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時空凍結效應: 當情緒形成一種負面平衡時,我們會傾向認為外在造成負面的人事物不會改變,以免自己因為期待事情好轉而再度失望。
如果他人帶給你過往的經驗是負面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傾向於他們保持著負面的行為,讓你心生畏懼害怕。這種感覺很像是一朝被蛇咬,終身怕草蛇的想法,是一種防衛自我的機制。
柔焦效應: 當我們對現實生活不滿意時,會透過對已經逝去的人事物的美化與懷念,來安慰自己,曾經也有頂尖幸福的可能。
像是你可能離開了原本的工作,換了一個新工作不如意,就會回想以前工作的美好,認為自己做錯了決定感到惋惜。
在情緒寄生效應的「兩造」之間,有時候,保持距離是最好的相愛方式。畢竟在這世界上,不是每種愛都適合 黏糊糊地搭在一起。維持遺憾,是為了不要創造更多的遺憾。
這世上有很多父母不能明白,不用加油的語言,才是一種真正的加油
多少父母是把對於自己的期望加諸在兒女身上,讓兒女背負著他們眼中未完成的夢想而生活著,你是否也在完成父母尚未完成的夢想呢?
為什麼世上有這麼多父母會去毒打自己親生的孩子?為什麼用刻薄與否認對待他們?為什麼不信任他們,不給他們安全感?
因為他們也只懂得用這種方式來對待孩子,這些方法讓他們感到熟悉、安心、可以最有效防堵生命走向偏誤的風險。
這就是: 愛,卻無能
小時候我也遭受過體罰這種處置方式,老實說對我來說很有用,因為經過毒打,我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好險,這些行為在我的內心並未有深刻的創傷,不過我始終記得那些時刻。社會在改變,我們是無法利用這些方式繼續教養我們的下一代,這麼做,是會讓孩子陷入複製效應,無意識地重現在童年被父母對待的方式。
我是因為你難過所以這麼難過,你又是為了我痛苦才如此痛苦,那麼,到底是你幫我好,還是我幫你才對?我們究竟該怎麼辦才好呢?
對所愛之人的喜怒哀樂過於感同深受,所產生的焦慮感,因而想要為對方多做些什麼。雙方都是因為想要替對方多想一點,多做些什麼。
沒有經過核對,就將自己心裡的假設,認為是對方真實的模樣。在人我關係中,越是親近的關係,越容易出現這種「偽同理心」的現象。
出現這些行為,很容易造成相處中的誤會。我們以為很理解對方真實的企圖與想法,但是時間會變人也會變,不應該做這些假設。
我愛你,卻要表現出我討厭你
為了要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刻意做出相反的情緒反應,以免不小心洩漏了心裡的祕密。
選擇性地看見和自己主觀意識相符的現象,來驗證與維持自己已經習慣的情緒狀態。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相信自己的主觀。我們的內在像一個特別的小宇宙,裡頭乘載著各種根深蒂固的信仰與價值觀,當我們站在這個宇宙去觀看世界,就只看得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並且抓取與我們內在價值相符的證據,來驗證心裡的觀點。於是,主觀隨著時間,變得更加主觀,形成了情緒上的盲眼狀態。
看見想看見的,聽見想聽見的。或許這也是同溫層存在的一個原因。
當團體中有所分裂時,就像一把刀將西瓜剖成兩半,我們直覺地去體察那些分裂背後的細微情感,並且依照自我的立場、與對方的關係,去做適合自己情感上的選擇。
就像是團體中的情侶,如果分手了,原本你是兩位的共同好朋友,可是你會為了生存而選擇了某一方繼續保持你的友好關係。在本書中稱為西瓜效應。就只是為了要生存下去。
維護對自己有利、打擊對自己不利的人事物,以保障自我的生存權利。
「你看,你就是這樣,永遠都不會改變!」 這是一種貶抑的表達。越不容易改變的人,越討厭人家否定他的改變。
聽到這句話真的會是一肚子火耶!!
「你說得都對,可以了嗎?」 這是一種拒絕溝通的表現
筆者曾經也是說過這些話,當下的情緒確實是滿混亂的,可是如果我們不說這些話,我們該如何表達我們聽到且認同對方所說的話呢? 可以了嗎這句話或許是想呈現讓話題趕快結束的企圖,並不是無法溝通。
如果一個人在生命早年階段,曾經被家庭、被環境給無情地撕碎,不知不覺長成一個充滿委屈、憤怒、活得不開心的人,那麼,我們更需要給他一段時間,陪伴他心裡的內在小孩逐漸長大。
對小孩如此,對父母、伴侶如此,對待自己更是如此。當情緒退化的時刻被「接住」了,我們內在才有機會長出如實的力量。
難道這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男孩/女孩嗎?
