內向者來說才是更重要的事,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強迫自己變活潑外向更實際

*過度完美將阻礙自信

敏銳的內向者容易感知他人的情緒與外界經驗的刺激,甚至習慣自我檢討反省,所以比較容易有罪惡感、道德良知與同理心,雖然更願意遵守規定,但代價就是日子會比較難過。

在外向主流價值中成長的內向者,可以明顯感覺到自己與社會期待之間的落差,讓內向者深信自己少了什麼、自己不如人、自己的個性不夠好……這種無法符合社會期待的羞恥感,會讓內向者越來越沒自信。

Photo by Amy Tran on Unsplash

Photo by Amy Tran on Unsplash

其實內向者普遍有完美主義傾向,喜歡深入思考(或過度思考),擔心別人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或不夠機靈,擔心自己回應給別人的答案不夠好,更深層的原因就是希望自己完美。因此內向者必須改變想要取悅所有人的潛意識,並且拋棄完美主義,過度追求完美往往只會更阻礙自信的建立

內向者應藉由讓自己專注在行動上,放下完美主義,在刻意培養自信與工作效率之間做檢視並調整,幫助自己取得平衡,認清自己並接納自己。

*內向者的人生

內向型的人,不應該否定這樣的自己,而是誠實的與自己和諧共處,進而學習找到欣賞自己的方法,像是這樣的自己有什麼優點,適合什麼樣的生活,適合什麼樣的工作型態,可以完成怎麼樣的人生目標……

最後,書中有一句很棒的話,與內向的你分享:

贏家不是為了贏而比賽,而是為了繼續留在場上而比賽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紀長興的沙龍
43會員
33內容數
內心渴望閱讀嗎? 那就開始吧。 不在乎時間飛去的理由,起點,經常是最美的永不結束~
紀長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4/05
人生意義就是追你所愛,愛你所追,成功的人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找出重要的事跟喜歡的事,去過你自己想過的生活,這就是人生意義,汲汲營營也好,平平淡淡也罷,只要你感到充實,這就是成功的人生意義。
Thumbnail
2021/04/05
人生意義就是追你所愛,愛你所追,成功的人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找出重要的事跟喜歡的事,去過你自己想過的生活,這就是人生意義,汲汲營營也好,平平淡淡也罷,只要你感到充實,這就是成功的人生意義。
Thumbnail
2020/04/08
當你穿上喜歡的衣服,你會更有自信;當你使用喜歡的物品,你會更感到喜悅。被心動的人事物所圍繞的生活,才是每個人想擁有的幸福人生,不是嗎?
Thumbnail
2020/04/08
當你穿上喜歡的衣服,你會更有自信;當你使用喜歡的物品,你會更感到喜悅。被心動的人事物所圍繞的生活,才是每個人想擁有的幸福人生,不是嗎?
Thumbnail
2020/03/20
曾國藩說過:「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能做到此,即使沒有大事業,也將立於不敗之地。
Thumbnail
2020/03/20
曾國藩說過:「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能做到此,即使沒有大事業,也將立於不敗之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內向、外向不是很嚴謹的分類,估計有25%的人屬於「內向」。但現代世界是個外向導向的社會,外向的人居於主流、有比較多的發言權。內向的人的心理需求就常常被忽略。
Thumbnail
內向、外向不是很嚴謹的分類,估計有25%的人屬於「內向」。但現代世界是個外向導向的社會,外向的人居於主流、有比較多的發言權。內向的人的心理需求就常常被忽略。
Thumbnail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Thumbnail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Thumbnail
這個社會總是在告訴我們,安靜是不被允許的,你要舉手發言、你要每天進步、你要表達自己。我總在一生中學習克服內向,但也在這幾年裡,我開始喜歡內向的特質、和內向好好共處,可以真正「自在的內向」,該要談話時,可以自在的回應,而不想說話的時候,就自由的當個少話的人,那也是讓我能量回流的方式。
Thumbnail
這個社會總是在告訴我們,安靜是不被允許的,你要舉手發言、你要每天進步、你要表達自己。我總在一生中學習克服內向,但也在這幾年裡,我開始喜歡內向的特質、和內向好好共處,可以真正「自在的內向」,該要談話時,可以自在的回應,而不想說話的時候,就自由的當個少話的人,那也是讓我能量回流的方式。
Thumbnail
精神分析博士、婚姻及家庭治療師瑪蒂‧蘭妮所寫的內向心理學並不是我們傳統認為的害羞內向,而是一種氣質的典型。喜歡獨處,享受一個人的時光。為什麼在人群興奮交際的場合,我特別容易疲憊?為什麼當別人能夠侃侃而談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我總是得好好整理,才能說出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精神分析博士、婚姻及家庭治療師瑪蒂‧蘭妮所寫的內向心理學並不是我們傳統認為的害羞內向,而是一種氣質的典型。喜歡獨處,享受一個人的時光。為什麼在人群興奮交際的場合,我特別容易疲憊?為什麼當別人能夠侃侃而談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我總是得好好整理,才能說出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讀完一些關於內向者的文章後,因為自己是內向的人可以感同身受與理解那些內容,同時也讓我開始好奇與自己性格光譜另一側的外向者,他們的內心世界應該也是與我們想像的不同,於是我也尋找了一些關於外向者的研究資料與文章,仔細閱讀後,果然發現有許多我們認知有所誤解的部分。
Thumbnail
讀完一些關於內向者的文章後,因為自己是內向的人可以感同身受與理解那些內容,同時也讓我開始好奇與自己性格光譜另一側的外向者,他們的內心世界應該也是與我們想像的不同,於是我也尋找了一些關於外向者的研究資料與文章,仔細閱讀後,果然發現有許多我們認知有所誤解的部分。
Thumbnail
說起來慚愧,身為心理系校友,竟然從沒有發現自己是個內向者。 有些人和朋友吃飯聊天,就能感覺舒壓療癒,但我只有一個人靜靜地沉澱,才能釋放一天的壓力重新充電;有些人需要一群人一起激盪發想出好點子,但當我在一群人當中,通常腦袋裡都只剩漿糊…這樣的我也許和別人不同,但我終於了解到這無關好壞、只是不同..
Thumbnail
說起來慚愧,身為心理系校友,竟然從沒有發現自己是個內向者。 有些人和朋友吃飯聊天,就能感覺舒壓療癒,但我只有一個人靜靜地沉澱,才能釋放一天的壓力重新充電;有些人需要一群人一起激盪發想出好點子,但當我在一群人當中,通常腦袋裡都只剩漿糊…這樣的我也許和別人不同,但我終於了解到這無關好壞、只是不同..
Thumbnail
內向人多半講話語帶保留 做事一定追根究底 就算真的害羞內向,那又如何 重點是擁抱自己的特質 在外向世界裡成為最安靜的力量
Thumbnail
內向人多半講話語帶保留 做事一定追根究底 就算真的害羞內向,那又如何 重點是擁抱自己的特質 在外向世界裡成為最安靜的力量
Thumbnail
有一派心理學家提出過:「外向的人可以在社交活動中充電,內向的人只能在獨處中蓄積能量。」
Thumbnail
有一派心理學家提出過:「外向的人可以在社交活動中充電,內向的人只能在獨處中蓄積能量。」
Thumbnail
一般而言,內向者給人的感覺是什麼?文靜、害羞、靦腆、沉默……等等,外向者給人的感覺則通常是活潑、開朗、樂觀、喜好社交……等等,其實,喜好社交、開朗樂觀的人,不見得一定是外向者,內向者也有這樣子的人……
Thumbnail
一般而言,內向者給人的感覺是什麼?文靜、害羞、靦腆、沉默……等等,外向者給人的感覺則通常是活潑、開朗、樂觀、喜好社交……等等,其實,喜好社交、開朗樂觀的人,不見得一定是外向者,內向者也有這樣子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