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身為一個作文老師,寫這一本教爸媽如何教小朋友寫作的書,根本就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如果你們學會了,不就沒必要再送小孩來上作文課了嗎?
但多年教學下來,無法昧著良心不說,我真心覺得:
怎麼說呢?先講一件曾經在課堂上發生的趣事。
那一次的題目是〈回到那一天〉。大多數的小朋友都想回到某一次的旅遊,再體驗一次愉快出遊的感覺;或是回到某一次獲獎的當下,體驗萬眾矚目的快感;也有人想回到以前某一場輸掉的球賽,扭轉戰局。
有一個小女生寫跟姊姊在阿嬤家打架的往事,並表示她很想回到當時,因為「打姊姊很痛快,想再體會一次。」簡單幾句就交代完事件始末,然後坐在那發呆。
當然啦,她如果真的那麼想再跟姊姊打一場架,這麼寫無可厚非。不過看她的反應,顯然是不知道該寫什麼,只好拿一個自己也不是那麼想寫的題材來敷衍一下。
「妳還有沒有其他快樂的回憶,想回去好好享受的呢?」幫她批改作文的時候,我試探性地問她。
她想了一會兒,便開始滔滔不絕地講不久前,全家去海洋生物博物館遊玩的難忘記憶。
那一次的經驗很特別,他們報名了夜宿海生館的活動,席地睡在海底隧道的地板上。睡前,透過隧道的玻璃,看到了浩瀚無垠的海底世界與色彩繽紛的海中生物,就這樣仰望著這一片奇景入眠。──這一刻,讓她印象深刻,好想再回到那一天。
像這樣的孩子,如果光看她寫出來的作文,你會覺得她腦袋空空。不過跟她聊過以後,會發現她其實很渴望跟別人談天,但平常似乎沒有什麼講話的對象。
後來,我有機會碰到她媽媽,跟她說明女兒的狀況,順便勸她可以多跟小孩聊聊,傾聽她內心的聲音。
「沒辦法,」她聳了聳肩,「我也是一個悶葫蘆,不太喜歡講話。」
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問題就出在這裡!
我們作文老師,最大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寫出心裡的話,再教他們一些技巧來潤飾文字。可是,我們再怎麼引導,畢竟沒有直接參與他們的生活,只能從旁提醒他們可以朝什麼方向回憶、思考。真正參與他們生活,有機會取得「第一手情報」的,其實是爸爸媽媽。
第一手情報,指的是孩子們當下的體會與想法。這些體會與想法通常稍縱即逝。不過,如果爸媽在他們有感的那一刻,和他們談談,讓孩子試著說出自己的感覺。那麼,這些難以捉摸的感觸就會在他們腦海裡面「轉檔」成為語言,儲存起來,從「短期記憶」升級為「長期記憶」;下次寫作時,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從語言再「轉檔」為文字,書寫下來。
這位向我敘述在海生館動人體驗的小女生,幸好全家出遊還是不久前的事,印象仍在。如果再過一段時間,依然沒有人聽她述說呢?這樣一來,這段珍貴的記憶就會慢慢地從腦海中消失,彷彿沒有經歷過,豈不可惜?
這幾年的教學經驗讓我發現:和父母互動越多,時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比起親子之間極少互動的孩子,寫作能力明顯好上許多。只要再教他們一些段落組織與文字修辭能力,馬上可以登堂入室,一窺寫作奧妙!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位領孩子進入寫作殿堂的師父,不該是學校或補習班的老師,應該是爸媽。
但問題來了,爸媽沒受過寫作教學的專業訓練,可能本身也不是那麼擅長寫作,要如何帶小朋友增進寫作能力呢?
其實,用點心思就會發現,生活處處都是寫作題材。
這本書,正是要帶著各位家長,走進你們生活裡的每一個角落,挖掘每一個可以加強文字運用能力的機會,再教你們一點點簡單容易上手的小撇步,自己率領孩子領略文字的魅力。
即使你不擅寫作,還是可以輕易掌握教學訣竅,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打下紮實的寫作基礎。
《未來Family》雜誌針對學測考科「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國寫)做的專題企劃中,採訪多位大考作文拿到優異成績的學生,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從小父母就積極陪伴、打好閱讀基礎,長大後也持續自發性閱讀。」爸媽光是積極陪伴兒女閱讀,就能讓他們在往後的大考作文中脫穎而出,那如果爸媽更進一步,積極把握每一個運用語言文字的機會,磨練孩子的寫作能力呢?未來他們取得的成果會不會更可觀?
