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向89歲高達致敬】 《影像之書》的一個創造性誤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人人都想當國王,不想當浮士德。
-高達近九十自述

  • 平凡生物,相對神聖戰爭
有幸在法國電視台 Arte 目睹新浪潮近九十歲憤青導演,高達,之最新奇作-《影像之書》,一時震攝其爆裂的粗糙影像與爆炸的矛盾思想,瞠目結舌,不知道到底看了什麼,鼓起勇氣再看一次,寫下近二十頁的筆記,特在此與影癡分享個人的「創造性誤讀」。(如同哈羅德·布魯姆 Harold Bloom之理論,所有閱讀都是「創造性誤讀」,此概念又尤其與高達近幾十年來大量引用經典的創作手法相得益彰。)
「戰爭無所不在」,高達在瑞士電視台RTS訪談中,記者驚呼《影像之書》中「到處是死亡」。這部分為五個章節的奇片中,高達開宗明義在前兩個章節處理他數十年來,尤其從1988年《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éma)開始,一直探索的主題:戰爭、文明與電影。
高達將電影的第一章節命名為〈重拍〉(Remakes),企圖意指電影以至於文學到人類文明,不斷的敘事再造,魂牽夢縈一個主題:永不止息的戰爭與死亡,高達尤其熱衷於古典電影與戰爭榮光的蒙太奇,兩者如何互為表裡,古典敘事如何和政治強權完美結合,如同高達宣稱「字詞只是生命的表象」,電影如夢的敘事,白日夢或噩夢,彰顯了國族的集體認同或焦慮,而高達指控,古典電影敘說戰爭無上的榮光,表現一種「錯誤的道德,和國家的犯罪融為一體。」
為了更深入探討文明與戰爭的關係,第二章高達命名為〈聖彼得堡之夜〉,乍看之下讓人完全不知頭緒,但高達其實非常直接地引用法國大文豪-約瑟夫·德·邁斯特(Joseph de Maistre)的同名作品,其中書寫俄帝最為優雅的達官顯貴,如何在迷人的夜晚,以衣香鬢影,迎接明天早上全面毀滅性的戰爭。
高達非常自覺地引用這個堅決反對法國大革命的極端保守思想家,因其完美傳達文明與戰爭的神聖結合。高達以他近九十歲、年老卻堅定的鏗鏘聲調,配合酒酣耳熟晚宴和腥風血雨戰場的畫面蒙太奇,一字一字念出影響歐美兩百年思想的經典文字,歐洲最高貴的文化素養,如何「完成永不間斷、生命自我毀滅之偉大法則」,也就是戰爭榮光,讓「整個土地不斷沉浸在血水中」,印證整個世界不過是「一個廣大的祭壇,所有深陷其中的人,無止境、無極限地被宰殺」,「直到被物質吞噬,直到惡的終結」。在如此「直到死亡的死亡」駭人的末日景象中,高達特別強調約瑟夫·德·邁斯特於此得到的結論:「戰爭於是是神聖的,於圍繞其中的神秘榮光之中,在我們深陷其中,同樣不可解釋的魔力當中。」
高達以他特有的影像蒙太奇,結合光輝燦爛的戰爭榮光敘事電影,與陽春粗糙的血腥戰場紀錄影像,論述迴繞在國家戰爭「無法解釋」的「神秘」,如此榮光只對戰勝者才有意義,而面對失敗者死亡、受難者的吶喊與鮮血,卻刻意完全充耳不聞;如此血性「魔力」,不僅貫穿整個人類歷史,更在二十世紀達到駭人高峰,高達不忘以法國作家馬爾侯(André Malraux)的句子作結-思索兩次世界大戰的二十世紀,身陷其中的作家最後寫道:「就讓我們的啟示錄末日,變成大軍,不然就去死。這就是全部。」
以一種黑色幽默,高達於這個關於戰爭與文明的片段,最後以一隻狗-羅西(Roxy)的影像作結,作為高達的家狗,羅西於高達上部電影《告別語言》出現,成為比所有人類更自然生動的「最好演員」,高達於此意圖創造一個與我們精緻文明相對的一個平凡生物無所為的影像表達。

  • 詩的影像,相對敘事榮光
當高達以沙啞的聲音念出馬爾侯血腥世紀觀察,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展現一種聲畫蒙太奇-高達特意剪接法國導演尚雷諾(Jean Renoir)大戰爆發前的電影《遊戲規則》,其中貴族如何興高采烈宰殺兔子畫面,用以彰顯其打獵的高尚傳統,諷刺歐洲權貴與屠殺低等種族的權力共謀;如此畫面高達特意配上同一位導演的《大幻影》聲軌,「波爾迪歐!波爾迪歐!」,影射這部反戰電影中,超越敵人關係、至死不渝的跨國界友誼呼喚;如此音畫對位,可說完全延伸其《電影史》的蒙太奇手法和政治美學論點- 藝術家如何大聲疾呼、又如何無能為力,預言啟示錄浩劫的到來。