用誇張的反應來掩蓋曾經發生過的創傷經驗,其中包含某些自我毀滅的行為,是為了抵銷創傷之後的罪惡感和焦慮感。
有些不願回想的創傷或是經驗,當被輕輕碰觸的時候,往往會大力的反彈或是否認,這就是一種防禦性的行為,以為自己沒有發生過,沒有受到影響。
【恆定效應】
用情緒消沉來阻斷期待改變的希望感,以維持關係中的平衡,避免其他人受到傷害。
當我們身在一個不良的互動中,並不是不想改變,而是害怕改變。 改變雖然可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卻有可能讓別人變得不幸福。就好像「快樂」在我們的關係中,有一定的額度,如果我多拿了一些,就會搶走別人的快樂。與其承擔這種風險,看著我所愛的人變得不快樂,我們寧可不要改變,維持現況就好。
【自憐效應】
透過對自我的憐惜,來產生向前邁進的動力。其中的機制包括放大他人的罪惡,以及美化自我的無助感。
筆者很有這樣的感覺,在某些狀況中,我覺得我所得到的比平均的人少很多,而責任卻更多。不小心就會想起這樣子的情形,覺得自己很可憐,所以更要打拼前進,想要努力改變現況。
面對逐漸老去的父母,幾件不要做的事? 1. 不要對他們不聞不問 2. 不要想改變他們的生活 3. 不要輕易看不起他愛你的方式 4. 不要為他們的人生過分操心
原書中有八點,這幾點是對我比較有感觸的。自從讀者上大學後,就是一個人住在外地生活了,直到現在工作,也是平日在外住宿,周末才回到家。好幾年的時間過去,以前總是被關心學校還好嗎?上班還好嗎?甚少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但是他們對我的關心從來不曾減少過。而我對於他們的關心是比較內斂的,通常有什麼事情也不太會說出來,覺得會增加他們的擔心,直到某次家父跟我深談一些事情,他認為我或許可以改變一些,自己說出些狀況或是分享,讓家人更能夠參與,不然他們想要關心卻無從關心起也是很困擾。父母皆有一定歲數了,受到過往的生活方式跟經驗的影響,有些習慣肯定是不同,有些愛的方式也不同,他們習慣了,也樂於這麼做。如果並非他們自願,我們還是最好能夠順順的讓他們做想做的事情。我常常能夠感受到父母對我的愛,總是會在周末等我回去的時候準備我喜歡吃的食物跟水果,儘管我們家庭並不富裕,但這就是他們給我愛的方式,他們儘管歲數已高,可是依然為這個家工作打拼著,其實我是真的滿希望他們可以放下工作好好享受人生的時光。不為他們的人生操心嗎?其實我滿操心他們的健康,年紀大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不過好消息是,家父在近期終於戒菸了!我相信這個決定一定是正確的,為了他的身體也為了這個家。
【悶燒鍋效應】
在人我關係中有許多感受,因為不好說,所以大部分的人選擇不說,把心裡的感受悶起來。但若覺察到這些不說已經造成內在煩躁的感覺,就應該要鼓起勇氣表達,以免對關係造成真正的危害。
話是這麼說,可是我認為人們就是因為害怕鼓起勇氣表達之後,帶來的結果是不可預期的,或是他們認為這樣的平衡就是最好的狀況,才會把真實的感受隱藏起來。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隱藏在心底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如同上面所說的恆定效應一樣。
【浮萍效應】
當我們太輕忽憂鬱的破壞性,或是放任自己心情低落而不搭理,最後意識到危機突然來襲時,可能為時已晚。
這個我覺得跟悶燒鍋效應講的應該是同樣一件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要鼓勵大家回頭去解決與父母的問題,在我的經驗中,當我們能夠從原本覺得傷痕累累的原生家庭中,重新找回一些美好,對我們未來的人生,將有難以想像的修復作用。
許多人會出現的問題,其實大部分都會跟家庭有關係,或是受到某些家庭教育文化的影響。當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有些裂縫,很容易就套用在外在的環境中,試著要保護自己或是閃避問題。如同作者所說的,應該要回去解決與父母間的問題,讓自己從問題中走出來。
最後,獻給沒有安全感的你
1 擁抱你自己。 即使沒有人擁抱你,你也要知道,房間裡的哪顆枕頭讓你抱起來最感舒服?
2 凝視你自己。 從鏡子看進你的瞳孔裡,藏在深處的你自己。用理解的、接納的、包容的,你的心靈。
3 尋找一個可以信任、可以說話的人。 你可以不要一下說太多,但卻不能不去嘗試,懷抱願意相信別人的希望。
4 尋找一個屬於你的安全基地。 可能是山裡,可能是海邊,可能是城市裡的任何一個角落,你會明白,在自己脆弱時,不是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去。
5 知道自己渴望的、帶有慰藉功能的飲食。 平常不需要多吃,狀況不好的時候,一吃就會想要落淚。每個人的生命中都該存在這樣的奇幻食物。
6 理解自己的缺乏與失落。 不要排拒過去不愉快的經驗與回憶,理解那些,就等於更貼近你自己。
7 跨出哀悼的行動。 有些東西,不管再怎麼渴望,這輩子或許就是不可能擁有了。找個哀悼的儀式,讓人生有新的可能、新的渴望。
8 做些你想做但不曾去做的事情。 你會明白,雖然無法改變過去,但每個人都有資格創造並擁有一個新的人生。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27內容數
人生可以很精彩,也可以很無聊。 錢失去再賺就有,然而失去的青春(時間)你卻要不回來,期盼各位可以一同加入指數化投資的行列,簡單被動投資,主動豐富生活! 讓我們不管在生活或是投資上,都可以帶著微笑迎接每一個時刻。 Stay the cours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情感上的疏離並不總是壞事。當您需要保持界限、避免他人不必要的能量超載,甚至在危機情況下幫助他人時,它會派上用場。但是,當情感疏離成為一種自動的內在防禦機制時,它就會變成它的不健康孿生兄弟(情感麻木)。 “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有什麼好處?” 你可能會問。答案是...如果沒有感受我們的情緒,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情感上的疏離並不總是壞事。當您需要保持界限、避免他人不必要的能量超載,甚至在危機情況下幫助他人時,它會派上用場。但是,當情感疏離成為一種自動的內在防禦機制時,它就會變成它的不健康孿生兄弟(情感麻木)。 “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有什麼好處?” 你可能會問。答案是...如果沒有感受我們的情緒,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