別再苦惱該送小朋友去哪一間作文補習班了。放下補習班的宣傳單,打開本書,你立刻就成為你家寶貝的作文啟蒙恩師!
本書的主張
講到「作文」兩個字,相信大多數人腦海裡浮現的畫面是──
一張稿紙上面,寫滿密密麻麻的文字,字體工整、辭藻華麗,而且段落分明,以起、承、轉、合來布局。
因此,當你被本書的封面給吸引,並且讀完前言以後,八成會以為只要帶孩子一個接一個完成書中每一章的練習以後,他們的寫作功力就會達到你腦海中想像的畫面那樣。嗯……我必須老實跟你說:除非你家小朋友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寫作奇才,否則根本不可能進行了這些練習後,就立刻寫出洋洋灑灑的文章來。
那麼本書到底在教什麼?想要傳達什麼觀念?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幫助?我們一一來看。
一、培養真實的感受力
享譽國際的作家林語堂先生在總結寫作的竅門時,只用了一個字,那就是──真。
我曾經給孩子出過一個題目〈生活智慧王〉,請小朋友回想生活中有哪些日用品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可以怎麼改良?我發現,平時在家幾乎沒有做家事的小朋友,不是想不到,就是幻想一些不切實際的產品。後來,當我看到一個擅長做家事的孩子的改良構想,讓我眼睛一亮!
他平時負責擦拭家裡的窗戶,對於身材矮小的他來說,擦氣窗是件苦差事。雖然他會用長柄的玻璃刷來擦拭,不過玻璃清潔劑的噴頭卻不能伸縮自如,他只好冒著危險,踩上桌椅去噴清潔劑,有幾次差一點跌倒。所以,他突發奇想,設計出一款結合長柄玻璃刷與清潔劑的神器,只要將清潔劑裝在刷頭處,控制噴灑的按鈕裝置在握把,便能夠輕鬆又安全地站在地上邊噴邊擦拭。──這樣的改良實在太有創意了!長柄刷與清潔劑是常見的東西,卻沒人想過把它們結合起來。
這個孩子的巧思,並不是來自天馬行空的想像,更不是閱讀得來的知識,而是從平日動手實作所遭遇的障礙中,激發出來的智慧結晶;平時沒在做家事的孩子,就算閱讀力再強、想像力再好,也無法想出這種具體實用的改良方法。因此,唯有真實的感受,才能寫出真誠的文章,令讀者產生共鳴。
鍛造寫作力之前,絕對不可忽視感受力的培養。特別是孩子年紀還小,大多數事物對他們來說還是相當新奇、有趣,正是養成感受力的最好階段,不可錯過。
本書的練習,都是從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出發,在親子一同動手操作、規劃、討論的過程中,逐步打造小朋友的感受力。寫起文章,自然言之有物,且言之有「感」。
二、運用圖表、表格組織龐雜的思緒
對於一個剛剛接觸寫作的孩子來說,可能連一件簡單的事情都無法用文字清楚完整地表達出來,一段也無法完成,然後你就把起、承、轉、合的大框架拋給他,只會把他的信心直接壓垮,從此痛恨作文。
我們可能離開兒童的階段太久了,都忘記當我們還是一個語文程度一般般,識字不算多,造句很普通,閱讀量也不夠的孩童時,要寫出整篇滿滿都是文字的作文,是多麼的要命!簡直就像是要求一個只會用樂高蓋房子的幼兒蓋出一棟一○一大樓一樣困難。
問題出在哪裡?倒不一定是小朋友的語文能力太差勁,而是他不知道該怎麼把想法與感受,組織成有條理、有結構的文章。
本書所設計的練習,不要求小朋友立刻寫出整篇的文章,先輔助他們繪製圖表與表格,把想法圖像化、量化、條列化,形成具體的概念及清晰的脈胳。將來一旦習慣運用這些寫作前的前置作業,下筆時,腦海中自然會浮現鮮明的路標來指引方向,並奠定架構的觀念,越寫越順手。
在繪製圖表並運用圖表寫作的同時,也是在加強訊息的整合力與圖表的分析力,它們不只是應付當前升學國文考科的重要能力,也是數位化時代的核心能力。
傳統的作文是以純文字為主,所以應該會有不少家長不適應這種以圖表、表格輔助寫作的教學模式。然而,孩子在填表、繪圖的過程當中,雖然沒有即時產出可觀的文字量,但這一道構思的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加以活用,他們的邏輯與思辨能力會有所提升,不僅應用於寫作,吸收其他領域的知識時也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功效。
三、結合生活與寫作,為孩子打造「核心素養」
「寫作文到底要幹嘛?以後又用不到!」
討厭作文的學生當中,十個至少有九個會這麼抱怨。