高達將《影像之書》第三章命名為〈在鐵道之間花朵,於旅行的混雜微風之中〉,取自德語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的詩句,企圖意指在文明中,如「鐵道之間」的旅行,藝術家詩人如何與他人與自然產生關係。面對戰爭,經由詩和電影,高達認為:「一個時代的唯一倖存,為其創造的藝術形式。」他補充道:「一個舊世紀慢慢消逝於新世紀之際,一些個體將倖存的古老方法,轉換到新的方式,成為我們所說的藝術。」詩於是成為一種面對萬物自然,人類文明倖存模式。
高達接著連結詩與政治,他朗誦法國詩人韓波(Arthur Rimbaud)的詩,《民主》-「光輝的旗幟,在骯髒的景色之中 \ 我們低俗方言,於燦爛的軍樂中。」(高達在此展開一種「創造性誤讀」:他似「誤用」更直接強烈的「骯髒\污穢」inflâme,取代原詩較較為婉轉文雅的「不潔\不淨」immonde)以如此榮光政治場景與粗俗人民景色的對比,成為第四章〈法意〉的展開,高達著迷於「法律與神秘」的關係,法律不見得是正義,更與權力相關,而高達是悲觀的,他似乎怕我們聽不明白,直接以字卡寫下:「社會是經由共同犯罪所建造。」然而,高達又可能是樂觀的,或者更明確地說,他希冀追尋「詩的倖存模式」,如何創造「不加修飾的赤裸影像」,如何展現「窮苦拯救世界。」
高達於《影像之書》最後一章,〈中心地帶〉,則開宗明義,「以西方的眼光」,如何看待他者-阿拉伯世界。高達引用法國作家大仲馬(Alexandre Dumas)出版的《快樂的阿拉伯》,展示東方對於歐美,只是一種「風景和身體」,一個「失樂園」。高達更進一步與文學著作發聲共鳴,在「強權的血腥遊戲」中,「所有的政治野心,都假裝以人民為名,作為自我犧牲之藉口,但是人民什麼也沒要求,他們只要平靜的生活。」如此強權的敘事語言,實則為一種敘事暴力,加諸在無所求的主體他者之上,高達最後引用寫作《東方主義》的薩伊德(Edward Saïd)作為結論:「再現動作的行動暴力,與再現自身的寧靜內心,成為真實對比。」我們可以引申之,於榮光敘事的暴力張力下,仍然可能存在一種內在寧靜的,詩的倖存。

  • 爆裂碎片,相對文本愉悅
如果《影像之書》的內容是宛如千古哲人的洋洋灑灑、鏗鏘有力論文,其書寫手法則是近九十歲超前衛藝術家的大鳴大放,不斷創造爆裂與碎片。從電影的第一個鏡頭開始,高達就試圖打破所有今日數位時代美的標準,在追求更高畫素、細緻顏色、貼近影片質感的潮流中,高達刻意把所有影像主動調到「醜到爆」,像是如何追求最低畫質,爆表的對比,跑糊的顏色和隨時跳來跳去的螢幕比。習慣好萊塢的觀眾不但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電影第一個聲音,到最後一個聲音,都是爆裂的,除了音質刻意「不美」之外,更為不可思議的是,旁白、音樂、音效,隨時可能愕然中斷。高達獨創百年影史、好萊塢宰制世界下,如何創造「當代不美」的「壞影像」。
《影像之書》真正的主題是人如何創作。電影一開始,高達就讓我們看到一連串手的畫面,尤其是剪接台上工作的手,也就是影像創作者高達自己的化身,高達接著說道:「真正的人類處境:如何用雙手思考。」亦即是這部片以致高達上百部作品、整個導演生涯的主要工作:思想如何實踐。
高達影像實踐的方法為-碎片。從第一部長片《斷了氣》的招牌跳接開始,六十年後的《影像之書》已臻化境,如果說高達的早期電影還有非常精彩、才華洋溢的故事劇情,從七十年代開始,漂亮的故事逐漸崩解坍塌,到了其近作,敘事已是可以隨心所欲中斷、碎裂,與其說中間有什麼敘事邏輯,不如說是一種蒙太奇並置。這完全不是一般人所認為,一個成名藝術家年老時,古怪的意氣用事,迴光返照的最後任性,相反的,這是一個藝術家哲思逐漸成熟,一個長期實踐的果實,高達於這部最新作品中認知到:「碎片,帶著為真實的一部分,因為它更具有功能,更能創造動作的內在。」與其追求敘事邏輯帶來的外在幻覺,高達更為在乎如何創造內在的真實,他述說他的最新領悟:「創造如同呼吸,為一種只活在意識中,單純的存在事實。」