過去,我們對於作文的理解,被作文狹義的那一面給綁架,以為只要寫出起、承、轉、合段落分明,辭藻又華麗的文章,就是會寫作。殊不知,學生時代寫的作文,和出了社會後會使用到的實用寫作──諸如文案、企劃、計畫、廣告……等──完全是兩碼子事。再說,現在升學考試的作文考題也越來越注重實用性與思辨性,為因應趨勢,應該提早準備。
讓小學生學習這些實用性的文體,一般人可能會以為這對孩子來說太艱難。其實,這些實用文體的基本雛形並不難,在小朋友的日常生活當中,就派得上用場,甚至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養成紀律。建立起基礎概念以後,將來進入職場使用起來,自然得心應手。要記得──
你必須抱持這個觀念,才會留意到各種不經意便可能錯過的寫作題材,甚至超越本書的範圍更上一層樓,開發出各式各樣生活化的教材。而且,在你的領導下,孩子會意識到原來作文是無所不在的,是一個從現在到未來都用得著的必備工具,學習意願便會跟著提高。
在一○八年正式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當中,備受討論的「核心素養」,讓許多家長誠惶誠恐,不清楚狀況的爸媽可能急著把孩子送進補習班「補素養」。根據教育部為「核心素養」下的定義是: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也就是說,無論哪一個科目,將從傳統的強調記誦,轉變為指引學生思考「如何將知識應用於生活」。既然重視的是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那麼我們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對於小學階段的小朋友來說,誰是他們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人,便是引導他們提升核心素養的最棒導師。
沒錯,就是身為父母的你!別把他們丟到補習班補素養──自己孩子的核心素養自己教。
四、教學與教養同步進行
有一個中年級的男孩,生活經驗極度貧乏,每次寫作的內容除了打電動還是打電動。有一次課後我跟他深談,才發現他們全家每天在餐桌上用餐時,都是人手一機,各滑各的手機,幾乎沒有交談;用完餐後,看電視的去看電視,滑手機的繼續滑。
另一個女孩跟我抱怨,每次放學回家正想跟媽媽分享在學校發生的趣事時,媽媽總是搶先一步問她「今天考試考得怎樣?」「明天要考什麼?」或是命令她「快去寫功課」,她只好把剛到嘴邊的話又硬生生地吞回去。
想像一下,數年過去,男孩與女孩都已長大──
當男孩的父母放下手機,想跟孩子聊聊時,男孩早就已經習慣跟手機聊天,不想跟爸媽聊天了……
當女孩已經脫離學生身分,媽媽這才發現長久以來母女間的話題只剩課業,現在連這個話題都沒得談了……
很多父母總是怨嘆孩子大了,不愛跟他們說話,但似乎沒有認真想過,自己是否在孩子小的時候,並不在意親子間的對話?──可怕的是,相處模式一旦定型,就回不去了!
事實上,生活中太多親子交流的契機,絕大多數都被我們忽略掉了,本書幫你找回九個;它們都必須在父母的嚮導之下,與孩子合力完成,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
此外,把握住這幾個契機,也等於是掌握住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機。每當孩子在生活上或情緒上出現狀況時,如果父母自己也跟著失控,拿負面情緒去壓制,只會讓情況惡化。不妨緩一緩,試試本書的方法,比方說:
- 孩子又在摸魚的時候,我們陪他重新檢視作息,把浪費掉的時間找回來,養成時間觀念。
- 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最後一事無成時,陪他擬一份計畫書,學習有效率地完成每一件預定的任務。
- 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開始鬧脾氣時,讓彼此冷靜一下,然後帶他用企劃書的模式來思考,培養用理智表達訴求的態度。
諸如此類容易擦槍走火的時刻,往往是鍛鍊小朋友健全人格的絕佳時機。運用本書提供的小撇步,一邊教學,一邊教養,不是一舉兩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