另一個高達影像實踐的重要方法為-「相對」。高達著迷於一種類似音樂的「對位法」,意指讓兩個相異的事物並置;並置的目的不是產生美妙的和諧,而是碰撞創造一種震顫。如此「相異對位」可說涵蓋高達作品的形式到內容,從聲音、畫面能各行其是又能相得益彰的緊張關係,到刻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讓極左撞擊極右的思想爆炸,這樣藝術、哲學與政治的辯證,不但貫穿高達的一生,甚至將延續到他死後,如果小津的墓上寫著「空」,代表其一生的藝術追求,高達表示早已決定,他死後墓誌銘只要寫上-「相對」(Au contraire)。
儘管以某種爆裂的形式,近九十的高達或許視《影像之書》為其言志之作;即使這部奇片看似抽象晦澀,高達的電影永遠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高蹈,而是一種影像哲思的政治辯證;面對永劫回歸的文明國家神聖戰爭,高達於電影中爭辯:「即使我們毫無希望,這也不能改變我們的希望,它仍留在一個必須的烏托邦中,而希望的國度比我們的時間還廣大,如同過去是永恆不變的,希望也是永恆不變的。」我們於是「需要更多相對與反抗」,做出改變。高達又丟下一句介於波特萊爾式的理想與憂鬱的辯證:「相信我,面對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我們永遠不夠憂傷。」
當然,這個狡黠的近九十頑童藝術家不會滿意作品結束於蒼涼美麗的希望,即使他或許到底真心相信著,他最後直指觀眾,控訴所有人:「人人都想當國王,不想當浮士德。」高達的希望或許在於:平凡人如何成為浮士德,以一種負面創作,相對文明的光榮敘事,也就是說,面對精緻文明美學,創造一種爆裂影像,一種「負面相對性」,在影像的當下發生,面對看不見的無限過去,朝向看不見的未知未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24會員
221內容數
近三千年發展的菁英美學主義論述,如何成為問題本身?本計畫企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反抗」《詩學》千年演變思潮,一個當代自發工作之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潔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製圖:Yo Chen) 現代符號學需要受到全新檢驗… 將意義切割成毫無交流之能指和所指,可說是語言研究的真正沉淪(véritable naufrage)。 -阿甘本,《哲學是什麼?》 1️⃣「語言結構,不說空話」 義大利哲學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於2018年於法國出版的著作,
(製圖:Yo Chen) 馨香、腐敗,馥郁、襲人。 -波特萊爾,〈感應〉,《惡之華》 拜訪維斯康堤 當〈世界日報〉記者法蘭斯瓦來到義大利科莫湖邊,春雨剛過、輕嵐飄渺,不由得停下腳步,看著微波蕩漾的湖泊與青玉蔥翠的遠山,不禁暗自讚嘆,這個被譽為「世界最美的湖」所言不假。再深入湖邊樹林幾十步
義大利作為一個法西斯國家,不僅印證了班雅明的啟示錄浩劫預言,更於班雅明身後,實現其想像的藝術救贖... 於「政治美學化」的極權邏輯灰燼下,存活一種「藝術政治化」之底層影像實踐。 (製圖:Yo Chen) 法西斯美學主義 提到二十世紀義大利電影史,似不可跳脫法西斯的關鍵影響。不僅墨索里尼擔任
所有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活在其中的,一種『在之間』。 -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 前言、介紹 法國政治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著作等身,這位近八十的巴黎八大退休榮譽教授,二十一世紀以來,幾近以每年兩本專著的份量,持續影響歐洲以至於世界的思想界。 洪席耶 2019 年最新
(製圖:Yo Chen) 現代符號學需要受到全新檢驗… 將意義切割成毫無交流之能指和所指,可說是語言研究的真正沉淪(véritable naufrage)。 -阿甘本,《哲學是什麼?》 1️⃣「語言結構,不說空話」 義大利哲學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於2018年於法國出版的著作,
(製圖:Yo Chen) 馨香、腐敗,馥郁、襲人。 -波特萊爾,〈感應〉,《惡之華》 拜訪維斯康堤 當〈世界日報〉記者法蘭斯瓦來到義大利科莫湖邊,春雨剛過、輕嵐飄渺,不由得停下腳步,看著微波蕩漾的湖泊與青玉蔥翠的遠山,不禁暗自讚嘆,這個被譽為「世界最美的湖」所言不假。再深入湖邊樹林幾十步
義大利作為一個法西斯國家,不僅印證了班雅明的啟示錄浩劫預言,更於班雅明身後,實現其想像的藝術救贖... 於「政治美學化」的極權邏輯灰燼下,存活一種「藝術政治化」之底層影像實踐。 (製圖:Yo Chen) 法西斯美學主義 提到二十世紀義大利電影史,似不可跳脫法西斯的關鍵影響。不僅墨索里尼擔任
所有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活在其中的,一種『在之間』。 -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 前言、介紹 法國政治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著作等身,這位近八十的巴黎八大退休榮譽教授,二十一世紀以來,幾近以每年兩本專著的份量,持續影響歐洲以至於世界的思想界。 洪席耶 2019 年最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这部电影《再见语言》是戈达尔84岁高龄的作品,延续其一如既往散漫、游移的实验风格,如同莫奈油画般质感的画面,断裂性的镜头突兀地组接在一起,从一个场景骤然跳跃到另一个场景,短小紧凑的70分钟的影像,好像仍然能从中看到了高龄的戈达尔身上无穷的迸发的活力。 有人说没有看懂这部影片,他像一
Thumbnail
講到西班牙最知名的建築師,幾乎所有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高第,句點。就沒有然後了。這也難怪了,最負盛名的他,總是搶盡目光焦點,就像是講到抽象畫派,毫無疑問,畢卡索擁有像是宗師一般的地位,但其實米羅、馬諦斯也都有極出色的作品,像波洛克也靠獨特的滴畫手法而自成一格。
Thumbnail
芬蘭首都的麗池戲院外張貼著老電影的海報,放眼望去第一眼就被尚盧高達的《輕蔑》所吸引。剛走出戲院的觀眾,口中則以高達的另一部作品《法外之徒》來形容剛剛觀賞的作品,而後再次見到導演的作品則是《狂人皮埃洛》的海報,楊波貝蒙臉上塗滿不同顏料的戲中人物,對比本片《落葉》中的男女主角安莎與霍帕拉,他們不善傳遞情
Thumbnail
高更離開巴黎,離開華麗閃亮的中上流社會生活,跑到布列塔尼鄉下,跑到阿爾,最後跑到了原始的大溪地。 高更一邊想著:要不要回巴黎?還來得及。一邊卻愈跑愈遠。 他在大溪地最有名的畫之一是: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 哲學和人生的大哉問。 從文明的框架裡出走,放棄了成為一個成功的證券經紀人、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但是,詩真的是最危險的活動嗎?荷爾德林曾寫道:「從前我能歡呼關於我們周身遭際的一個新真理,一個好觀點;現在我卻擔心,我最終不能勝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羅斯,他從諸神那裡所獲得的,遠超過了他能消化的。」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
Thumbnail
依然是諾蘭會嘗試展演與詮釋的電影作品 一定要夠深、夠複雜、夠燒腦……一不留意或一個閃神,就會跟丟了線索,觀影的樂趣瞬間遞減或直接睡著。 我喜歡他用預言故事開場,直接定錨「這是一場悲劇」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並將其帶給人們」
Thumbnail
不同於過往我們所習慣的諾蘭作品,沒有虛實交錯的世界、也沒有大場面的動作戲,《奧本海默》為一部歷史傳記片,改編自書籍《奧本海默》真實傳記,講述「原子彈之父」J·羅伯特·奧本海默於二戰時期與其之後約莫二十年的人生故事。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这部电影《再见语言》是戈达尔84岁高龄的作品,延续其一如既往散漫、游移的实验风格,如同莫奈油画般质感的画面,断裂性的镜头突兀地组接在一起,从一个场景骤然跳跃到另一个场景,短小紧凑的70分钟的影像,好像仍然能从中看到了高龄的戈达尔身上无穷的迸发的活力。 有人说没有看懂这部影片,他像一
Thumbnail
講到西班牙最知名的建築師,幾乎所有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高第,句點。就沒有然後了。這也難怪了,最負盛名的他,總是搶盡目光焦點,就像是講到抽象畫派,毫無疑問,畢卡索擁有像是宗師一般的地位,但其實米羅、馬諦斯也都有極出色的作品,像波洛克也靠獨特的滴畫手法而自成一格。
Thumbnail
芬蘭首都的麗池戲院外張貼著老電影的海報,放眼望去第一眼就被尚盧高達的《輕蔑》所吸引。剛走出戲院的觀眾,口中則以高達的另一部作品《法外之徒》來形容剛剛觀賞的作品,而後再次見到導演的作品則是《狂人皮埃洛》的海報,楊波貝蒙臉上塗滿不同顏料的戲中人物,對比本片《落葉》中的男女主角安莎與霍帕拉,他們不善傳遞情
Thumbnail
高更離開巴黎,離開華麗閃亮的中上流社會生活,跑到布列塔尼鄉下,跑到阿爾,最後跑到了原始的大溪地。 高更一邊想著:要不要回巴黎?還來得及。一邊卻愈跑愈遠。 他在大溪地最有名的畫之一是: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 哲學和人生的大哉問。 從文明的框架裡出走,放棄了成為一個成功的證券經紀人、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但是,詩真的是最危險的活動嗎?荷爾德林曾寫道:「從前我能歡呼關於我們周身遭際的一個新真理,一個好觀點;現在我卻擔心,我最終不能勝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羅斯,他從諸神那裡所獲得的,遠超過了他能消化的。」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
Thumbnail
依然是諾蘭會嘗試展演與詮釋的電影作品 一定要夠深、夠複雜、夠燒腦……一不留意或一個閃神,就會跟丟了線索,觀影的樂趣瞬間遞減或直接睡著。 我喜歡他用預言故事開場,直接定錨「這是一場悲劇」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並將其帶給人們」
Thumbnail
不同於過往我們所習慣的諾蘭作品,沒有虛實交錯的世界、也沒有大場面的動作戲,《奧本海默》為一部歷史傳記片,改編自書籍《奧本海默》真實傳記,講述「原子彈之父」J·羅伯特·奧本海默於二戰時期與其之後約莫二十年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